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

土家族的春节是什么时候

2024-02-18 04:47:45 | 起点排行榜

土家族的春节是什么时候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很关心,起点排行榜整理了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土家族的春节是什么时候

土家族过赶年的过年习俗

过年是土家族的一个重要而古老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代代相袭。虽然,这种过年被提前了一天而被称为过赶年,但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俗,流传至今而被保留了下来,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也是少见的。土家族人的过年习俗主要有: 年猪杀了,煻糁做了,接下来需要干的事便是打粑粑,粑粑是土家人过年时节必须准备的食品。打粑粑时,一般是左邻右舍几家人合在一起来打或者兄弟哥嫂至亲合在一起打,男女老少齐上阵,分工有序,有负责用甑子蒸的、有负责烧火的、有负责打粑粑的、有负责制作粑粑的,打粑粑的人一般都是几个家中身强力壮之人,妇女主要负责制作粑粑,打粑粑的人和制作粑粑的妇女人数要多,其他的程序一般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

土家人打的粑粑主要有糯米粑粑、高粱粑粑、小米粑粑。其做法是先天晚上将糯米、高粱、小米分别洗净,泡上一个夜晚,第二天早上将其分别滤干,用甑子将其分别蒸熟,然后,放在粑粑槽内用一丁字形的棒槌你来我往地打揉,将糯米、高粱、小米分别打得不见了颗粒、粘成一团糯米团时,打粑粑的男人用棒槌将其弄起来,做粑粑的妇女则伸出手将其接住,一起放到擦洗干净的四方大桌上,由手巧的媳妇将糯米团扭成大小合适的球形小团,分给其他制作粑粑的人。制作粑粑的人将这些球形小团放在一块特制的木板下均匀地用力压成圆饼,其大小一般有三种,经常用于食用的普通粑粑其直径两寸左右,厚一厘米左右。稍大一点的直径约为一尺,最大的约需要糯米三、五斤,甚至十余斤的,此种粑粑一般用于婚庆之类的喜庆日子。在粑粑快做完时,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粑粑的的妇女做几个大粑粑,这种粑粑被称为“破拢粑粑”,它既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土家人的大方,并且,这种粑粑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传说田姓土家族人祖先原有九兄弟和一个妹妹,妹妹嫁了后又多了一个女婿,由于他们强大的力量,皇帝担心他们独霸一方影响朝廷的统治地位,便派来官兵试图将其斩尽杀绝,官兵来时正逢腊月二十八他们打粑粑的时候,看到来势汹汹的官兵,弟兄们急忙将槽中打的粑粑分成几坨用簸箕端上山。官兵走后,几弟兄端着已经变硬而难以分开的粑粑回到家里,吃时只有用刀子切成小块烧起来吃和煎起来吃。后来,这九弟兄各居一方,生养后代,他们都没忘记当年的苦难,为了纪念当年之事,此后过年时他们都制作几个这样大的粑粑用来分食,这种习惯也被他们的子孙后代承袭了下来,并渐渐变成了一种习俗。后来,这种粑粑一般都要留到正月十五,有的甚至留到过清明节时才吃。

