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

黄梅调的新年歌有哪些?

2024-02-17 19:50:04 | 起点排行榜

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黄梅调的新年歌有哪些?相关的问题,今天,起点排行榜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黄梅调的新年歌有哪些?

黄梅调的新年歌有哪些?

一、黄梅调的新年歌

1、恭喜恭喜

2、贺新年

3、舞狮

4、新年好起点排行榜

5、打罗打鼓

6、守岁

7、迎春花

8、迎春接福

9、欢乐中国年

10、迎接财神吉星照

11、恭禧发财

12、贺年

13、初一到十五

14、好预兆

15、财源滚滚天上来

16、王昭君

17、甜蜜蜜

18、戏凤

19、远山含笑

20、傻瓜与野丫头

21、杏花街之恋

22、采红菱

以上歌曲均由卓依婷所唱

二、扩展资料

黄梅调是黄梅戏的旧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关于黄梅戏起源的年代,据考据,最远可追溯到唐代。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关于黄梅戏起源的区域,应该是湖北黄梅县,发展于安徽安庆地区。相关考据黄梅戏起源的区域,并不是为谁争“正宗”之位,而是想借此证明:中国优秀文化繁衍生息的巨大生命力,恰在于它有流传的广阔空间和不断融入创新要素的胸襟。中国的文化在不断的流传中得以发展和补充。正所谓:“黄梅”出黄梅(县)成其“黄梅”,安庆有“黄梅”更美“黄梅”,信然。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一般人习惯认为,黄梅戏发源地是安徽,这是不确切的。黄梅(县)本身就在湖北,不过,是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黄梅调的新年歌有哪些?

湖北的风景与风俗和特产

各地春节习俗——湖北

湖北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

孝感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独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之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另外,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一人在旁边应道:“结!”据说这样做新的一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

黄梅调的新年歌有哪些?

黄冈本地人的习俗有哪些?

一、通行礼节

1、串亲访友:“亲戚六眷,往来相见”;“三朋四友,不时走走”。传统的串亲接请礼俗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定期包括“送三节(春节、

端午

、中秋)”、“辞年”、“拜年”,接初嫁女回娘家吃“馊饭”、“过六月”,已嫁女给父母送冬鞋等等。不定期包括探病、问安、辞行、贺谢、请召、拜访、看女儿、回娘家。规矩是,探病,去早不去晚。最好在中午十二时前。问安,主要对老人和长辈。晚辈远行之前,到亲戚家走走,叫做“辞行”。归来带上接礼再去问候,亲戚家或备酒菜“饯行”,或送盘缠,归来再备酒菜“洗尘”。亲友家有婚嫁、造屋、科考事,须携礼物去祝贺。被贺者日后以礼回谢。

2、待客作客:迎接友人看情况而定。如相见时稀,从远道而来,并有预约时间,或恭候在家,或迎候门外。如友人已至家,应闻声而起。春节时来访,放爆竹迎接(送友亦然)。出迎中态度热情、诚恳。客至,主人看坐,坐定奉茶、递烟,双手送之。红安特敬待茶,客人每巡喝干,主人则斟茶不止。生客至,一一介绍,客人刚到,主人有急事办,须表歉意,避免客人感到冷淡。客人携带之物,勿翻动;所送礼品,不当客人面拿家人吃。客人在坐,家人不得争吵或变脸色,不呵斥鸡狗,尽力不让小伢啼哭。待客酒饭要谦席。坐席有以北方为上,有以横木为上,有以左方、或靠墙一方为上。斟酒端饭,客人为先。客未食,主人不端饭碗;客未止箸,主人不终席。春节期间,各地都有“把汤”习惯。主家用糕粑、挂面、荷包蛋、鸡肉等招待来客。客稍吃或呷口汤就放回,叫作“回碗”。作客,则衣着整洁大方,赴宴准时。忌窥主人内室,忌豪饮暴食,不翻菜碗,不坐主人座位。

3、礼品示意:俗以红色表示喜,黑白表示哀。贺礼忌白,丧礼忌红,但对高龄丧者例外,(俗曰老者丧礼为白喜事)。旧时寿礼不送钱(钱与祭鬼神的纸钱同义)、不送钟(钟与“终”同音),今已破规。一般男女间不互送内衣。除人参、燕窝和其他高级补品外,一般不送药物。馈送猪肉时,不送公、母种猪肉。水产类不送

