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2 02:49:06 | 起点排行榜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度过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过年之夜人们总是希望,能将一年的烦恼忧愁忘去,尽享一年辛劳带来的欢乐,静候辞旧迎新的钟声,感受亲情友情的温暖,和睦家庭的温馨。
一、“盛世大联欢”之魂是什么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经过二十多年的连续举办已成了中国人三十过年一家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吃年饭、包饺子、看晚会,必不可少的内容了。现在通过卫星面向全世界直播影响巨大,成为了全球华人的过年精神大餐和展示中华民族精神风貌主要时机。由于此台晚会的特殊性,因此它成为我国文化艺术方向的标志和新作新成果展示会。春节联欢晚会这桌精神大餐吃什么已成为每一年里人们关心的重要内容。
策划春节晚会的人经常感叹众口难调,而他们殚精竭虑的结果,还是端出这几盘大菜来献给观众。因此,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许多的歌舞、小品、相声、杂技、戏曲单调和乏味,质量低劣。
春节是我们的民俗,一切行为都是求吉利和找个乐。看春晚也就是找个乐,所以节目自然不必要搞得太正统和太高雅,可也不能乌七八糟太过俗气。因为民俗不是低俗。节目要达到不分东西南北老少皆喜爱较难,但起码要健康有益。可是看看今年的春晚,不是满台白花花的女人大腿、袒胸露背露脐,就是满嘴脏话。如在小品《装修》短短一两分钟内就有“晚上要给老婆要亲热”、“白天可以把老公当小工使唤,晚上千万不能把我们小工当老公使唤” 、“前面是电视后面是厕所,你要一方便,那不成现场直播了吗?”、“甲说:‘如果你坐这里看电视,我的老婆站在那里洗澡……’乙说:‘那我哪有心情看电视啊’”之类,如此多的性骚扰粗话,请问看节目时孩子问父母演员们讲的是些什么,父母该如何回答。甚至有几个节目动不动就演员直冲对方脸面喷吐唾沫、张口乱叫“妈”而做笑料。然而没有笑声的《千手观音》却深感人心。《装修》这样的节目还被评为二等奖。这些都是主题盛世大联欢的2005年春晚内容。观者免强一乐,可是,笑后国人思考“这些就是中华民族盛世的表现”,心里自然有些难受。
把低级下流的语言当做典范在全国及全世界宣传,这是对国人误导及损害民族形象。请问“盛世大联欢”之魂在是什么?
2005年的春节晚会中央电视台自己的调查满意率为95%左右,但是民间网站的调查满意率不到5%的比例。到底有多少人满意?哪类人满意?
二、“乐”为影响人与社会重要因素
在当今世界社会、家庭等许多问题,儒家思想被认为是治疗这些问题的良方。儒家的“乐”,实际上说到根本上来讲是人的心声,人心里“情动于中”,才能“形于言”;“言之不足”,要“嗟叹之”;嗟叹之不足,要“咏歌之”,即想唱歌来赞美它;“咏歌之不足”,就不知不觉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么这个“乐”,它应该说是表达人类感情的一个东西。不同风格的乐曲给予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有的这种歌曲能够让你疯狂,你听久了你就要疯狂,也有的音乐听久了能让你消沉,让你颓废。“音”里面我们要选择一些什么样的东西来推荐给大家呢?就是要能够给大家身心健康有益的,即能够对社会有益的。
所以我们古代讲“礼乐教化”,是什么呢?《礼记》上讲一句话,叫做“德辉动于内”,你内心要有一个“德”,这个“德”在发着光辉。
人性有两面,一面是魔鬼一面是天使。即,性恶与性善,因此人需要通过乐来对人进行抑恶扬善引导。
在《乐论篇》中荀子对乐的起源分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这是说,乐是起源于对于人的情感的正确引导的需要。通过乐,陶治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善心,防止邪淫的腐蚀,这就是乐的社会作用。情感宣发必需有正确的引导,否则将会引起人们间的物欲争夺和情感放纵,从而造成社会的混乱。
乐的社会作用和重要性,荀子认为,即在于乐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而且还可以使上下“和敬”,家庭“和新”,乡里“和顺”,“善民心”而“移风易俗”。而礼乐互相配合的综合社会效果则是:“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所以,荀子归纳说:“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这是说,礼乐使人志趣纯洁,行为端正,耳聪目明,心平气和,移风易俗,社会安宁,人们以表扬善行为喜乐之事。乐礼体现了性情物理中不可变易的根本原则。乐的作用是使群体和谐,礼的作用是使群体有序。所以,礼乐可以说统摄了天下的人心。
孔子说:“礼乐不同,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礼乐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当今我国提倡法治、德治,这些都同“乐”的引导密不可分。《乐记》篇中荀子说:“乐者,通伦理者也。”当今社会人心浮躁,青少年犯罪率大升,学校、家庭都痛心孩子难教育,这同社会文化愉乐引导关系太大。
如上所述,传统的礼乐教育,都是围绕着伦理道德问题展开的。
对于个人来讲,培养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因此,儒家思想中,尤其是荀子思想中重视礼乐制度和礼乐教育的精神是很值得今人借鉴的。我们今天仍然很有必要建立起适合于现时代的礼乐制度来,仍然很有必要加强全民的礼乐教育。
在传统的乐教中更是十分注意不同的音乐对于人的情感思想的深刻的影响。这些论述指出的音乐(包括一切艺术活动)对于人的思想感情的巨大影响,则是我们今天也不容忽视的。所以,从传统的乐教中,我们是可以获得很多启示的。
我们的艺术家在创作他的作品时,应当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把健康向上的艺术作品奉献给社会。
三、传统文化不存国家民族何在