粑粑制成之后,五个一叠放在案板上冷却,干冷后在家中一干净的器具里放上七、八天,然后再用山泉水浸泡,隔个十天半月换一次水。

土家族人打的粑粑有易存放、不易变质、易食用等特点,在土家人的生活中,粑粑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春天是农忙时节,有“你误它一时,它误你一季”的说法,此时时间至为重要,粑粑在这时节便被派上了很好的用处,火烤或者油炸既简便实在又好吃,甚至可以带进山中,随便弄来一些干柴,燃起一堆火便可烧起粑粑来。家中来客,围着火塘拉了一段家常后,也能很快地用火塘三脚上鼎罐里烧的开水和着甜酒与粑粑一起煮来招待客人,给客人斟上满满的一碗,还客气地说喝碗开水打打口渴。拜年时,粑粑也有了用处,在土家族地区有“拜年、拜年、粑粑上前”的民谚,言下之意是说粑粑是土家人走亲串门的必备之物。尤其是土家人为儿子定亲拜年时,一对大如明月象征团圆的粑粑是必不可少的。 春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朝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出现了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木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能够降鬼的大神“神萘”和“郁垒”的名字,以此来驱鬼镇邪。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在桃木板上题写联语以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于公元964年除夕在其卧室门上题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以后,民间过年悬挂春联已经很普遍了,王安石在《元日》诗中所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对当时悬挂春联的盛况的一种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与原所挂的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将春联又称为“桃符”。明代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以供他穿着便装出巡时观赏取乐。文人雅士为此在当时将题写春联当成一件文雅之事,写春联便成为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到了清代,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春联有的地方将它叫做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土家族人则将贴对联叫做贴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土家族人的美好愿望,是土家族地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每逢过年,从土家族地区的乡村到城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门神”二字最早见于《礼记·丧服大记》,郑玄注:“释菜,礼门神也。”但门神所指何人,各地说法不一。但普遍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认为门神所指是“神萘”、“郁垒”。传说黄帝时,神萘、郁垒在度塑山下检阅百鬼,遇到害人之鬼就用绳子捆起来扔给老虎吃,所以人们就用桃木雕成神萘、郁垒的形状挂在门上。二是认为门神所指是秦叔宝和尉迟恭。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心情不好,常听到卧室外有抛砖掷瓦,鬼魅呼叫的声音,弄得他无法入睡。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秦叔宝道:“臣生平杀敌如切瓜,收尸像聚蚂蚁,还怕鬼魅吗?”于是他和尉迟恭立于宫门外把守。至此果然安静如初。后来李世民为了免除二位大将的辛苦,画了二人的全身像,手持鞭、锏贴于左右门上,邪祟从此绝迹。上行下效,于是民间也把他们敬为门神。

土家族的门神画像为秦叔宝、尉迟恭,也有贴神萘或其他威武之神的。土家族贴门神的习俗也是有缘由的,据传,古时候,土家族居住地区连年战乱,当时年岁也差,战死、饿死之人很多。土家族人将这些死了的人称为“惨死鬼”,过年时,这些“惨死鬼”会从四面八方赶来,闯入百姓家中享受些土家人供奉的香火、钱财。而只要他们进入了这些家里,家中就会出现凶灾,不但会危及一家老小,而且也会使来年五谷不丰,六畜不旺。后来,据传门上贴有门神画像的人家没有出现那些凶灾和不利的事,由此传遍了各土家族聚集区,于是贴门神变成了土家人的一种过年习俗。 土家族人过年,讲的是合家团圆的欢乐,过年之前,远离千里之外的亲人也要赶回家来,全家老少团聚同桌吃饭,这叫吃团年饭。团年饭是土家族人过年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仪程。为了在过年这天抢年,办好团年饭,土家人往往会提前一至二天来精心准备团年饭。土家族人有过小年和过大年之分,过小年比过大年提前一天,有些地方过小年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所办的年饭简单,要求也没有过大年高。过小年一般从中午开始陆续进行,过大年时,则因姓氏的不同而出现差别,有的是早上,有的是中午,不管是早上还是中午,都会为抢年而将年饭弄得早早的,据称,谁家在过年时吃年饭越早,越能够在来年里吉祥如意,在过小年和过大年这天都会为了来年吉祥如意而抢年放起鞭炮。

待年饭办成后,要拿着香纸、腊烛、肉、粑粑、豆腐等过年时所吃的饭菜去敬八部大神,再到土地堂敬土地神,水井神等各种保护神,最后回到堂屋里敬祖先。土家族人不仅把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传说中有过赫赫战功的远古祖先当作族神顶礼膜拜,千秋祭祀,而且还将各自家族的列祖列宗,特别是血缘关系很近的上辈尊长当作家神常年供奉,香火不熄。每家堂屋都设有家先神位,谓之家先神龛。在过年这天,要将常年供奉在神龛上的家先牌位及香炉、蜡台,都取下来放在神龛下面的大桌子上。全家男人在辈份最高的长辈带领下,面对家先牌位焚香燃烛,磕头礼拜。一是请历代家先与子孙后辈们一起吃个团年饭,过上一个愉快热闹的年;二是祈求家先保佑子孙后辈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源茂盛、合家欢乐。直到正月十五才将家先牌位再供奉到神龛上。

