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7 21:02:11 | 起点排行榜
宋朝过年习俗
古人过年与今人很相似 宋代更丰富
过年习俗,是珍贵的民俗文化,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中国人的春节习俗很多都始于宋朝,宋代的年有着浓郁的节日气氛。
宋代过年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角子”为饺子一词的词源。饺子是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吉祥物。古书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已盛行吃饺子,文献说饺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当时的饺子是连汤一块儿吃的,叫做“馄饨”,至今仍有此种吃法。
宋朝爆竹有百余种
宋人过年都要饮屠苏酒,这种风俗在宋代很盛行。屠苏是一种草名,有这种草酿造的酒,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花椒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过年饮屠苏酒正好相反,却是从最年少的饮起的。
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声通宵不绝。《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宫廷高院深墙内燃放爆竹的声音,传到了宫外。宫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竞相燃放爆竹。据载,宋朝的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其中,飞上天空才爆响的二踢脚爆竹,包含了现代火箭技术的基本原理,令人惊叹。王安石《元日》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可以算是过年最具特色的民俗事象之一了。
除夕之夜,人们要守岁,宋人席振起《守岁诗》写道:“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宋代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爆竹便响彻天空,便开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动。同僚亲朋之间拜年互贺新春更是免不了的,有趣的是,在宋代,一些达官贵人因为亲戚朋友太多,时间不够,本人不能亲自前往,就让仆人拿着自己的名片去往别人家,也算是拜年了,周煇《清波杂志》载:“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
古人过年大抵与今天的人相似,全家团聚,饮酒,吃饺子,放鞭炮,拜年。只是宋代年的内容更丰富,民间表演、放烟火、赏灯等许多娱乐活动,热闹非凡。(文/ 江苏徐州 周广玲)
宋朝时期,显然是历史上幸福指数最高的朝代。节日的宗教色彩淡化,娱乐成分大大增加,节日成了宋朝市民阶层的狂欢的代名词,特别是春节更是放大到极致,宋朝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到元宵节结束,更有甚者从腊八节开始一直到二月二都称为过年。皇帝和上层文化精英与民同乐,宋朝人春节放假,原则上大年初一前后各放三天,元宵节放假七天,腊八放假三天,二月二中和节又放假三天,春节这一个月中就放假20天,助推了春节的节日文化的发展。
宋朝人过的春节实际上叫元旦,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只是民国实行阳历纪年,正月初一才改称春节。《水浒传》中过节的场景不少,其中最多的是对元宵节的描写。书中虽然没有写过年的场面,从对元宵节的描写来看也会很隆重的。
一部《水浒传》中洋洋洒洒告诉我们宋代过春节情节。那时,普遍开始燃放爆竹了。书中出现了一个放炮高手,呼延灼在推荐凌振时提到,“此人善造火炮,能去十四五里远近,石炮落处,天崩地陷,山倒石裂”。看看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凌振又放一个车箱炮来,那炮直飞在半天里响;凌振就岸边撒开炮架,搬出号炮来,连放了十数个。号炮者,兴兵列阵埋伏冲杀的信号,仅为战场之帮衬,不是战场之重要武器,宋朝还没有实质上的火炮,凌振的炮兵部队只是一群放爆竹的高手。可以说明宋朝的爆竹制作技术已经很成熟。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声通宵不绝。《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宫廷高院深墙内燃放爆竹的声音,传到了宫外。宫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竞相燃放爆竹。据载,宋朝的爆竹品种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其中,飞上天空才爆响的二踢脚爆竹,这是凌振火炮的原型。
