2024-01-29 14:10:58 | 起点排行榜
1、桑植民歌,分为山歌、小调、礼仪歌、傩腔等,涵盖了传统民歌的多种体裁。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2、桑植白族游神,游神时仅抬着本主像,在各村寨出巡。到了元末明初,从湖北等省的其他族人为躲 战争,纷纷来到桑植外半县一带休养生息,白族人聚居地人口大量增加。起点排行榜
3、上九庙会,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纪念,俗称“上九会”。
4、九子鞭,用较硬的木料制成。全长0.76米,直径0.03米。鞭两端挖孔,每孔钉3口钉子,每口钉子装3枚铜钱(都孔9枚),鞭漆红色,系彩绸,两端系彩条。
5、仗鼓舞,又称得胜鼓,2011年5月23日,湖南省桑植县申报的“仗鼓舞(桑植仗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过年是土家族的一个重要而古老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代代相袭。虽然,这种过年被提前了一天而被称为过赶年,但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俗,流传至今而被保留了下来,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也是少见的。土家族人的过年习俗主要有: 年猪杀了,煻糁做了,接下来需要干的事便是打粑粑,粑粑是土家人过年时节必须准备的食品。打粑粑时,一般是左邻右舍几家人合在一起来打或者兄弟哥嫂至亲合在一起打,男女老少齐上阵,分工有序,有负责用甑子蒸的、有负责烧火的、有负责打粑粑的、有负责制作粑粑的,打粑粑的人一般都是几个家中身强力壮之人,妇女主要负责制作粑粑,打粑粑的人和制作粑粑的妇女人数要多,其他的程序一般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
土家人打的粑粑主要有糯米粑粑、高粱粑粑、小米粑粑。其做法是先天晚上将糯米、高粱、小米分别洗净,泡上一个夜晚,第二天早上将其分别滤干,用甑子将其分别蒸熟,然后,放在粑粑槽内用一丁字形的棒槌你来我往地打揉,将糯米、高粱、小米分别打得不见了颗粒、粘成一团糯米团时,打粑粑的男人用棒槌将其弄起来,做粑粑的妇女则伸出手将其接住,一起放到擦洗干净的四方大桌上,由手巧的媳妇将糯米团扭成大小合适的球形小团,分给其他制作粑粑的人。制作粑粑的人将这些球形小团放在一块特制的木板下均匀地用力压成圆饼,其大小一般有三种,经常用于食用的普通粑粑其直径两寸左右,厚一厘米左右。稍大一点的直径约为一尺,最大的约需要糯米三、五斤,甚至十余斤的,此种粑粑一般用于婚庆之类的喜庆日子。在粑粑快做完时,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粑粑的的妇女做几个大粑粑,这种粑粑被称为“破拢粑粑”,它既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土家人的大方,并且,这种粑粑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传说田姓土家族人祖先原有九兄弟和一个妹妹,妹妹嫁了后又多了一个女婿,由于他们强大的力量,皇帝担心他们独霸一方影响朝廷的统治地位,便派来官兵试图将其斩尽杀绝,官兵来时正逢腊月二十八他们打粑粑的时候,看到来势汹汹的官兵,弟兄们急忙将槽中打的粑粑分成几坨用簸箕端上山。官兵走后,几弟兄端着已经变硬而难以分开的粑粑回到家里,吃时只有用刀子切成小块烧起来吃和煎起来吃。后来,这九弟兄各居一方,生养后代,他们都没忘记当年的苦难,为了纪念当年之事,此后过年时他们都制作几个这样大的粑粑用来分食,这种习惯也被他们的子孙后代承袭了下来,并渐渐变成了一种习俗。后来,这种粑粑一般都要留到正月十五,有的甚至留到过清明节时才吃。
粑粑制成之后,五个一叠放在案板上冷却,干冷后在家中一干净的器具里放上七、八天,然后再用山泉水浸泡,隔个十天半月换一次水。