在将各种年饭菜摆上桌后,每人还要夹一坨肉放在自己碗内的饭上,在饭上插上筷子,全家人站立于桌子四周,由长辈再在桌下烧纸钱,将三杯美酒撒于地上,恭请列祖列宗上桌吃饭了,随后,放起鞭炮抢年,谁家的鞭炮在此时响得最早,谁家就会抢到来年的好年成。

将该敬的都敬过后,按辈份高低和席位大小入座吃饭,一般须将上位让于吃年饭时辈份最大最年长的人,待长辈坐好后小辈才陆陆续续坐下。对于祭祀时所用过的饭菜,十二岁以下的小孩是不能吃的,传说吃了会记忆力不好,多忘事,所以必须另盛饭给小孩们吃。平时小孩剩饭大人要批评,可吃团年饭时,小孩们碗里剩的越多越好,意味着来年丰收有余。

吃年饭的时间一般都要求比平时长,饭后不能立即抹桌、洗碗。传说古时候土家人不得不经常与异族打仗,常年弄得不得安宁,有一年,土家人正忙着准备年饭时,土家族山寨里来了一个小孩子,对于小孩的到来谁也没有在意,后来,才知道这个小孩是来“探水”(探听情报)的,因为土家族人疏忽大意,山寨里的情况被小孩弄了去。土家人刚吃完团年饭,还没来得及洗碗、抹桌时,敌军就对土家山寨进行了猛烈的进攻,青壮年不得不立即投入了战斗,老人和小孩则逃到了后山的山洞里藏了起来。敌军被打退后,大家才回来抹桌、洗碗。后人为了吸取教训,一直保持着这一习惯,并代代相传成为土家族人过年时的一种习俗。

土家族人所办的团年饭一定要用甑子蒸,甑子下层一般蒸的是大米饭,上层放上用小米或米粉子裹的坨坨肉,盖上甑子盖放在灶上用火蒸。团年饭这天的甑子饭甑得很多,一般需要吃到正月十五才能洗甑子。在所办的饭菜中也需要办一样合菜,就是将肉丝、萝卜丝、白菜、海带、粉丝、猪杂等放在一起煮,这种菜被称为“贺菜”,这既是“合”的谐音,也有祝贺土家族祖先古时候在过年这天打了胜仗之意。这种“贺菜”人人必吃它几口,取全家合乐,万事合顺之意,不吃家长会说你不懂事,但家长这天不会发火骂人,据称一是怕得罪祖先,二是骂和被骂都有一种不祥之感。关于土家族架甑子蒸饭也是有来历的。当年土家族官兵要过年时被朝廷征调去抗倭,只得提前一天集中过年,因人数众多,肉也无法一一切成片,只有将这些肉用斧头和菜刀砍成一坨一坨的,然后在这些肉外面裹些小米蒸在甑子上层将其蒸熟,至于其它的菜,更是没时间分别细炒了,只好将各种菜合在一起煮熟了吃。后来,这种方式代代相袭,逐渐变成了土家族过年时的一种弄菜的习俗。 除夕守岁抢年是土家族最重要的过年习俗活动之一。守岁,就是在旧年腊月三十(月小则是守二十九)这最后一夜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除夕夜里抢年就是待夜里的公鸡一叫,即刻点燃鞭炮放起来,关于这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远古时期,有一种散居在深山密林中的名叫“年”的凶猛怪兽,它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的腊月三十夜里窜到人群聚居之地尝一次鲜,出没时间也是天黑之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为此人们将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称作“年关”,后来,土家族人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腊月三十晚上,各家各户提前吃晚饭后,熄火净灶,将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并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待“年”到来之时,用爆竹之类的将其惊走,以得到来年的兴旺吉祥。后来,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抢年的习俗。

