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1 20:32:19 | 起点排行榜
安庆春节习俗
请祖
腊月二十四,安庆人称为“小年”。过小年的傍晚,屋内灯火通明,包括牛栏、猪圈、厕所等地方都打开灯。然后,桌上摆好菜,饭,斟几杯酒,再在户外烧几刀草纸,燃几炷香,放一挂鞭炮,磕几个头。有祠堂的家族,祠堂内供有祖先牌位、遗像。族中年长者带着家小到祠堂内燃上一对蜡烛,再敬香、烧纸、放鞭、磕头。请祖完毕,回到家中,晚餐才正式开始。当然,既然有请祖,就有送祖,“送祖”一般是在正月十五的晚上。
炸圆子
圆子意味着年年岁岁全家团团圆圆。安庆民间凡是为红白喜事举办的宴席,圆子必会登场。做圆子的主要原料有糯米、山芋粉、香油及葱、酱油、鱼或肉等佐料。圆子炸得又大、又松柔,香味可口。在一些乡村,村民们还会把炸好的圆子送给他人,相互尝尝不同的味道。
贴春联
春联蕴含日子永远红红火火之意,除此之外,它还渲染节日的喜气。腊月三十那天,太阳下山之前,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一些乡村人家不仅在门上贴,还会在仓房、猪圈、牛栏、厕所和窗子上贴。
开大门
除夕之夜“守岁”至零点之后,选择一个吉时,由家主开门放鞭炮,是为“开大门”。安庆人对大年初一的开大门很讲究。开大门的寓意是:开门纳财财盈门,抬头见喜喜满面。
出行
正月第一次出门,叫“出行”。大多数人是出门拜望年长者,如外公外婆、舅舅、岳父岳母等。安庆人“出行”一般选择在上午。
拜年
大人、小孩在正月初一这天一早就穿戴整齐,放开门鞭后,拜年活动开始,晚辈分别到长辈家拜年。聚族而居的则到公共堂屋进行集体拜年活动;妇女和大姑娘不须参加。长幼一一向祖宗(牌位)拜年(磕头)后,接着晚辈就分别向长辈作揖并祝贺几句吉利话,长辈照例要勉励晚辈几句好话;同辈则互相作揖,互说吉利话。然后,各归各家。一家在一起对元宝(就是吃茶叶蛋)。早餐一般都吃鸡汤面,这叫“常吃常有”。除了鸡汤面,安庆市民大多数都吃鸡汤泡炒米,鸡汤泡炒米也算得上是安庆独特的食品。
正月初二到元宵节前,先后到长辈亲戚家拜年。初二,一般到岳家、舅家拜年。给长辈亲戚拜年要带礼物。礼物轻重,视血缘亲疏和家之有无而定。如岳家礼物,旧时一般为四色(样):糕、糖、桂圆、蜜枣。如今当然不限于这些了。但“四色”一般不变。这种礼品的送法在安庆的农村至今保存。
上七日
正月初七称作“上七日”,亦称“人日”---“人生节”。旧俗这一天的主要活动原则是,中青年男女都要称一称体重,看看一年来体重增加多少。称时,只能将秤砣往前赶,不能将秤砣往后移;往后移意味着体重减轻,要生病。有的地方。还于傍晚鸣鞭炮。以祝长寿。这种具有娱乐特色的春节习俗现已不多见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也是不少地方俗称的“小年。”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事办,如果说腊八是开场的锣鼓,那么小年就是大年的序幕。在安庆民间,这一天有“送灶”和“扫尘”的习俗。起点排行榜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安庆,桐城、怀宁和潜山三地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其余的地方大多是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在宿松的城关、程集、九姑等地还有腊月二十八过小年的习俗。
“在桐城,以前二十三过小年的时候是非常热闹的。”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上天将会有所惩罚。所以在送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送灶”也称“祭灶”。一般而言,是在锅台墙壁上,书写“九天东厨司命灶君之神位”的牌号,两旁贴上“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祭灶除一只鸡、两条鲤鱼、一块肉代表的“三牲”和酒饭外,一律添加一份糖稀作为祭品,故俗称稠糊状的糖稀为“灶糖”。用这种糖稀敬奉给灶神饱吃,说是要黏住他的嘴巴,甜透他的口舌,好让他“上天”后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不出凡间的过失罪责,只能甜言蜜语多说好话,替下界保太平。
