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3 11:14:55 | 起点排行榜
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从古到今都备受重视,在春节,全国都会停工停业,外出的人都会赶回老家和亲人团聚,并开始欢度春节。在这段时间,每个地方都有过春节的各种习惯,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大家过春节的方式也是越来越多样化。不过春节都是从古代继承而来的,那么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宋朝,人们是如何庆祝春节的呢?
置办年货
宋朝对于过节是非常重视的,再加上宋朝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节日的氛围非常浓厚,尤其到了春节,更是重视。从腊月开始,宋朝的人们就开始有了春节的气氛,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而这时候大街上也是摆满了各种各样商品,宋末元初周密创作的一本杂史《武林旧事》里面就有描写了宋朝春节时候商户售卖的丰富物品“竞售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及金彩缕花、春帖幡胜之类,为市甚盛”。
唱傩戏,守岁
到了除夕的这天,皇宫会举行以傩戏驱邪的仪式,表演的节目非常多,而且规模也是非常大,数量达到一千多人,从皇宫南薰门开始,一直到转龙弯,通过这样的表演来驱除邪祟,庆祝来年平安顺畅,而且这一天,皇宫里面会一直放爆竹,声音非常响亮,一直传递到皇宫之外。其他的普通人也会在这一天一家人围着火炉,吃着东西,谈论着各种事情,一直到天亮。
贴春联
宋代除夕这一天也是少不了贴春联,不过那时候还不是叫春联,而是叫桃符,相信很多人都学过王安石的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就是描写宋朝的春节,这里就写了人们在这一天会更换新的春联。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百节之首,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举国欢庆的日子。春节期间,神州大地一派张灯结彩的节日喜庆气氛,春节是小孩子们翘首以盼的节日,也是大人们走亲访友的日子,更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以春节为主题而展开。
春节现在已然成为中国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节日,更是推动内需消费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那么宋代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有哪些与现在不一样的习俗呢?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写的就是正月初一元日这一天里人们过春节的场景和春节的习俗,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一探宋代春节的的原貌。
王安石的《元日》
,原诗如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
“元日”是什么意思呢?元日在古代是指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开始的日子,元日是人们除旧布新、辞旧迎新的日子。
“元日”意思就是一年初始的日子,隋朝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写道:“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古代元日也叫“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晋书》载:“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元日的叫法很多:先秦时期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两汉时期称为“三朝”、“岁旦”、“正旦”等;魏晋南北朝则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唐宋元明时期称为“元旦”、“元”、“岁旦”、“新正”、“元日”。其中“元日”和“元旦”是使用最广泛、流传最久的两个称谓。
这种称谓一直沿用到清末,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以西历,所以便统计”,逐渐使用公历纪年,也就是阳历,于是就将阳历的一月一日规定为“新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区别两个新年,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从王安石的《元日》中,一窥北宋时期的春节习俗和文化】
这首诗作于元日当天,全诗描写了元日这一天除旧迎新的三个习俗,更深一层地表达了王安石力推新法的信心和喜悦心情。
王安石在熙宁二年担任参知政事,变法随即开始,同年十二月官拜宰相。这首诗就创作于熙宁三年正月初一(元日),也预示着改革的春风即将吹进千家万户。
(一)元日第一个习俗,燃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在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这也预示着新的一年来到了。燃放爆竹就成了具有强烈的节日仪式感的事情,燃放爆竹是辞旧迎新的一种仪式、一种信号。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元日的爆竹声中,或许王安石对变法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那么在元日燃放爆竹又有着怎样的寓意和内涵呢?“爆竹”,其实最初的爆竹就是指燃烧竹子,因为竹子燃烧时会发出噼里啪啦的爆裂之声。
古人认为燃放爆竹可以驱邪避害,所以到了元日的这一天,人们就会燃放爆竹。
《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关于《荆楚岁时记》后文会有详细的介绍。