鳙鱼

(俗称“胖头”)、鳝鱼、鲶鱼、乌龟、甲鱼、乌鱼、

芡实

(俗称“鸡头”),皆因不美。今城镇兴送水果、烟酒、饮料,亦兴送衣被及工艺品。

4、通行称谓:家人称谓有通称、反称、代称、爱称、贬称、亲昵称和忌称。父、妈、伯、叔、婶、哥、嫂、弟、姐、妹是通称;称“父”曰“妈”、称“妈”曰“父”、称“父”曰“伯”“叔”,称“伯”“叔”曰“父”是反称;称丈夫为“外头人”“门外的”,称妻子为“屋里人”“门内的”,称长子次子曰“老大”“老二”等是代称;称小儿曰“毛毛”“宝宝”“乖乖”“姐儿”“心肝肉儿”等是爱称;贬称有“多伢”、“恨伢”、“忍娣”、“猫儿”、“狗屎砣儿”等;昵称曰“死鬼”、“我的个”、“伢他父”、“伢他妈”、“老头子”、“婆婆”等。一般地,大部地域都忌讳称“大娘”、“婆娘”。有些地方称呼特别,如武穴把妻子叫“妈妈”(màmà)、红安把母亲叫“大”。还有,大部地方给祖父叫爹、给父亲叫爷,唯黄梅反之。黄州、团风等地把姑姑也称叫爷。亲戚称谓同外地差不多。只是北部山区将外祖父叫“家(gà)公”,将外祖母叫“家(gà)婆”,将“亲家”叫qìng gā。

5、对亲属、亲戚之外的人称谓有:对老人称“老人家”、“您老”、“您郎家”;对读书人称“先生”、“老师”、“相公”;对干部称“某同志”、“做公的”,亦称官职;对匠人称“师傅”、“老师傅”、“大师傅”;对生意人称“老板”、“大老板”、“少老板”、“掌柜的”,今称“经理”、“服务员”等。对对方之父母称“令尊”、“令堂”;对对方之妹称“令妹”;对对方之女称“令爱”;对老师之子、女称“世兄”、“世妹”;另有“师母”、“师父”、“师兄(妹)”、“师姐(妹)”之称。

二、生育寿诞

1、祈子乡俗:按旧俗,境内妇女常用“摸秋”“送龙珠”“送麒麟”等方式祈子祝福。其中摸秋最具风俗特征:婚后多年不孕妇女中秋节夜,洁衣空腹,悄悄进入邻家瓜菜园里,将事先看好的对象——冬瓜摸回家,抹净茸毛,抱瓜而睡,伺瓜偎热,起身入厨,治理煮食。次日向邻里暗示,挑起邻里叫骂,越骂越高兴。失窍者心中明白,骂而不伤。若碰巧得子,妇家必办酒酬谢之。此俗旧时行于英山、麻城、罗田一些乡村。

2、生育别称:民间俗称妇女妊娠曰“有喜”;嗜酸曰“害儿”;腹部隆起曰“出怀”;产前腹痛曰“发生”;临产曰“临盆”;产罢曰“落月”;一月不出庭户曰“蓄月里”、“坐月子”;生头胎曰“解怀”;称产妇曰“月里大姐”;手先出曰“讨盐生”;脚先出名“踩花生”;臂部先出曰“坐花生”;落地不啼曰“闷地生”。读书人生男名“弄璋”,生女名“弄瓦”(或曰“得相公”、“得千金”)。农家得子曰“放牛的”;得女曰“赔钱的”。贺富家生子曰“嵩岳降神”;其自生女曰“缓急非益”。晚年得子曰“老蚌生珠”。“洗三朝”曰“汤饼之会”(或曰“吃红蛋”)。今统称“怀孕”、“生产”。

3、生育礼式:旧时乡村中,婴儿出生,后有诸多礼式。一是报喜。新生儿问世,其父抱公鸡一只到岳父母家报喜。岳母赠母鸡,连旧公鸡一起带回(此俗行于与安徽、河南交界地)。二是送喜饼。沿江一带兴送喜饼,生男送单、生女送双。亲戚邻里收了喜饼得送贺礼,岳父母尤其丰厚。大至摇窝、童车,小至衣帽、挂面、鸡蛋、猪肉、红糖、糯米。三是洗三朝。出生第三日“洗三朝”。步骤先用煎泡的艾水洗过,再有熟鸡蛋滚儿全身。四是剃“毛头”。男孩一月,女孩十八天前接来理发师傅“剃毛头”。儿顶部留头发一撮,叫“性命褡(dǎ)”,亦称“百岁毛”。剃下的毛发捏成团,交母亲保留。五是做月子。及一月,烧香供祖,殷实人家办酒请客。有的还兴“做九朝”、“做百日”。六是制“百衲衣”、“长命圈”。儿在襁褓中,其母便走亲串友,向每家乞一块布片,一个鸡蛋。用布片缝“百衲衣”,以鸡蛋换银圈,制“长命项圈”,寓意于祝福。

4、少时贺生:境内习俗,一般庆老、庆小,一岁、六十岁寿庆最为隆重。

①小孩周岁时行“抓周”。主家摆酒请客,堂屋中联桌结坛,铺锦列席。坛席上陈列衣帽鞋袜、马鞭弓箭、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算盘刀尺、宝器玩具、胭脂水粉、葱芸(谐音聪明)果饼杂什。其母将孩子打扮后扶坐于放满物什的

簸箕

之中,观他先抓何件物什推断其嗜好前程。最希望他先抓书、称,主人常把书、称置于孩子手边。但无论抓到什么,观者一律喝彩。“抓周”后喝周岁酒。

②孩子十岁时兴“做十岁”。沿江几县及红安、麻城特重,但无特定仪式,一般也请酒收议定书,家长、亲友的赠品较丰。今有仅点播电视歌曲为庆的。对孩子平时的生日,父母也有表示。通常是割点肉,杀只鸡,办两个菜,或给孩子煮鸡蛋挂面。孩子过生日犯规,可免于打骂。