土家族人打的粑粑有易存放、不易变质、易食用等特点,在土家人的生活中,粑粑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春天是农忙时节,有“你误它一时,它误你一季”的说法,此时时间至为重要,粑粑在这时节便被派上了很好的用处,火烤或者油炸既简便实在又好吃,甚至可以带进山中,随便弄来一些干柴,燃起一堆火便可烧起粑粑来。家中来客,围着火塘拉了一段家常后,也能很快地用火塘三脚上鼎罐里烧的开水和着甜酒与粑粑一起煮来招待客人,给客人斟上满满的一碗,还客气地说喝碗开水打打口渴。拜年时,粑粑也有了用处,在土家族地区有“拜年、拜年、粑粑上前”的民谚,言下之意是说粑粑是土家人走亲串门的必备之物。尤其是土家人为儿子定亲拜年时,一对大如明月象征团圆的粑粑是必不可少的。 春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朝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出现了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木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能够降鬼的大神“神萘”和“郁垒”的名字,以此来驱鬼镇邪。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在桃木板上题写联语以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于公元964年除夕在其卧室门上题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以后,民间过年悬挂春联已经很普遍了,王安石在《元日》诗中所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对当时悬挂春联的盛况的一种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与原所挂的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将春联又称为“桃符”。明代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以供他穿着便装出巡时观赏取乐。文人雅士为此在当时将题写春联当成一件文雅之事,写春联便成为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到了清代,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春联有的地方将它叫做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土家族人则将贴对联叫做贴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土家族人的美好愿望,是土家族地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每逢过年,从土家族地区的乡村到城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门神”二字最早见于《礼记·丧服大记》,郑玄注:“释菜,礼门神也。”但门神所指何人,各地说法不一。但普遍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认为门神所指是“神萘”、“郁垒”。传说黄帝时,神萘、郁垒在度塑山下检阅百鬼,遇到害人之鬼就用绳子捆起来扔给老虎吃,所以人们就用桃木雕成神萘、郁垒的形状挂在门上。二是认为门神所指是秦叔宝和尉迟恭。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心情不好,常听到卧室外有抛砖掷瓦,鬼魅呼叫的声音,弄得他无法入睡。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秦叔宝道:“臣生平杀敌如切瓜,收尸像聚蚂蚁,还怕鬼魅吗?”于是他和尉迟恭立于宫门外把守。至此果然安静如初。后来李世民为了免除二位大将的辛苦,画了二人的全身像,手持鞭、锏贴于左右门上,邪祟从此绝迹。上行下效,于是民间也把他们敬为门神。
土家族的门神画像为秦叔宝、尉迟恭,也有贴神萘或其他威武之神的。土家族贴门神的习俗也是有缘由的,据传,古时候,土家族居住地区连年战乱,当时年岁也差,战死、饿死之人很多。土家族人将这些死了的人称为“惨死鬼”,过年时,这些“惨死鬼”会从四面八方赶来,闯入百姓家中享受些土家人供奉的香火、钱财。而只要他们进入了这些家里,家中就会出现凶灾,不但会危及一家老小,而且也会使来年五谷不丰,六畜不旺。后来,据传门上贴有门神画像的人家没有出现那些凶灾和不利的事,由此传遍了各土家族聚集区,于是贴门神变成了土家人的一种过年习俗。 土家族人过年,讲的是合家团圆的欢乐,过年之前,远离千里之外的亲人也要赶回家来,全家老少团聚同桌吃饭,这叫吃团年饭。