随着时代的发展,爆竹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爆竹由最初的燃烧竹子逐渐变为竹子与火药的结合体,火药在爆竹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中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隋唐时期的炼丹家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发现将硝石、硫磺、木炭这三样东西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之后,可以引起燃烧甚至发生爆炸,于是这一承载着古人智慧的发明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火药的发明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火药逐渐被普及和广泛使用。聪明的古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这样一经点燃,竹筒会发出更大的声响,单纯的燃烧竹子被慢慢取代了,但是“爆竹”这一名称却被保留了下来。
中国古代记述神话故事传说的《神异经》里记载:“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文献中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
到了北宋时期,民间开始普遍使用纸筒和麻茎包裹火药,并且将包裹火药的纸筒和麻茎编串起来,做成“鞭炮”,其名还叫爆竹。
正月初一燃放爆竹逐渐流行起来,逐渐形成了春节的一个传统。其实这也是古人对安泰生活的向往。
关于宋代的人们在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有很多的记载。《通俗编排优》也记载:“古之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和王安石同时代的史学家刘敞在《爆竹》诗中写道:“烈火琅玕碎,深堂霹雳鸣”,这两句诗描写的就是爆竹燃放时红红火火、热烈喧闹的场景。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也描写了除夕夜北宋都城开封燃放爆竹的场景:“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
由此可见在春节燃放爆竹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而且在宋代成为了全国普遍意义上的庆祝活动。
春节燃放爆竹更多的是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红红火火的爆竹在噼里啪啦的爆裂声中也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这是快乐幸福的时刻。
现在人们在婚嫁、房屋修建、庆典、开业时,主客也会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二)元日的第二个习俗,喝屠苏酒
“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紧承上句,写的是一家人欢聚一堂,喝酒庆祝节日的喜庆氛围。
现在人们过春节不会再饮屠苏酒,但是在春节的餐桌上,酒水还是必不可少的,甚至用各种各样的饮品代替酒水。
中国的餐桌文化多多少少还是和酒有些关系的,一杯酒饱含着浓浓的情意。用酒来招待客人更是主人热情好客的表现,如果不胜酒力,以茶代酒也是很好的。
“屠苏”就是指屠苏酒,是古人喝的一种药酒,将屠苏草等药材浸泡到酒中,到岁时节令拿出来喝。古人认为喝屠苏酒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就相当于现在的保健酒之类的。
喝屠苏酒还有吉祥的寓意在里面,能使阖家欢乐安康,这也包含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里就轮到南朝宗懔著述的笔记《荆楚岁时记》正式登场的时间了,这本书的内容记载的是当时江汉荆楚地区元旦至除夕的岁时节令、习俗习惯、风物故事的地。宗懔在《荆楚岁时记》序中如是说:
率为小记,以录荆楚岁时,自元日至除日凡二十余事。
这本书一经问世,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也促进了岁时节令文化的交流。隋朝杜公瞻还为此书做了注解,并且将书中所记的荆楚江汉一带典型的南方节令风俗和北方的节令风俗做了比较。
宗懔《荆楚岁时记》和杜公瞻的注解同时流传,从而将中国大江南北的风俗习惯融汇于一书当中。
许多荆楚地区的节令风俗也流传到北方,一些北方的节令习俗也流传到南方,这本书对中国节令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有着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的。起点排行榜
如在《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元日这一天饮屠苏酒的习俗:
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
过春节饮屠苏酒的风俗在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时期也传播到了北方,而且风靡全国,并且一直延续到宋代。
和王安石同时代的苏辙在《除日》诗中也生动地写道:“
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南宋诗人陆游也曾写道: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南渡之后的诗人何汝樵,在《元旦》诗中也深情地怀念着家乡那一杯在元日喝的屠苏酒:
“故里屠苏酒,新年柏叶盘。嗟哉老兄弟,谁与共清欢。”
家人在元日欢聚一堂,推杯换盏,真是“其乐融融,其情恰恰”,这温馨的时刻让人们更多了一份对家的眷顾,多了一份家的凝聚力。
宋代人在元日这一天饮屠苏酒的生动场景,这更多了一份人们对元日美好期盼和浓重的节日仪式感。
(三)元日的第三个习俗,门上贴桃符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曈曈”二字是形容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的样子,这一天天气温暖晴朗,“千门万户曈曈日”更显示出了一派节日祥和的新气象。
