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

安徽春节的时候有哪些习俗?

2024-01-18 02:29:22 | 起点排行榜

安徽春节的时候有哪些习俗?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很关心,起点排行榜整理了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安徽春节的时候有哪些习俗?

安徽春节的时候有哪些习俗?

1、除夕

安徽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

2、年初一

年初一清早起床后,开门要放鞭炮,有的地方称接门神。家人团拜,互相祝贺,吃枣、栗、茶叶、鸡蛋、长寿面,然后出门向其他长辈们拜年。

初一这天不能扫地,茶水也要倒在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把财 气扫(泼)出去。这天一般不劳动,因而有“赶忙三十夜”这一称呼。

3、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4、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5、正月十五旱船会

每逢正月十五,在合肥城乡还可常见玩旱船活动。旱船的“灯芯”为女性,玩旱船的主角是艄公,随旱船扭来扭去,合着锣鼓节奏,不时地哼唱小调。唱词多望风采柳,即兴发挥,幽默、诙谐,为节日街头最为逗引看灯人的一道风景。

安徽春节的时候有哪些习俗?

你知道,有哪些安徽春节的风俗和习惯呢?

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日期定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安徽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作为地道的安徽人,在春节,除了放鞭炮,还有许多春节的风俗和习惯,下面我就分享一些安徽春节的风俗和和习惯吧~

一、💕安徽春节的风俗💕

✨🌹安徽春节风俗之一:踩“祟”🌹✨

过去快到春节这个时候,老安徽就要开始忙活起来了,比如要置办年货、准备祭灶拜天等等;其中家里有一件很重要而又很别致的事情,就是要准备芝麻秸,预备踩“祟”习俗。芝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茎是直立的,下部为圆形,上部一般为四棱形,叶子有毛,花白色。收获后经脱粒剩下的是茎,也就是芝麻秸了,晾干后既直且脆。

踩“祟”在清富察敦崇记载<燕京岁时记·跴岁>:“春节自户庭以至大门,凡行走之处遍以芝蔴秸撒之,谓之跴岁。” 梁斌<红旗谱>三九:“(严志和)又抱了一捆芝麻秸来,撒在地上。江涛问:‘爹,这是什么意思?’ 严志和说:‘这个嘛,让脚把它们踩碎。取个踩岁的吉利儿。’

“祟”原指传说中的鬼怪或鬼怪害人,这里由于“碎”与“祟”同音,又是把它放在脚下踏踩,所以就是取一年开始驱除邪祟之意,大约和古时开始的在门口立桃符、挂松柏枝认为能压邪的用意相同。这既是祈望新的一年平安吉祥的“老例儿”,同时也成了当时小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事情之一。

✨🌹安徽春节风俗之二:点红蜡烛🌹✨

在安徽阜阳地区的乡村,人们过农历新年时有一个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厅)中点燃两支红蜡烛,红蜡烛的中间摆上一些贡品,像鸡、鱼、肉等,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绝对不许灭掉。点红蜡烛是来自一个民间传说。

从前,有一个叫“年”的野兽,每年的最后一天,年都会来到一个村里吃人,有一次,碰巧一位老人来到了这个村子,老人说,有他在,不用担心会被年吃掉,于是,老人让在屋子里点上红蜡烛,年来了,他们放起了鞭炮,把年吓走了。从此人们就在大年三十晚上在屋子里点上红蜡烛,直到新年的第一天,久而久之点红蜡烛习俗就流传下来。

✨🌹安徽春节风俗之三:送老雁馍🌹✨

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俗称回门,在女儿回门的时候,有一样礼物是必不可少的“老雁馍”!在阜阳,每到正月初二和正月初六,女儿女婿和孩子们带着“老雁馍”回娘家风俗,大雁馍是一份代替孝心的礼物,表达了晚辈对长辈的敬意。

“老雁馍”是安徽皖北地区家喻户晓的美食,不同于一般美食的是它有自己的象征意义  ,传说沿颍河一带在二月二时,常见有大雁起落于河岸,久之,有人把这种现象与“龙抬头节”联系在一起,于是便有了“五更闻雁叫,老人遭劫数”的谣传,说二月二这一天是老龙王(老人)升天的日子。出嫁的女儿要蒸老雁馍来为父母消灾祈福,避凶化吉。

之所以叫做老雁馍是因为老雁就是女儿的象征女儿出嫁,好比长大的雁子飞出了巢儿,但她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那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我们最深的羁绊,女儿在这样的季节里,像雁子在暖春返回北方的家园一样,这段日子也是父母一年当中最期盼的时光之一。