土家族人在年三十这天晚上,火塘里都会烧上一个大柴蔸,这大柴蔸被称为“年火蔸”,年火蔸越大越好,因为年火蔸烧得越大就越征兆着来年喂的猪也会越长越壮,日子也会越过越兴旺。在这天晚上土家山寨家家户户堂屋内外灯火通明,男女老少通宵不眠,合家坐在火塘边,称之“守三十夜”。在守夜的过程中,土家人会热热闹闹谈一年的年景,讲来年的打算,讲土家人往事,摆古今历史,讲各种奇闻轶事,全家欢声笑语。守岁到公鸡鸣叫,便放起鞭炮爆竹,谁家的鞭炮若在公鸡一叫的瞬间响起,谁家来年就会兴旺,就会吉祥如意,这是土家族人在吃过团年饭后的第二次抢年,如果在吃团年饭时没有抢赢别人家的人,在三十夜守岁抢年时则会认真地拿着鞭炮,蹲在大门处,守着公鸡叫;待公鸡一叫,即刻将鞭炮放起来,紧接着整个村寨家家户户鞭炮震天。公鸡一叫,爆竹一响,土家族山寨就欢腾起来,争先出行并给土地菩萨拜年,争先挑水,争先推磨、舂碓,到处是一片欢声笑语、热气腾腾的节日景象。当东方发白时,土家人便要“出行”了,即用爆竹迎接新年的到来。爆竹响过之后,土家山乡便充满了迎新春的气息。节日的盛装穿在身,走门串户互相道贺谱写一曲土家年节的快乐。 拜年是土家族最重要的传统习俗,它是土家族人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正月初一这天,大人催促小孩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以便去拜年。拜年时一般从家里开始,小孩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接受小孩拜年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交给小孩,尤其是分户后的小孩必须先给公公婆婆、伯伯、叔叔等长辈拜年,长辈受拜后都须给小孩“压岁钱”或准备好的花生、糖果、瓜子及其它的水果之类的东西,随后小孩们则跑去土家村寨里的其他人家去一家家地拜,到了拜年的路上,小孩们便结成三五成群一伙去拜了,即便是平时有怨的人家,到了拜年这天,都会笑脸相迎。小孩们拜年去前,家里的父母一般告诉小孩们,会吩咐男孩子走前面,女孩子走后面。

大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相说着“恭喜发财”、“四季如意”、“顺心顺意”之类祝福的吉祥拜年话语,走进任何一家里,先都要说一句“给你们拜个年”,随后便说其它的吉祥话,主人则会拿出家中准备好的东西送给拜年的人吃。

最正规的拜年,要算是年轻夫妻正月初一双双上岳父母家去拜年。女的背上花背笼,男的背上满满一背粑粑、煻糁和腊猪腿,女婿向岳父岳母磕头拜年后,就在岳父母家住下来,正月初二不能出门去拜年,据称是这天出门拜年不利顺。拜年去后一般只能正月初四回家,在岳父母家坐得时间较长的也不能正月初八回家,在土家族人中有“七不出门八不归”的说法。

如果带着小孩在正月里走亲戚,进屋时也需要带上一些东西给亲戚,在亲戚家玩过几天回家时,亲戚则会给小孩们打发一些钱,并说上一些祝福小孩健康成长之类的吉祥话。

土家族的春节是什么时候

土家族的春节是什么时候

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和重要的节日。土家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就是春节。

土家族的春节时间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和汉族的春节时间是一致的。在土家族人们准备庆祝春节的时候,他们会进行广泛的准备工作,包括清洁房屋、准备年货和制作年夜饭等。同时,为了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土家族人们也会进行特别的活动,比如传统的祭祖、舞狮子和花灯等。

土家族的春节庆祝活动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比如,他们会传统的用五彩缤纷的布条,把家门悬挂上,来祈求新年的好运。土家族人们还会在春节期间举行大型的舞龙舞狮活动,这个活动表达了动物神话在土家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土家族的春节期间,人们也会进行一些传统的祈福活动。比如在正月十五日,土家族人们会举行“放花灯”活动,也就是用五颜六色的竹筒制作出各种形状的花灯,在夜晚举行民俗文艺表演和集体放灯活动。

总的来说,土家族的春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他们在这个重要的时间里,团聚一堂,庆祝新的一年的来临,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吉祥幸福。这也是土家族文化自信和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土家族的春节是什么时候

土家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土家族有过“赶年”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日过年,现土家族聚居的部分村寨,一直保留了这一习俗。“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虫的节日,要自念谚语,祈望庄稼免遭虫害,五谷丰登。