“新桃”和“旧符”采用了古诗文中常见的互文见义修辞手法,也就是上下两句和一句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其实说的是一件事情。
这种修辞手法使文意互相交错、渗透、补充,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意思,有单句互文,对句互文,多句互文的区别。
如唐代王昌龄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典型的单句互文见义,意思就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宋代戴复古《初夏游张园》中的“东园载酒西园醉”这一句,也是单句互文。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互文见义。
陆游《成都大阅》“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的这两句,也是互文见义的手法。
《元日》诗中“总把新桃换旧符”,其实就是指新桃符和旧桃符,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写出了把旧桃符取下来,换上新桃符。
那古人在元日往门上贴桃符有什么寓意呢?其实古人门上在门上贴桃符的习俗由来已久。
《荆楚岁时记》注引《括地图》中说:
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也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相传有一个叫做“鬼蜮”的地方,有一座桃都山,山上有一棵树冠达三千里的大桃树,桃树上住着一只金鸡,每日太阳出来的时候,金鸡就会啼鸣。
夜晚游荡的鬼魂必须在鸡鸣前赶回鬼蜮,鬼蜮的大门站着两个神人(保安或门卫的身份),叫神荼和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坏事,神荼和郁垒这两位大神就能立即发现并将之捉住,所有的鬼魂都非常惧怕神荼和郁垒这两位大神。
于是老百姓就用桃木板刻成神荼和郁垒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邪避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和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同样可以驱邪避害。
这种刻有神荼和郁垒名字的桃木板就被人们称作桃符,每年更换一次,叫做除旧布新。
随着时间的发展,桃符本身也在变化,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就是将字数相等,意思相应的短诗句题写在桃木板上,帖桃符后来逐渐演变为贴春联。所以说桃符就是春联的前身、最早雏形。
《宋史·蜀世家》中就记载了在桃符上题诗的事情:
“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喜节号长春。’”
后蜀国主孟昶在桃符上题的这句诗“新年纳余庆,喜节号长春”也被认为是最早的一副春联。到了宋代,桃符已经演变成春联的形式了,只不过名字还是叫“桃符”。
如南宋薛嵎在《新年换桃符》诗中写道:
“桃符频换句难新,休对春风诉旧贫。”
陆游在《己未新岁》诗中写道:
“桃符带草写,椒酒过花斟。”
南宋赵师侠在《鹧鸪天·爆竹声中岁又除》一词中写道:
“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末后饮屠苏。”
而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更是形象的说明了宋代人们过春节时,家家户户贴桃符(春联),喜迎新年的节日喜庆气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结】
王安石的《元日》诗,描绘了一幅热烈、欢快、喜庆的春节景象。全诗巧妙地选取了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三个生动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细节,恰到好处地描写了人们辞旧迎新的新年新气象,也让我们通过诗作对宋代的春节习俗和文化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宋朝基本上进了腊月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夕”。宋末元初周密有《武林旧事》一书,记载了南宋时期杭州过年的盛景。
(杭州宋城)
过年采购一般从阴历十月就开始了,在杭州朝天门内外有专门卖年货的集市,包括服装、新历书、各种各样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狻猊、虎头,以及金纸剪出的五彩镂空花样、春帖子、幡胜等等;
腊月初八,各个寺庙和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一种菌类)、柿子、栗子等物熬粥,叫做腊八粥;
医生和药店调配一些药物,包括虎头丹、八神、屠苏,用红色的药囊包裹,送给路过的行人,称作腊药。皇宫中也在这个时候大量调配腊药,并赏赐给大臣和皇室成员;
各家各户把互相馈赠的礼物装在盒子中,不论好坏贵贱,代表心意,叫做“馈岁盘合”。有送礼物的,就有回礼物的,大街上满是提着这种盒子、抬着酒水羊肉走来走去的人群;
腊月二十四,叫做“交年”,用花饧(糖)和米饵祭灶神,还有糖豆粥,叫做“口数”。普通百姓就开始傩戏来求神,到处敲锣打鼓到各家“乞求利市”;
除夕,每家都用五色纸做成贡品,在门口迎送六神。到了晚上也进入最热闹的时候:
至夜蔶烛糁盆,红映霄汉,爆竹鼓吹之声,喧阗彻夜,谓之“聒厅”。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谓之“守岁”。又明灯床下,谓之“照虚耗”。《武林旧事》
整夜爆竹、锣鼓、音乐声音不断,夜空被红色的灯火映红,小孩子们可以整夜玩游戏,并美其名曰“守岁”。要在床下点一盏灯,叫做“照虚耗”。祭祀祖先有的是早上、有的在晚上,各家不同;
还有贴天行贴、百事吉剪纸、饮屠苏酒、吃胶牙饧(糖)等等,好多习俗是从北宋东京汴梁流传过来的。
皇宫中外人不能轻易进来,就用小女孩装扮成六丁、六甲、六神做傩戏,晚上准备很多消夜的果子,如蜜煎珍果、花饧萁豆等百余种。宫中嫔妃准备岁轴、珠翠百事、吉利市袋儿、小样金银器皿,并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
皇宫中的爆竹档次很高,外形有各种果子、人物,还有一副屏风外画钟馗,里面藏了药线,点着之后连续响上百声;
(宋朝皇帝就这品味?)