《乐记》里说,魏文侯跟子夏两个人有一个对话,魏文侯说,哎呀,你很有学问,我向你请教一个问题,说“吾端冕而听古乐”,我把这帽子都弄正了,我坐得端端正正,我来听古乐,我听一会儿就想睡觉。可是我听那些新乐,拿我们今天话叫流行音乐,哎呀,我一个晚上都不想睡觉,请问这是什么道理。那个子夏就笑了说,你说的那些东西,乱七八糟的音,靡靡之音,亡国之音都不是“乐”,“德音之为乐”。
顾炎武在《日知录》里面他也说过,亡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换了一个皇帝,姓张的皇帝换成了姓李的皇帝,这文化没有变,还是汉文化,这叫亡国。什么叫亡天下呢?就是你的整个的文化被人家同化了,或者被人家消灭了,你的人一个个都还在,可是你这个民族没有了。
中华民族是数千年中世界上唯一文化没有断代的民族,可见其文化的优秀性。节日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节日的灵魂。现在我们很多人为什么喜欢过洋节,什么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等,不喜欢过中国节,即便是中国节也洋化过。如今年我们的重大传统节日,春节精神大餐主持者们都穿洋服了。文化上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被征服了。我们是什么民族?
我国近代著名爱国思想家曾极为深刻地指出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是其经济、政治、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之所在。要消除人们的民族主体意识,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让他知道自己的历史。所以,历史是不可忘的,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可失的。
近代以来,我们由于受到外来侵略,在这种很特殊的情况下,一些人总是想全盘西化。自己的民族文化挺立不起来,没有文化自信自尊,就没有民族的复兴。
四、对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几点建议
2005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用“心”演的少,油腔滑调多,表现出没有生活基础。为此,我们对如何办好央视春节晚会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晚会宗旨:
1、突出好的民俗民风。如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年画、舞龙舞狮等各具特色民俗民风。今年晚会中增添对联一项颇受欢迎。这说明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魅力。遗憾的是2005年春节晚会,各地主持人的对联,都是对所在省、区、市的描述,地域特色是这些对联的主要内容,但是艺术性很差,没有让人拍案叫绝的佳作。
2、突出时代性。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是综合性晚会,在小品、相声、歌舞等艺术表演中,都可以充分展示各行各业一年中杰出的人和事。
3、突出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不屈不挠宽容和合的精神内函。
4、突出民族特有的人生理念。中华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至今乃未衰的唯一国家,同儒家所倡导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特殊人生理念是有密切关系的。
(二)具体办法:
1、聘请传统文化顾问。职责是:在筹备、排练期间,就节目的文化内涵向主管部门提出建议,严格控制庸俗、无聊的节目或节目片断出现,让观众从整台晚会中享受到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祥和的精神大餐。
2、大力更新演员。每年的主要演员,至少应该更新50%的硬比例。绝对不应该让一些演员长年累月地霸占春节晚会的舞台,他们拿一些无价值小事自吹自擂毫无生命力与艺术性,而应多出新人。残疾人的舞蹈《千手观音》便是晚会新人新作,就是证明。
3、创作走出去。以13亿中国人及数千万海外华人之智还愁没好作品。打破小圈子里闭门造车,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素材和作品。
4、节目请进来。以13亿中国人及数千万海外华人之才华还愁没好节目。心有大中华的好节目不分古今中外都可请进来演出。
五、对比思考优与劣
最后用两副对联结束我们的思考。
第一副 民族悲哀
上联:满面唾沫好笑,袒胸露背露脐露大腿好看,好在庸俗低级。
下联:老公小工难分,装痴变傻变瘫变疯癫难辨,难有正常高雅。
第二副 中华世界
上联:亲情乡情友情民族情,情暖人心。
下联:正气勇气和气巨龙气,气满天地。
注:此文为李伯淳先生根据2005年2月26日,中华文化复兴研究院、北京如意人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华文化复兴系列活动”第三部分“社会文化现象系列研讨”,第二十四次专题“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国人过年精神大餐吃什么”研讨会上,陈宽、文尔邻、庞韵、识浅、马文、张以宽、杨雨霖、李韦利、龙雨辰、李伯淳等专家发言整理。
春节 一般指 除夕 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下面是我整合的传统节日春节有哪些象征意义,一起来看看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传统节日春节有哪些象征意义
春节 文化 的重要特征,在于团圆与和谐。外出远门的的人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家过年,因此春运每年都是 热点 话题,春节是中华民族团圆的节日,几千年来已经融入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春节文化内涵中的和谐,首先是每个人都要心情舒畅。我们常说:“新年快乐。”它不仅仅代表着祝福,更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体现,希望每个人都能快快乐乐、和谐相处,与家人、亲友、邻居、同事保持和谐,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才是快乐的幸福的。可以说,春节就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黏合剂。