团年饭是土家族人过年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仪程。为了在过年这天抢年,办好团年饭,土家人往往会提前一至二天来精心准备团年饭。土家族人有过小年和过大年之分,过小年比过大年提前一天,有些地方过小年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所办的年饭简单,要求也没有过大年高。过小年一般从中午开始陆续进行,过大年时,则因姓氏的不同而出现差别,有的是早上,有的是中午,不管是早上还是中午,都会为抢年而将年饭弄得早早的,据称,谁家在过年时吃年饭越早,越能够在来年里吉祥如意,在过小年和过大年这天都会为了来年吉祥如意而抢年放起鞭炮。
待年饭办成后,要拿着香纸、腊烛、肉、粑粑、豆腐等过年时所吃的饭菜去敬八部大神,再到土地堂敬土地神,水井神等各种保护神,最后回到堂屋里敬祖先。土家族人不仅把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传说中有过赫赫战功的远古祖先当作族神顶礼膜拜,千秋祭祀,而且还将各自家族的列祖列宗,特别是血缘关系很近的上辈尊长当作家神常年供奉,香火不熄。每家堂屋都设有家先神位,谓之家先神龛。在过年这天,要将常年供奉在神龛上的家先牌位及香炉、蜡台,都取下来放在神龛下面的大桌子上。全家男人在辈份最高的长辈带领下,面对家先牌位焚香燃烛,磕头礼拜。一是请历代家先与子孙后辈们一起吃个团年饭,过上一个愉快热闹的年;二是祈求家先保佑子孙后辈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源茂盛、合家欢乐。直到正月十五才将家先牌位再供奉到神龛上。
在将各种年饭菜摆上桌后,每人还要夹一坨肉放在自己碗内的饭上,在饭上插上筷子,全家人站立于桌子四周,由长辈再在桌下烧纸钱,将三杯美酒撒于地上,恭请列祖列宗上桌吃饭了,随后,放起鞭炮抢年,谁家的鞭炮在此时响得最早,谁家就会抢到来年的好年成。
将该敬的都敬过后,按辈份高低和席位大小入座吃饭,一般须将上位让于吃年饭时辈份最大最年长的人,待长辈坐好后小辈才陆陆续续坐下。对于祭祀时所用过的饭菜,十二岁以下的小孩是不能吃的,传说吃了会记忆力不好,多忘事,所以必须另盛饭给小孩们吃。平时小孩剩饭大人要批评,可吃团年饭时,小孩们碗里剩的越多越好,意味着来年丰收有余。
吃年饭的时间一般都要求比平时长,饭后不能立即抹桌、洗碗。传说古时候土家人不得不经常与异族打仗,常年弄得不得安宁,有一年,土家人正忙着准备年饭时,土家族山寨里来了一个小孩子,对于小孩的到来谁也没有在意,后来,才知道这个小孩是来“探水”(探听情报)的,因为土家族人疏忽大意,山寨里的情况被小孩弄了去。土家人刚吃完团年饭,还没来得及洗碗、抹桌时,敌军就对土家山寨进行了猛烈的进攻,青壮年不得不立即投入了战斗,老人和小孩则逃到了后山的山洞里藏了起来。敌军被打退后,大家才回来抹桌、洗碗。后人为了吸取教训,一直保持着这一习惯,并代代相传成为土家族人过年时的一种习俗。
土家族人所办的团年饭一定要用甑子蒸,甑子下层一般蒸的是大米饭,上层放上用小米或米粉子裹的坨坨肉,盖上甑子盖放在灶上用火蒸。团年饭这天的甑子饭甑得很多,一般需要吃到正月十五才能洗甑子。在所办的饭菜中也需要办一样合菜,就是将肉丝、萝卜丝、白菜、海带、粉丝、猪杂等放在一起煮,这种菜被称为“贺菜”,这既是“合”的谐音,也有祝贺土家族祖先古时候在过年这天打了胜仗之意。这种“贺菜”人人必吃它几口,取全家合乐,万事合顺之意,不吃家长会说你不懂事,但家长这天不会发火骂人,据称一是怕得罪祖先,二是骂和被骂都有一种不祥之感。关于土家族架甑子蒸饭也是有来历的。当年土家族官兵要过年时被朝廷征调去抗倭,只得提前一天集中过年,因人数众多,肉也无法一一切成片,只有将这些肉用斧头和菜刀砍成一坨一坨的,然后在这些肉外面裹些小米蒸在甑子上层将其蒸熟,至于其它的菜,更是没时间分别细炒了,只好将各种菜合在一起煮熟了吃。后来,这种方式代代相袭,逐渐变成了土家族过年时的一种弄菜的习俗。 除夕守岁抢年是土家族最重要的过年习俗活动之一。