正月初一是大朝会, 皇帝和百官穿上最正式的礼服,黄色大旗仪仗三千三百五十人,这比北宋时期汴梁的规格已经缩减了三分之一;所有高级官员、太子等宗室成员、各州郡官员以及各国使节在紫宸殿为皇帝祝贺,一套拜年的礼仪和程序,最后再赐宴;皇帝先祭祖,再接受百官朝拜,最后在后宫接受皇后、太子等亲人的朝拜,晚上晚宴后放烟火、赏灯。
初一之后一直到十五都很热闹,主要以观赏灯火歌舞为主,整个杭州城从皇帝到高官,再到市井小民普遍参与。歌舞表演有流动的,也有各青楼酒肆固定的,人们经常一边饮酒一边观看歌舞,开销并不多,“酒边一笑,所费殊不多”。从初一开始,一天比一天热闹,直到十五“元夕”达到最顶峰。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
我们中国安庆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安庆春节习俗请祖腊月二十四,安庆人称为“小年”。过小年的傍晚,屋内灯火通明,包括牛栏、猪圈、厕所等地方都打开灯。然后,桌上摆好菜,饭,斟几杯酒,再在户外烧几刀草纸,燃几炷香,放一挂鞭炮,磕几个头。有祠堂的家族,祠堂内供有祖先牌位、遗像。族中年长者带着家小到祠堂内燃上一对蜡烛,再敬香、烧纸、放鞭、磕头。请祖完毕,回到家中,晚餐才正式开始。当然,既然有
春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春节的文化内涵是合家团圆,国泰民安。每逢春节,不管是风和日丽的暖冬人们总要从四面八方回到自己的家乡,和父母亲人们团聚,一家围坐在一起吃一顿热气腾腾的年夜饭,为的就是要享受那份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不论是北方吃饺子,还是南方吃年糕,其内涵追求的都是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盼望的都是国家强盛,民富国强。春节的定义:春节,即农历新年,一年之岁首,传统上的“
春节的习俗,习俗的含义,人们是怎么做的传统春节习俗:办年货、祭灶、扫尘、贴年红、年夜饭、守岁、压岁钱、年例、拜岁、拜年、燃爆竹、办年货;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以及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
马来西亚圣诞节是怎么庆祝的呢?马来西亚也过圣诞节。圣诞节之际,全马各地的购物广场、商场都使尽法宝,为广场换上新装。这些商场的圣诞装潢各具特色,有白色浪漫、高贵优雅、充满童趣等风格,个个都是商家们的诚意啊。在这里少不了被列进大马纪录的全马最高的圣诞树,就在喷水池前,晚上亮灯后的圣诞树特别耀眼,这时与身后的双子塔合照是一定要的!糖果乐园是今年SuriaKLCC的圣诞主题,色彩缤纷的
为什么要过春节春节的文化意义和传统习俗?春节的文化意义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过春节,不仅能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能够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更加独具特色。总之,春节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更能够增强家庭的凝聚力,传
关于春节民间习俗纵观历史,春节伊始,其日期并不一致,商朝以腊月为期,周朝又以十一月为期。随着华夏大地一统之后,汉武帝颁布《太初历》,正月初一再次成为“岁首”,并延续至当代。春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作为典型的东亚农业国家,我国深厚的农事基础使得人们对春季具有最深切的感情,春节相关习俗甚多,然而随着地域和时间的不断演变,许多习俗已经消弭不见。▲庆祝春节活动由于中华传统文
台州的春节台州的春节春节是中国人最古老、最喜庆、最温暖也最令人向往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春节,远方的游回归故乡回到父母身边,出门打工的父亲带回一年的血汗钱与妻儿团聚。与外国的节日相比,甚至与中国普通的节日相比,春节更突出一个家,反映了一个情。家是所有家庭成员的港湾,情是维系家人的纽带。除了这份浓浓的亲情之外,春节还代表了喜庆,代表着吉祥兆头。从家家户户放鞭炮、谢年,到舞龙舞狮闹新春,
圣诞节都有哪些庆祝活动?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包括装饰圣诞树、送礼物、吃圣诞大餐、唱圣诞歌曲等等。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圣诞节的由来、相关典故、寓意、庆祝方式以及相关扩展。##节日由来圣诞节是为了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而设立的。据圣经记载,耶稣基督是由童贞女玛丽亚所生,出生在马槽里。圣诞节的日期定在每年的12月25日,是因为这一天是罗马帝国的农历节日“
2024-01-19 16:17:45
2024-01-05 13:53:17
2024-01-04 10:14:09
2024-02-05 14:43:52
2024-01-17 19:02:58
2024-01-10 19: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