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

过春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过春节有什么民间风俗

2024-01-20 17:01:27 | 起点排行榜

今天起点排行榜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过春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过春节有什么民间风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过春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过春节有什么民间风俗

过春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过春节有什么民间风俗

春节又叫年节,是我国民间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外的游子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家与亲人团聚。春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岁月的变迁,留下了很多传统习俗。

💝💝春节民间风俗💝💝

💝一、扫尘除旧💝

大多数地方的传统是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进行扫尘,但是我们老家的习俗是只要过了大寒节都可以。家里的坑坑洼洼都可以动工了,里里外外的角落都要收拾干净。一般都要花上大半天的功夫才能清扫完,寓意把一年的晦气和不如意都清扫干净,来年是个如意年。

💝二、办年货,买新衣💝

我们老家的习俗,每个镇都有约定俗成的固定赶集日。有的地方是一四七,有的是二五八,有的是三六九。我们镇上是一四七,就是每逢农历尾数是一四七的日子,小摊贩们都会去集市摆摊,而大家也都在这几天去赶集,我们称之为“逢场”。每年腊月的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七都是一年中最忙,人最多的时候。大家都会选择在这几天置办年货,街上人流涌动,摩肩接踵。

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去赶场,虽然天不亮就要起床,还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但是可以去买衣服,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要到零钱去买零食和玩具,这样过年的时候才能在同伴面前有面子。

💝三、贴春联,挂灯笼💝

把屋子打扫干净了,就要开始装扮了。春联贴上,大红的灯笼也挂上,过年的气氛一下子就上来了。有时候买的春联是金色,上面的金粉可以蹭下来涂在脸上,假装给自己画了个美美的妆,小朋友之间也会攀比谁家的春联最好看,最洋气。

💝四、做豆腐,蒸醪糟,炸馓子💝

除夕的前一天,街坊四邻都开始纷纷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了。家家户户开始做豆腐,我们也叫“打豆腐”。用自家种植的黄豆泡发,磨成豆浆,加上少量石膏粉兑水,最后变成豆腐。这时候可以来一碗原始的豆花,加一勺白糖压过豆腥味,回味无穷。

另外一个需要准备的就是醪糟,蒸一大锅包谷饭,然后加上酒曲发酵,最后变成软糯可口的醪糟。可以煮醪糟汤圆,也可以单吃。熬好的醪糟汤可以保存两到三天,吃完零食口干舌燥来一碗冷汤,简直比任何饮料都可口。

最后就是炸馓子了,我们又称“下炸”。除了馓子之外,还会炸油豆腐,炸丸子,炸酥肉排骨等等。而且馓子的工序复杂,配料多,发面慢,还需要几个人配合默契,有时候一家人要忙到深夜。

💝五、敬老💝

到了除夕那天,家家户户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纷纷架上大锅煮上猪头猪尾巴,煮好之后就要开始敬老。把煮好的猪头猪尾巴放在家神牌位下面,每一扇门都要上香烧纸钱,还有灶神和土地神都要上香烧纸,然后放一串长长的鞭炮。

敬完老之后会把猪头猪尾端回来处理,把猪头上面的骨头全部拆下来,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喜欢站在旁边看爸爸整理猪头,这样最好的核桃肉就可以给我吃了。然后会取一颗猪牙齿洗干净穿起来给小孩带上,祈求平安健康。

💝六、团年饭💝

饭桌上一定少不了鱼,寓意年年有余。吃团年饭之前也要“敬老”,摆好一大桌子丰盛的饭菜和碗筷,准备好酒水。然后上香烧纸钱,请各路神仙和亡故的亲人们一起来吃团年饭。敬老之后就可以上桌开吃啦。

吃完饭之后要给家里养的狗装一点米饭,豆腐以及肉,狗先吃哪一样就意味着在新的一年哪一样会涨价。还会给自家的果树用斧子砍一个口子,把饭菜倒在上面。祈求新的一年开花结果,不被虫蚁鸟类破坏。

💝七、上坟💝

吃完团年饭,稍作休整之后,就开始进行下一项--上坟。带上买的纸钱冥币,香以及鞭炮,去给亡故的亲人拜年并祈求亲人保佑新的一年平安健康,财源滚滚。往往要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头,一大家子全出动。

💝八、压岁钱💝

上坟回来一般都快天黑了,吃完晚饭后就到了小孩子最期待的压岁钱环节了。这个环节花样比较多,一般是把各个币值的纸币摆在一边,晚辈们纷纷表演才艺,不拘泥于各种形式,只要你能让长辈开心,就可以去领压岁钱,主要是图长辈的开心。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它背后的历史悠久而富有文化特色。今天,让我们用家庭团聚的喜悦、爱的鼓励、友谊的纽带以及勤奋的努力去建立一个美好的未来。为此,春节既是纪念过去的传统,也是拥抱未来的积极信念,用弥足珍贵的时光孕育着内心的希冀以及丰盛的收货。让我们不负时光,用心去体味美好的春节,将最美好的祝愿传递给家人,朋友以及身边的每一个人,问候春节,祝福大家新年快乐!

过春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过春节有什么民间风俗

清明节和春节有哪些了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包括扫墓、踏青、植树、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柳、射柳、折柳赠别、蹴鞠、残花会、斗鸡、拔河、吃鸡蛋、吃发糕、吃青团、儿女亲家互送麻糍。

1.扫墓:清明节属于“祭祖节”,清明扫墓,是表达孝道的重要日子,以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清明节扫墓,一般上午进行,还要携带酒食果品,在墓前焚烧纸钱,为坟墓培新土,叩头拜祭。

2.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风最为盛行,所以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植树:清明前后,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荡秋千: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被儿童所喜爱。

过春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过春节有什么民间风俗

春节有什么习俗?

一、扫尘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是为了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所以每年正月前就要把家里全部打扫一遍。

扫尘的传统风俗 ,由来已久。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叫“扫房”。在年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用青竹叶与柚子叶绑在杆上清扫屋顶天花、墙壁上的尘垢蛛网,谓之扫去“穷运”、“晦气” ,来年清吉。

二、贴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和福字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三、贴窗花

贴窗花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新春佳节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都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还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它为"窗花"。

窗花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也十分常见。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四、年画

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五、祭祖

祭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是汉族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

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扫尘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贴春联起点排行榜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贴窗花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年画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祭祖

以上就是起点排行榜整理的过春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过春节有什么民间风俗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起点排行榜。
与“过春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过春节有什么民间风俗”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