5、老年寿庆:人满五十岁始行做寿俗称“做生”。做第一个寿后,每逢“五”做“小寿”,逢十做“大寿”。父母健在,即逢“花甲”、“古稀”亦不做寿。有夫妻同年同月满六十,由长辈做主,破例做“双寿”,此种礼仪尤为隆重。有些人怕亲友破费,事先提出不做寿,乃于前一天到亲友家躲避,叫“避寿”。

拜寿仪式是在堂屋里铺毡条(无毡条以稿荐代之),摆香案。“寿星”率领家小拜祭列祖列宗后,高坐中堂,接受晚辈之拜。拜毕,分发寿饼、寿面与家人、亲友。

三、婚嫁丧葬

1、旧式婚嫁:境内解放以前,农村男女定亲早、结婚早,择配讲究门当户对。婚姻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确定,放婚姻形成多为包办婚姻,童养媳、血缘婚(表兄妹联姻)、买卖婚姻也较常见,共和国成立后,实行《

婚姻法

》,推行移风易俗,非法婚姻被禁止,旧式婚姻形式得到改变。旧时婚嫁礼仪繁琐,俗套很多。在订婚上,先是央媒说合。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问名”,征得女方家长同意结亲。继而“换庚贴”。将男女方出生年月报与算命先生“合八字”后送与女家,男方携礼到女家“过路”上门,女方备酒席“打发”女婿。一些地方有姑嫂村妇“盘女婿”之风。最后选择迎娶日期,将“日子”装入柬盒,带上钱物,送与女家。在婚娶上,俗套较多,一是哭嫁。嫁女自收下“日子”起开始哭嫁,有怜己怜亲、以及讨嫁妆之意。临嫁前半日对亲人、亲友大哭一番。受哭者常送“红包”明表情意。二是搬嫁妆。结婚之日,男家请人搬运,新郎前往,搬运工具一一挂红。女家置酒款待,并封“利市”(小费)。一般人家嫁妆多为家用器具和衣被之类。富家女办“全福嫁妆”乃金银、宝器、山场、田宅、店铺应有尽有。搬时女婿向岳母跪讨钥匙。至男家。打开箱柜“拣箱”,亮出新人针线工艺,任人品评。三是迎娶。民国之前以彩轿迎娶新娘,轿分小轿、彩(大)轿两种。小轿两人抬,四角挂灯笼,周围罩帷帘,轿眉悬镜子、贴“喜”字,意在避邪。彩轿四人抬。帷盖装饰华丽,周围饰龙凤呈祥图案。前列仪仗,后拥丝弦锣鼓,喇叭、唢呐引之。轿至,女家关闭大门,双方隔门放鞭,男方送足“求门礼”,散足“彩钱”,女方甚为满意才开门接轿。女子经过“开脸”(拔去脸上汗毛)、化妆、“辞祖”、“辞亲”后被扶登轿,一路上鼓乐齐奏,伴娘随之。男家以灯笼、爆竹迎候村头。及至门口,举行“回车马”仪式,新郎开轿锁,由“牵娘”(二女子)搀新娘出轿。拜堂,喝圆房酒。前来祝贺婚礼的亲朋乡邻喝“喜酒”。多数地方酒后有“闹新房”之俗。

次日上午举行“堂见”礼。堂屋铺红毡、稿荐。新娘出场参拜亲友。受拜者一一赐“喜钱”。第三天早晨,新郎上厨房摸摸瓢勺碗盖,到亲房伯叔家灶房看看,是日“参厨”。上午,由丈夫陪同“回门”(看望娘家父母)。当日返回。俗以为新房不能空人。至满月,带礼物再回女家看望父母。

2、新式婚礼: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贯彻后,婚俗多有改易和简化,一般由介绍人牵线,约期见面、相亲,双方同意就去照相留念,互赠礼品。然后分别上门,会见双方父母,男给女“见面礼”。婚期由男女双方约定,佳期不行旧套,尝定在进行结婚登记后以元旦、三八、五一、五四、国庆节和选择的其他日期(俗称“老日子”)。迎娶时租用汽车、拖拉机,坐轿绝少。婚礼不拜堂,而行主婚人(领导干部)讲勉励的话,新人介绍恋爱经过,然后散烟、散糖果。闹新房、盘新娘亦有之,但不过分。城镇有由

共青团

、妇联主持的集体婚礼。旅行结婚风气一度盛行,筵宴多到宾馆包席。“嫁妆”男女两家都办,七十年代兴“四十九条腿”,八十年代兴“电器四化”及组合家具。合八字、送庚贴、喝准盅、哭嫁、哭轿、回车马、参厨等礼仪消失。认亲、过路、送节、问安、备嫁、送彩礼、办喜酒、堂见更讲实惠。

以上就是起点排行榜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起点排行榜。
与“黄梅调的新年歌有哪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