宋人过年都要饮酒。水浒中饮酒的文字不在少数,说明在宋朝饮酒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过节,宣和五年宋江军营中的元旦酒宴、宋江领军剿灭了王庆班师回京的元旦筵宴。还有宋江在花荣寨里度民间元宵节和描写京师元宵节,都刻画的令人如临其境。还有宋江安排自己的管理酒宴,说明了对酒宴的重视程度,《水浒传》全书六百多场(次)饮酒,描写相关的酒业状况、岁时饮酒习俗、饮酒礼仪、宴饮时尚、饮酒器具、酒令、酒的种类品牌等等,通过这些环境、背景描写,显示了那个时代酒文化的特点,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丰富的宋代酒文化全卷。
宋朝人过春节是和“灯”分不开的。水浒中也多次提到“灯”和元宵节,宋江“正月十一”进京赏灯谋求招安,东京城到处“往来锦衣花帽之人,纷纷挤挤,各有服色”。正月十五傍晚,灯会进入高潮,“家家门前扎缚灯棚,赛悬灯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天汉桥边扎起鳌山,街边楼上“笙簧聒耳、鼓乐喧天,灯火凝眸,游人似蚁”。大名府也家家门前扎起灯棚,在城大街小巷,家家都要点灯。大名府留守司州桥边,搭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红黄纸龙两条,每片鳞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铜佛寺前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周回也有千百盏花灯。翠云楼前也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着一条白龙,四面灯火,不计其数。这与历史记载是相吻合的,据《东京梦华录》说:“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冬至以后,开封府便开始雇人在御街宣德楼前搭建彩山架子,灯山上彩之后,“金碧相射,锦绣交辉”。还有临时搭建的“横三门”,上面大书“大观与民同乐”或“宣和与民同乐”字样,一派富足祥和的景象。
宋朝人过春节不仅仅穿新衣,还要男女戴花以示庆贺。《水浒》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苑,李逵元夜闹东京”,宋江正月十一进京赏灯谋求招安,东京城到处“往来锦衣花帽之人,纷纷挤挤,各有服色”。柴进、燕青在东京酒楼上,“凭栏望时,见班直人等多从内里出入,襆头边各簪翠叶花一朵”,一位姓王的班直告诉他们:徽宗给每个班直“皆赐衣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有宫花锦袄,才能自由出入大内。可以看出宋朝人过春节是要簪花的,这在梁山好汉中是有所体现的,东京的中级军官林冲、徐宁都戴美丽的花,连大名府的侩子手蔡庆,生来爱戴一枝花,贫苦渔民阮小五“鬓边插朵石榴花”,燕青更是“鬓畔常笄四季花”,一年四季都戴花。宋江所作的《满江红》中写道:“鬓边不可无黄菊”,由此可知,如果不是出席菊花会的众头领,每人都在鬓边插上了菊花,至少宋江本人是插了菊花的。第八十二回,梁山好汉们头上全部戴着御赐的金花,参加了皇帝的筵席。男人簪花发展到宋朝,几近极致。一朵小小的簪花,甚至成为上层社会身份的标识、等级的象征。当时每逢重大节庆,君臣都有戴花的习惯,此即《宋史·舆服志》所说的,“襆头簪花,谓之簪戴”。《东京梦华录》说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宫,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从驾的臣僚、仪卫,也都赐花簪戴。当时节日不同戴的花也不同,如:上元夜戴闹蛾、玉梅、雪柳;端午戴茉莉;立秋戴楸叶;重九簪菊。对美的欣赏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和民俗。
从水浒中梁山好汉过春节,我们可以透视出宋朝的春节真正的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朴实儒家文化理念,还原了了宋朝市民丰衣足食的的幸福生活。
宋朝人拜年的时候会互送“飞帖”进行拜贺,
“飞帖”用梅花笺制成,两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恭贺新禧之类的吉祥话语和自己的署名,类似于现在的贺卡。
农历的新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为盛大的一个,所以,新年的庆祝活动往往也非常热闹隆重,
宋人在新年这天会贴上新的桃符,还会取出自家酿制的屠苏酒
,据说,屠苏酒是按照传说中的仙人配方所酿制,在酿好之后,就要把酒藏在井底深处,等到大年初一的时候才会取出来,然后全家一起喝。
宋朝著名诗人王安石所写的《元日》,描述的就是新年时辞旧迎新的景象。
农历的大年初一,宋人称为“元旦”“元日”,也称为“新年”,起点排行榜
在农历元旦这天,朝廷会举办盛大的朝会,而且在元旦这天,宋辽两国会派出“贺正旦使”互相入朝祝贺,其他属国的使臣也会在这天前来朝贺。
民间在这天也是非常热闹,商铺们在这天都会搭设彩棚,出售各种新奇有趣的饰品玩物,坊间歌舞不断,车马交驰。
宋朝时期,在春节期间,会减免公租屋三日房租,还会放开关扑三天,所以从大年初一到初三,人们可以尽情博彩,即正月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市民尽可纵情博彩。
