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7 15:37:39 | 起点排行榜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
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起点排行榜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起点排行榜(https://www.dressupstart.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济南各地的习俗的相关内容。
节日的习俗传统节日春节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建国前,民间习惯将除夕(农历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与正月初一连在一起,谓之过年。一进入腊月便开始买菜、打酒、杀猪、宰鸡准备过年。腊月二十三祭灶后开始蒸制节日食品,节日气氛越来越浓。除夕,迷信传说百神下界,清晨贴春联或门神。上午各家携纸香到村口请先祖回家,在堂屋设祭,近逝者安牌位,先逝者开家堂,俗谓轴子。在庭院设位供天地,厨房供灶神。中午全家团聚,改善生活,名曰团圆饭,县东部主食为饼,寓意年年翻身(县西部晚饭食饼)。傍晚,悬彩灯,各家儿童由家人领到门前或胡同口燃放鞭炮,以驱年怪;在门前烧谷秸,称为照庭(传说早年贫民刘猛除夕夜奔家探母,人们感其孝,遂燃柴为其照路)。入夜,家人陪家堂并围坐一起,饮酒叙谈,称为守岁。午夜,燃鞭炮以示辞旧迎新。正月初一,清晨食迎春饺子,饭前晚辈给长辈行叩拜礼,长辈则用纸包钱给儿童,谓之“压岁钱”。饭后,邻里间互相拜年,逢长辈皆热情问候:“起得早?”、“过年好?”、“发财?”等。全日穿新衣,改善生活。下午日落前携纸香及供品将除夕日请回的先祖送回茔地。除夕日,有债务的贫苦人家多为躲债出走,年后才敢回家,即富人过年,穷人过关。节后自初二始,乡邻挚友互相宴请吃酒,并携礼物走亲拜年,时半月方止。建国后,实行公历纪年,旧历年改为春节,旧时节日中的迷信活动多数已废止,其它如穿新衣、放鞭炮、吃水饺及走亲访友等仍存。城镇各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多放假三天,正月初一以团拜形式庆贺新春。
阳公忌农历正月十三民间谓之“阳公忌”,旧时群众认为是日不吉利,无特殊事项多不串亲,不外出。建国后,此俗消失。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群众谓之正月十五。旧时,民间有点岁灯、扮秧歌等活动。建国后,点岁灯之习渐失,扮秧歌常盛不衰,1979年以后堪为民间盛事。有秧歌的村庄,从正月初四五开始组织演练,十五前后相互串村表演,优秀节目还汇集县城或乡镇驻地表演,省、市有关领导及专家前来参观指导,盛况空前。
填仓日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日。是日日出前,农家以草木灰在院中画囤形,象征粮仓,中间放五谷少许,谓之填仓,后燃鞭炮,以祈五谷丰登。建国后,此俗在农村尚存。
春龙节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俗语谓“二月二龙抬头”,预示着春雨即至。旧时农家多用木棍敲击炕沿并改善生活。建国后,迷信习俗多数废止,改善生活之习尚存。
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相传是为祭祀介子推而设。是日禁火寒食,民间有培坟土祭祖扫墓、踏青野游及荡秋千之习。秋千多于节前扎制,节后拆除,谓之“悠(忧)前不悠(忧)后”。建国后,寒食日农家祭祖扫墓习俗尚存,部分群众改烧纸哭坟为向祖坟献花圈。国家机关及各群众团体多在清明节时拜谒烈士陵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旧时,食粽子,贴钟馗像,门檐插菖蒲、艾枝,院中洒雄黄酒,驱“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毒,小孩佩戴长命锁、艾虎以除灾异及不祥。建国后,插艾枝、食粽子之习少见,其它活动皆停止。
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日又称天贶节。旧时民间在此日晾晒书籍、衣物等。建国后,此俗废止。
入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是日食凉面谓之能防暑,此俗相沿至今。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日为乞巧节。是日晚,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青年女子多在院中设供,乞求织女传授纺织技术。建国后,此俗渐止。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群众称为“七月十五”。旧时,多用初熟五谷及新鲜瓜果祭献祖先。建国后,祭祖遗风尚存,群众多于是日改善生活。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群众称为“八月十五”。民国期间有拜月、亲朋月下欢宴、互送瓜果与月饼的习俗。建国后,拜月之习逐渐消失,其它如全家欢宴、赏月、食月饼等风习犹存。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旧时,书香之家多登高饮酒,农家老人野游散步。建国后,上述习俗淡薄。1987年山东省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后每年是日,县、乡老年组织多举行庆祝会或开展老年文体活动。
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日为秋祭,旧时剪纸为冥衣到墓前焚烧祭祖,俗谓送寒衣。建国后祭祖之习仍存,有的改为敬献花圈。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节,民间谓之腊八日。旧时,农家多用五谷及红枣等熬粥供佛。建国后,迷信活动停止,但由于腊八粥营养丰富,许多人家仍喜欢于是日熬食。近年来,不少家庭是日用醋泡蒜,名为腊八蒜。成品色微绿,味酸辣,多作春节食水饺的佐料。
送灶旧时,农家厨房都供有灶神,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送灶神上天言事的日子。是日晚,将黄草、大豆置于灶台前,以示为灶神喂马;用麦芽糖、枣糕供奉灶神(以此为供品,意为粘住灶神嘴,以防其上天言坏话)。祭时念“上天去言好事,下界来带金银,马腚上拴个娃子来”,并烧掉灶像。自此日始,各家清扫院落,洗衣理发,准备过年。建国后,供奉灶神废止,但讲究卫生之习犹存。
新节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宣布规定了一些新节日,每逢新节日来临多举行庆贺活动。
新年阳历1月1日为新年。是日,各党政机关及工厂、学校放假,举行团拜会、电
影晚会等形式庆贺。群众家庭改善生活,亲友间互赠贺年片。
国际妇女节阳历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是日,县、乡妇联多组织妇女座谈会、先进妇女事迹报告会及电影晚会。
植树节阳历3月12日为植树节。是日,群众栽花种草、植树造林开展绿化活动,全县植树造林活动渐达高潮。
国际劳动节阳历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是日,各级工会通过组织工人代表座谈会、举办电影晚会等活动进行庆贺。
国际儿童节阳历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是日,县妇联、教委、团委、县委宣传部等党政机关组织各学校及托幼组织举行儿童歌咏比赛及电影晚会等活动。
中国共产党诞生日阳历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是日,全县各级党组织举行先进党员事迹报告会、党员座谈会及上党课等形式纪念党的生日。
建军节阳历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节日前后,全县广泛开展拥军爱民活动。是日晚,县城各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驻军举行电影联欢会。
教师节阳历9月10日为教师节。节日前后开展尊师重教活动。
国庆节阳历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日。庆祝活动较为隆重。是日,各党政机关、工厂、学校等升国旗,门口悬彩灯、彩旗,在街道张贴庆祝标语。县、乡多举行报告会、纪念会。群众改善生活,以示庆贺
2024-01-05 21:59:05
2024-03-02 05:22:05
2024-01-21 17:04:05
2024-02-13 21:24:15
2024-01-21 02:02:51
2024-01-20 16: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