守岁,就是在旧年腊月三十(月小则是守二十九)这最后一夜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除夕夜里抢年就是待夜里的公鸡一叫,即刻点燃鞭炮放起来,关于这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远古时期,有一种散居在深山密林中的名叫“年”的凶猛怪兽,它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的腊月三十夜里窜到人群聚居之地尝一次鲜,出没时间也是天黑之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为此人们将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称作“年关”,后来,土家族人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腊月三十晚上,各家各户提前吃晚饭后,熄火净灶,将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并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待“年”到来之时,用爆竹之类的将其惊走,以得到来年的兴旺吉祥。后来,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抢年的习俗。
土家族人在年三十这天晚上,火塘里都会烧上一个大柴蔸,这大柴蔸被称为“年火蔸”,年火蔸越大越好,因为年火蔸烧得越大就越征兆着来年喂的猪也会越长越壮,日子也会越过越兴旺。在这天晚上土家山寨家家户户堂屋内外灯火通明,男女老少通宵不眠,合家坐在火塘边,称之“守三十夜”。在守夜的过程中,土家人会热热闹闹谈一年的年景,讲来年的打算,讲土家人往事,摆古今历史,讲各种奇闻轶事,全家欢声笑语。守岁到公鸡鸣叫,便放起鞭炮爆竹,谁家的鞭炮若在公鸡一叫的瞬间响起,谁家来年就会兴旺,就会吉祥如意,这是土家族人在吃过团年饭后的第二次抢年,如果在吃团年饭时没有抢赢别人家的人,在三十夜守岁抢年时则会认真地拿着鞭炮,蹲在大门处,守着公鸡叫;待公鸡一叫,即刻将鞭炮放起来,紧接着整个村寨家家户户鞭炮震天。公鸡一叫,爆竹一响,土家族山寨就欢腾起来,争先出行并给土地菩萨拜年,争先挑水,争先推磨、舂碓,到处是一片欢声笑语、热气腾腾的节日景象。当东方发白时,土家人便要“出行”了,即用爆竹迎接新年的到来。爆竹响过之后,土家山乡便充满了迎新春的气息。节日的盛装穿在身,走门串户互相道贺谱写一曲土家年节的快乐。 拜年是土家族最重要的传统习俗,它是土家族人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正月初一这天,大人催促小孩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以便去拜年。拜年时一般从家里开始,小孩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接受小孩拜年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交给小孩,尤其是分户后的小孩必须先给公公婆婆、伯伯、叔叔等长辈拜年,长辈受拜后都须给小孩“压岁钱”或准备好的花生、糖果、瓜子及其它的水果之类的东西,随后小孩们则跑去土家村寨里的其他人家去一家家地拜,到了拜年的路上,小孩们便结成三五成群一伙去拜了,即便是平时有怨的人家,到了拜年这天,都会笑脸相迎。小孩们拜年去前,家里的父母一般告诉小孩们,会吩咐男孩子走前面,女孩子走后面。
大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相说着“恭喜发财”、“四季如意”、“顺心顺意”之类祝福的吉祥拜年话语,走进任何一家里,先都要说一句“给你们拜个年”,随后便说其它的吉祥话,主人则会拿出家中准备好的东西送给拜年的人吃。
最正规的拜年,要算是年轻夫妻正月初一双双上岳父母家去拜年。女的背上花背笼,男的背上满满一背粑粑、煻糁和腊猪腿,女婿向岳父岳母磕头拜年后,就在岳父母家住下来,正月初二不能出门去拜年,据称是这天出门拜年不利顺。拜年去后一般只能正月初四回家,在岳父母家坐得时间较长的也不能正月初八回家,在土家族人中有“七不出门八不归”的说法。
如果带着小孩在正月里走亲戚,进屋时也需要带上一些东西给亲戚,在亲戚家玩过几天回家时,亲戚则会给小孩们打发一些钱,并说上一些祝福小孩健康成长之类的吉祥话。
湖南张家界有哪些特产张家界是湖南的地级城市,国家级著名景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就是这里,今天就来盘点一下张家界有哪些特产吧!张家界特产一:青岩茗翠青岩茗翠是全国名茶之一,这种茶产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表岩,所以得名。青岩茗翠茶场在海拔450米和900之间,这里气候温和、土质肥沃,非常适宜茶叶的生长。青岩茗翠分杀青、初揉、复炒、初烘、整形、晾晒、干燥等八道工序,冲泡后液色嫩绿明澈,清香