我们常说:“辞旧迎新。”辞什么,迎什么?辞的当然是过去一年中所有的一切,但我想我们要抓住最重要的, 总结 得失,吸取教训,“一年之计在于春”,为迎接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项事情做好充分准备和计划,而不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各个单位到年底都要进行述职,这就是辞旧迎新的好的方式,也是对春节文化内涵的正确阐释。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道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整个华夏民族。一年忙到头的人们,离家再远,事务再忙,也得回家。几代人在鞭炮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骨肉情深体现得淋漓尽致。每年春节祭祀祖先,敬奉神灵的活动,更是传统孝道的一种延伸,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及对自然的敬畏。儿孙们在春节的各种仪式中耳濡目染,自然就不自觉的传承了中华民族的 传统文化 ,传承中了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宣扬了孝道文化。起点排行榜
有关社会学者说,团圆饭、红包、压岁钱、新衣裳等等只是春节的表层,其内在的精神意义才是它具有永恒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充分挖掘春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具体可感的形式构筑人们的道德素养堡垒。
春节经典习俗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 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汉族春节食俗有哪些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传统节日春节有哪些象征意义相关 文章 :
★ 春节有什么象征意义
★ 春节有什么重要象征意义
★ 过春节都有哪些象征意义
★ 春节习俗有哪些象征意义
★ 春节习俗的象征意义有哪些
★ 春节都有哪些寓意
★ 春节象征意义
★ 2022年春节有哪些象征意义
★ 2022春节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中国的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中国人欢度新年的时刻,也是家庭团聚、祭祖、拜神、庆贺丰收等重要活动的时期。春节的传统习俗千姿百态,象征着祥和、幸福、吉祥和团圆。以下是关于春节的一些讲解。
春节的起源
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据传说,商高宗武丁在较量周武王之后取得胜利,统一天下。这个和平天下的格局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个新起点。于是,在每年正月初一,人们就用各种方式庆祝这个节日。
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春节的意义不仅仅是迎接新年,重要的是春节代表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和新的机遇。春节是人们团结向上的象征,四面八方的家人团聚在一起,相互祝福,共享幸福、困难和快乐。
春节的传统习俗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的传统习俗也是非常丰富多彩。以下是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
除夕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特殊的时刻。这个时刻人们会进行一些特别的活动,包括吃年夜饭、贴春联、守岁、燃放爆竹等。这些活动象征着某些吉祥的意义,也是增加联系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时间。
辞旧迎新
辞旧迎新,是指在春节期间,人们要除去老一年的烦恼和不幸,迎接新一年的吉祥和美好。这其中涵盖着许多传统民俗,比如扫房、贴年画、大扫除等,都是为了洗掉旧年的瑕疵,邀请好运的到来。
拜年
春节的一个重要活动是拜年。在中国的传统中,拜年来自于一种礼仪文化,人们用拜年的方式,展现了对家庭成员、长辈、朋友、领导、客户等的尊重和关爱。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走访亲朋好友,互相祝福,也会送去一些礼品和问候。
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表演之一。据说舞狮可以降妖除魔,祈求风调雨顺,庇佑人民平安,舞龙则寓意着生命的活力和生机。
过年庆祝
除拜年之外,春节期间还有很多趣味横生的庆祝活动。比如,赏花灯、游春城、做年糕、贴春联等等。这些都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增加新年欢庆氛围的动人活动。
结语
春节的传统文化和活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民族精神,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和思考中国文化所发出的魅力和神韵。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懂得用传统文化感受新时代的生命节律!
2024-01-19 16:17:45
2024-02-11 14:05:14
2024-01-26 09:13:09
2024-02-15 18:05:14
2024-01-25 23:50:45
2024-01-17 19: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