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认为祖先是最大的神,处处保佑子孙。普遍信奉“土王”,传说“土王”是土家族的祖先,每逢节日都要烧化钱纸,祭祀祖先和“土王”。土家族还信奉土地神,过年期间,凡是走亲访友经过土地庙时,都要烧香化纸,也还在不少土家族供奉“三王庙”的,庙内供有冉、杨、田三神位,祈祷三王神保佑人口平安、六畜兴旺。

背景:湘、鄂、川、黔边界上家族的一些地方,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

汉族以及一些有关民族过大年(简称“过年”,即春节)都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赶着过年,故称“过赶年”。土家族人为什么要过赶年呢?在湘、鄂、川、黔边界民间流行着四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日本)入侵中国,永顺土司工彭翼南奉命出征,他率领士兵三千,提前一日过了年奔赴前线,大败倭寇,立了“东南战功第一”。为了纪念这次征战胜利,同时,也为表达广大民众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永顺县土家族人就定在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年,这种“过赶年”的习俗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的历史。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打败异族的骚扰。缘于民族战争频繁,土家族民众常常不能安全过年。于是,本民族头领便施巧计,出奇制胜。头领让民众提前一天过年,尔后,率领将士猝然出击,敌人过年大吃酒肉,毫无戒备,被土家族人打得落花流水,仓皇撤离。还有一种说法,土家族人祖先贫困,给财主当长工,穷得无法过年,不能合家团圆,只好提前一天“团年”。另外也有说,四川西阳、秀山一带的士家族人分别在农历三月三、四月十七过年,是因为明代万历年间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师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过年的时间也就不一样。

从以上四种不同的说法(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不论是外国的侵略、异族的骚扰或者地主的盘剥、掠夺,土家族人从来就是英勇无畏,同仇敌汽,并且足智多谋,以奇制胜,这是一个英勇的民族,豪爽的民族。

“过赶年”的晚上,寨上烧起冲天大火,调年旗高高飘扬,男男女女围着旺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舞“毛古斯”。这种“过赶年”的爽快朴野、红火亢奋,别有一番情调。

土家族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气质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历史进程中曾经饱经患难、备受欺压,几度被迫举族(氏族或部族)迁徒却能泰然处之的史实分不开。因而,同其先辈楚民族(或巴人,“南蛮”)一样,养成了念祖、怀旧、齐心、尚武的强烈民族精神,这在上家族过“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风俗与传说里鲜明地体现出来。

民间传说中说,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带,因不堪忍受官府、财主的掠夺、欺压,避免被斩尽杀绝的灾难,他们约定在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准备,然后悄然离开,经过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达武海派点心合时令陵山区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这里有大树可盖吊脚楼,有清泉可酝“苞谷烧”(家制白酒),能够安居乐业,值得欢庆一番。于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众就决定先过一次年:宰牛,祀神,“摆手”,唱歌。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就叫“六月年”。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新垦的土地肥沃,五谷颗粒粗壮,六畜见风长膘,土家族人迎来了新的家园的第一个丰收的秋天。这样,他们又在农历十月初一再过一个“十月年”(这也与他们的祖先——楚人以十月为岁首的“十月年”自然有关)。家家蒸“苞谷烧”,寨寨杀大肥猪,人们纷纷串寨,登门拜年,相互表达美好的祝愿。

在我国湘西、鄂西一带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兄弟民族,这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约有五百七十万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县。起点排行榜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使用汉文。绝大多数土家人都通用汉语,部分人兼通苗语,仅永顺、龙山一些偏僻地区,只会讲土家话。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称汉族为“客家”。二千年以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那时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一说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后),由彭咸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这些说法,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断定。即大约自五代以后,湘鄂西地区土家族这一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间,境内山岭重迭,岗峦密布,武陵山脉横贯期间,酉水、澧水、清江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山区森林密布,梯田满岗,种植水稻、玉米、薯类、麦类等;经济作物有甜菜、苎麻、棉花、油桐、油茶、茶叶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区多种经营中的主要项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济林木有松、杉、楠、柏等。此外,贵重的药材、水产与地下矿藏也很丰富,特产娃娃鱼是闻名中外的珍贵动物。

以上就是起点排行榜为大家带来的土家族的春节是什么时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与“土家族的春节是什么时候”相关推荐
什么时候过春节?
什么时候过春节?