河北张家口好吃的特产张家口位于中国河北省,是一个有着丰富美食文化的城市。以下是一些河北张家口好吃的特产:1.蔚县剪纸:蔚县剪纸是张家口市蔚县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它是一种将纸张折叠、剪切并粘贴在一起的艺术形式,常用于装饰家居、礼品、纪念品等。2.宣化牛奶葡萄:宣化牛奶葡萄是张家口市宣化区的特色农产品,以其香甜可口、营养丰富而闻名。牛奶葡萄采用独特的栽培技术
贵州有什么独特的风俗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王官村品尝“刨汤饭”。贵州春节习俗: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到来了,全国人民为欢欢喜喜过大年,都开始忙碌起来了,买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花、放鞭炮、扫尘、洗浴、祭灶、祭祖、守岁、拜年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开始了,而全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吉祥起名网特别为您整理出贵州各地春节习俗,让您了解贵州,走近贵州。贵州苗族春节习俗。
张北县的特产张北马是一种杂交改良马。其毛色以粟、骝、黑色为主。体型健美,颈较厚,蹄质坚实,眼大有神,耳直立,结构匀称、紧凑,体幅宽度适宜,髻甲明显,性情温顺而有悍威,挽重能力强,故为中国良种马之一,驰名长城内外。介绍张北特产的作文坝上干枝梅干枝梅原产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有许多显示自身特点和相朴实的名字,如二色补血草,落蝇子花,巷蝇架,盐云草,蝇子草等。干枝梅类似梅花,二色变弛,粉
韩国春节的风俗与我国春节的风俗有什么不同韩国春节的风俗与我国春节的风俗不同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拜年:中国人与韩国人到春节时都有拜年的习俗,但是两国在拜年的细节上有所不同。首先是拜年的顺序不同。中国人给父母或其他长辈行礼后,对其他人只是鞠躬或是问候“过年好”。对长辈拜年时没有固定的顺序,只要从年龄大的开始就可以。拜年这一传统习俗在韩国称之为“岁拜”,祭祀结束后便按儿子、儿
西安的风俗是什么?西安的风俗:1、春节风俗西安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也称“过年”,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人们过春节从进入腊月就开始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前后长达40多天,足见人们对春节的重视。西安地区有腊月初五“吃五豆”的习俗,以五种豆类熬粥,晨时喝五豆粥,也吃油饼、酒菜等。民间还有“吃了五豆就糊涂”的说法,其意是尽管平日省吃俭用,进入腊月要过年了,人们会
诏安有什么民风民俗唐代开漳,南诏地方有中原汉族移民,以后又有客家迁入,饮食、起居等习俗与当地土著居民有所不同,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变交融,加之诏安毗邻广东省潮汕平原,民众婚媾往来,关系密切,使民俗既具闽南泉、漳共同点,也融合山区客家和粤东的一些特色。民风有淳朴典雅的一面,但也夹杂一些封建、迷信、落后的色彩。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新制度的建立,文化、科技知识的传播,文明健康的新风尚逐步替代一些陋
上海松江的社交往来习俗亲戚往来亲戚间往来一般保持到血亲第三代,即堂兄弟、表姐妹间还有走动。逢年过节,对方有婚、丧、生病、乔迁等事,需备礼前去探望、祝贺、相助。接到邀请后无故不去,又不打招呼;家中有婚礼、丧事等要事,故意不邀请对方,表示彼此断绝往来。过后,双方关系好转,有意恢复往来,可在家中有事时邀请对方,对方应邀,即恢复亲戚关系。平时走动不讲究送礼,有事必备礼,俗称“做客人”、“做人客
2024-01-10 19:52:13
2024-01-09 02:52:53
2024-01-08 10:19:16
2024-01-07 10:59:39
2024-01-29 14:16:03
2024-01-29 14: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