拜年是新年少不了的活动,也是很早就沿袭下来的习俗
,在宋朝时期,互送“飞帖”拜年就成了当时流行的拜年方式,
据说,这是因为有很多士大夫由于过年时应酬太多,所以在过年的时候没办法一一拜访道贺,所以就派家人拿着写有自己名帖的“飞帖”前去道贺。
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写道,“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北京的春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六年级下册课文《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北京的春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他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主要内容:本文主要描写了老北京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的春节时的民风民俗和对男女老少动作、心理、神态的细致描写,
商场圣诞节庆美陈雕塑要什么主题?节日美陈也属于商业美陈的一种,圣诞节美陈需要什么主题,可以从节日与商场的文化入手。以下为您介绍夜空彩虹在上海徐汇区日月光中心的圣诞&元旦——双“蛋”节主题艺术灯光美陈,看商业综合体如何在节日营销中脱颖而出!一、嘻哈鼠贺双“蛋”开门见“鼠”!来到日月光中心正门,一幅灵动的鼠年元旦&圣诞主题灯画跃然墙上,为街上行人送去圣诞和新年祝福。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什么要过春节呢?春节是我国一年一度必过的节日,春节对我们来说不仅仅只是一个传统节日,更多的是归属感,春节到来的时候,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人们都会回到家乡,团聚新春,一起吃吃团年饭,唠唠嗑。美食篇:说到年味美食,当然少不了我们四川。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川妹子,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四川的过年必吃美食吧!一、烟熏腊肉,腊香
重庆的春节习俗具体如下。1.熏腊肉、灌香肠图源:摄图网_500712814重庆人春节的仪式感永远离不开腊肉和腊肠,不用等春节,一入冬,大家就开始忙着做腊...2.赏腊梅一到春节前后,重庆的腊梅便会开放,重庆人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从腊月开始,不论你到花市.扫阳尘在祀灶前后至除夕,都要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在这一日都扫干净
新年的习俗儿童画新年的习俗儿童画如下: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交界点,人们除旧布新,卸下一年的疲惫,感受浓郁的年味,享受幸福美满。用最庄重的仪式感,表达出对这个节日的重视,祈愿新年吉祥。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剪窗花、写春联、贴年画、挂灯笼、放鞭炮、包饺子、守岁、拜年,一个个习俗,孕育了中国特有的“年味”。春节的习俗:春节风俗1:打扫房子在过春节的前一天,全
为什么要过春节春节的文化意义和传统习俗?春节的文化意义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过春节,不仅能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能够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更加独具特色。总之,春节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更能够增强家庭的凝聚力,传
重庆人过春节的习俗1、拜年大年初二是开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灵,祭礼完毕,烧炮、烧纸宝,然后吃"开年饭"。这餐"开年饭"一般备发菜、生菜、鱼等,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之意。正月初二也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岳母拜年。2、烧门纸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民间以为正
什么是春节大扫除?春节大扫除意义: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中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腊月二十四,掸
2024-01-10 19:52:13
2024-01-09 02:52:53
2024-01-08 10:19:16
2024-01-07 10:59:39
2024-01-27 21:14:19
2024-01-27 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