什么时候过春节?由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因为能增深、传递感情而得以持存发展。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亲朋好友欢聚的日子,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春

2024-01-18 13:15:23
春节的时候你的家乡有哪些特色?
春节的时候你的家乡有哪些特色?

2022年春节的时候你的家乡有哪些特色?每家每户的团圆饭桌上都少不了鱼这道菜吧,无论是清蒸鱼,还是红饶鱼、火锅鱼,总之鱼都是必不可少的。鱼,象征着年年有余,是吉利的。所谓年年有鱼(余),吉庆有鱼(余)就是这个意思。团圆饭上的鱼选择取决于它吉利的名字,比如吃鲤鱼,意味着大吉大利;吃鲢鱼,意味着连年有余。因此为了吃出连年有余的好兆头,我们就吃了中间,留下了头和尾。香肠,2022年家乡的第一道

2024-02-14 21:00:57
四川彝族什么时候过年
四川彝族什么时候过年

四川彝族什么时候过年彝族一年一度的年节是在农历十月底,有的地方是把过年日固定在农历十月三十日为除夕之日,冬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始。在凉山大部分地区是按区域选择吉日过年,但都在农历十月之内(云南和贵重还有广西等地区彝族可能跟大凉山的彝族年时间不一样)。彝族年为3天。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机”。彝族过年习俗

2024-02-08 19:16:17
圣诞蛋糕什么时候吃?圣诞节的时候?
圣诞蛋糕什么时候吃?圣诞节的时候?

圣诞蛋糕什么时候吃?圣诞节的时候?圣诞蛋糕是在:圣诞节那天(12月25日)吃的。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重要节日。亦称耶稣圣诞节、主降生节,天主教亦称耶稣圣诞瞻礼。耶稣诞生的日期,《圣经》并无记载。公元336年罗马教会开始在12月25日过此节。12月25日原是罗马帝国规定的太阳神诞辰。圣诞节装饰包括:圣诞袜,最早以前是一对红色的大袜子,大小不拘。因为圣诞袜是要用来装礼物的,所

2024-01-02 17:23:44
祭灶节是什么时候习俗是什么
祭灶节是什么时候习俗是什么

祭灶节是什么时候习俗是什么祭灶节这一个节日之中所包含的风俗文化,对于人们的生活是有着非凡的一种影响存在的,所以说一定要及时的考虑到其中所产生的作用如何。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祭灶节到来的时候,人们应该去做哪一些准备才是最正确,最合适的选择。祭灶节的时间祭灶节也叫小年在我国北方地区时间是腊月二十三古时北方地区也是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

2024-02-12 06:54:04
春节贴门神画像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知道吗?
春节贴门神画像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知道吗?

春节贴门神画像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知道吗?春节贴门神画像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知道吗?贴门神的意思,大概就是为了镇邪去恶。将这两个恶鬼的门贴在门上,一些恶鬼闻风丧胆,不敢轻举妄动,这户人家就会平安无事,吉祥如意!据传说,在古代,门神都是贴在桃木上的,桃木本身就是驱邪物品。追溯门神的原型和起源,几乎与神话传说密不可分。最著名的故事是太宗和他的两位将军的故事。

2024-02-07 07:11:42
满族的节日是什么
满族的节日是什么

满族的节日是什么满族的传统节日其实蛮多的,比较常见的有满族春节撷趣,满族的添仓节,满族的二月二,满族的虫王节与颁金节,满族的中元节等等。那么下面就讲讲满族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具体如下。满族春节在古时候被称作为元旦,译为满语的话就是阿涅业能业,这一天在满族的传统中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而他们的春节其实是源自于汉族的习俗,所以满族的春节习俗跟汉族的会有些相似,但是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

2024-02-17 01:41:17
傣族的春节过年风俗有什么
傣族的春节过年风俗有什么

傣族的春节过年风俗有什么过年是中国最注重的节日之一,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那么,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傣族的春节过年风俗介绍: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历大约是农历清明节以后的第七天。节日期间,傣族同胞举行热闹非凡的泼水、赛龙船、放高升活动。泼水活动是傣族人民过年的最***,也是傣历年中最精彩的场面,因而通常称做历年节为“泼水节”。傣族青年男女喜

2024-02-09 12: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