✨🌹阜阳春节风俗之四:破五🌹✨

阜阳初五又称破五,说明初五是春节期间比较重要的一个风俗。关于这个风俗这有一个传说。

传说明朝年间,生活贫困捕鱼为业的沈万山冒风雪捕鱼,一连几网网里都是同一个瓦盆。他不再往水里扔,拿回了家。妻子告诉他,邻人送给他家一只鸭子过年,夫妻俩把仅有的一点米倒盆里喂鸭子。第二天早晨一看,盆里竟盛满了白米。用家里唯一一枚铜钱放盆里一试,竟是一盆铜钱。又用铜钱换了银子,换了金子珠宝放盆里,沈万山因此成了首富。

明太祖听说此事,将盆据为己有。他找了一颗夜明珠放进去,便有了一盆夜明珠!明太祖抱着聚宝盆想告诉皇后,不料过门槛时跌了一跤,摔碎了聚宝盆。这天是初五,故称为“破五”。这天,商店开门做生意,大放鞭炮庆开市。年,到这天真走了。

二、💕安徽春节的习惯💕

✨🌹安徽春节习惯之一:初一拜年🌹✨

初一安徽有拜年的习惯。

已分家单过的男人,天一明就带着妻子儿女去给爷爷奶奶、爹娘拜年。因是至亲,拜年不来虚的,磕头是真磕。拜过后老人要给孙子孙女压岁钱,钱多少根据老人的财力而定。

给自家人拜过后,凡同族的男性都约在一起,由年长点的带队,开始给长辈们逐家逐户拜年。每到一家,大家该叫啥叫啥,一致说道:“请你们上坐,我们都来给您老拜年了。”不等拜者弯腰,被拜者就连忙上前扶起众拜者,连声说:“省了,省了。”于是大伙落坐,被拜者就让这拜年队伍中的自家儿孙敬烟、端瓜子。一会功夫,大家就起身告辞再去另一家拜。此时,族与族之间拜年的人马乱碰头。族内的拜完后,族与族之间就开始互拜了。就连平时关系不好的也在这互相拜年中矛盾不解自开。

这天最忙的要数庄里年纪最大、辈份最长的人。他们从早七点左右开始接送前来拜年的,要接送到十点多钟。若给同辈的长兄拜年,进门不说拜年,只说“旺上”。男人拜年结束后,有的找牌场,有的闲遛,小孩玩夜里拾的炮。接下来女的拜年就开始了。其拜年的形式和男人拜年差不多。待女的拜年结束后,都到十一点左右了。

✨🌹安徽春节习惯之二:初二面🌹✨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赚”,按照这一习惯,初二要吃面的,图的是条条顺,意喻着一年顺顺当当。

也有这种说法,正月里吃面是为了祈求长命百岁,事事顺利。隔年面流行于安徽皖北地区,在除夕擀好面条,放在初二吃,意为连年丰收、吉庆有余。

初二面习惯的说法还是挺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面条细长且顺滑,大年初二吃面条就象征了一年都能顺当长久,期盼家人能长寿健康,是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希望。

2、过去人们在大年初一包饺子和面时,怕一家人不够吃总会多和一些面,经常会剩余一些面团,到了初二人们就会将大年初一剩下的面团擀面条吃,这样既不会浪费,也包含了吉祥美好的寓意。

3、还有一种说法是“迎长送短”,意思是迎接客人时要请客人吃面条,象征了亲情、友情能像面条一样长久,亲朋好友之间要常来常往,而送人出门就要吃饺子,表达人们希望这是短暂的分别,能尽快相聚,大年初二大家基本开始走亲戚了,家里要迎接客人,因此在这天要吃面条。

初二面的讲究可不少。据说初二的面是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的,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说,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泡过,称为冷汤。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习惯。

中国春节有很多特色风俗和习惯,其中各地的风俗和习惯都不一样,但有一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团圆、走亲访友、看望长辈等,愿我们能将这些饱含浓浓亲情和美好心愿的习俗牢记心中,代代相传。起点排行榜

安徽春节的时候有哪些习俗?

安徽省过春节有什么风俗?

1.安徽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2.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

3.吃饭之前,长辈要用红纸包钱给每个孩子,称为“压岁钱”。饭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边吃瓜子、花生、糖果边聊天,看着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天明,这就是“守岁”。

4.年初一清早起床后,开门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称接门神。家人团拜,互相祝贺,吃枣、栗、茶叶、鸡蛋、长寿面,然后出门向其他长辈们拜年。

5.初一这天不能扫地,茶水也要倒在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把财气扫(泼)出去。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清闲初一朝”的说法。

春节贴春联和门神的传说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秦叔宝和尉迟恭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以上就是起点排行榜为大家带来的安徽春节的时候有哪些习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与“安徽春节的时候有哪些习俗?”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