“现在城里几乎都没有送灶这种习俗了,但在有的农村还有这样的风俗,只是仪式也有所简化,大多破除了那种摆酒肴、献糖稀的程序,一般烧香放炮的习俗还有延续。”,“现在之所以感觉到年味淡了,跟这些传统习俗的缺失有很大一部分关系。”
送灶七天后,除夕三十晚上又会将灶神接回来“过年”,敬请灶君重登原位,司其职责。当天还会有烧香放炮的“接灶”仪式。
腊月二十三“送灶”之前,还有“扫扬尘”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房间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务必打理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在安庆,有不少地方是在腊月二十四这天过小年的。这一天,安庆民间有接祖宗回家过年的习俗,俗称“接祖”。
枞阳依然保持这腊月二十四“接祖”的习俗。当天一大早,就将客厅收拾得干干净净,而后在客厅正面放上先人的照片,而后奉上香茶和糖果点心等等祭品。
以前在枞阳乡下的时候,这个仪式是非常隆重的。一般在早餐前,民间各户在堂上后壁挂贴起“天地君亲师”牌位,有的还张贴出列祖列宗先人的画像,一般是始祖、和历代出名的祖宗,书写出十或五代以内的祖先谱系名号,然后上祭品、点蜡烛、放鞭炮,全家人叩拜而完成接祖仪式。
关于“接祖”时的祭品,一般农家多是用一只鸡、两条鲤鱼和一块肉代表“三牲”。如果是大宗族在祠堂祭祖,大多会有整猪、整羊和整鸡。
“接祖”过后,每餐均须给祖宗送饭、敬香、敲磬,表达恭敬与虔诚,直至新年正月里“送祖”后为止。至于“送祖”的日期,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正月初三,有的是正月初四、初七、十五或者十六。祖宗“在家”期间,堂屋内不得扫地、泼水、随意堆放柴草杂物等种种禁忌,以严肃完成祭祖的气氛。
“新中国成立前,还有二十四放长工假期回家过年的规矩。”,民谚“长工短工,二十四满工”。财主老板一般也难以更改这条民俗习惯的。
此外,有些地方会在这一天进行“扫扬尘”和剪窗花的活动。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也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到了腊月二十八,距离除夕夜很近了。在北方有“二十八,把面发”的习俗,在安庆有“二十八,杀鸡鸭”的习俗,这些都还是处在备年货的阶段,不过在安庆宿松的一些地方,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就要过大年了。
在宿松九姑,以前每年都是在腊月二十八过大年,放鞭炮,吃宴席,非常热闹。不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然同为九姑人,但一般都是三十过大年。“腊月二十八过大年的,到了三十还要过一次,这一次就规模和热闹程度上来说,都要小于二十八,所以反而将三十称为小年了”,随着时代变迁和居民的流动,关于二十八过年有了很多版本,很多地方也把二十八当成小年来过。
“腊月二十八过大年,这个风俗只在安庆宿松部分地方才有。”,这一习俗的流行范围也只是该县的城关、程集、九姑等地为主。
这一奇特的风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据说,古时候有“长工短工,二十四满工”的说法,就是说到了腊月二十四,要放假让长工短工回家过年。这个规矩是一般的地主老财都难以更改的民情习惯。
而相传在宿松当地有个很有势力的财主,到腊月二十四日家中事情还做不清亮,于是就找准备启程的长工短工商量,要求他们多帮几天。那时候做工的人心眼实在,又敌不过熟人情面,就留下来一直做到二十七下午,才把杂事做出了个眉目,打算第二天起早开路回家。那财主也发了点“善心”,在二十八早上烧了一顿丰盛的宴席,请长工上座,敬酒饯行;桌席前的小孩们又点燃炮竹来凑热闹。
沸沸扬扬传出了名声,大小财主们也跟着学样子,户看户,村连村,这一带都拖到了二十八才放工送伙计。后来就演变成二十八完年的习俗,过渡到一般的住户人家,不管请不请帮工,全都在二十八日早起,烧香、鸣鞭祭祖,摆吃合家团聚的年宴,渐成一方风俗流传下来。
安庆从腊月24开始过小年,腊月30过大年。一般过年特色就是炸圆子(好好吃的),做各种吃的,大年初一还有老母鸡汤泡炒米(贼好吃),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变化,现在安庆过年感觉跟不过年差不多,没有年味
2024-01-19 16:17:45
2024-02-19 14:46:57
2024-02-14 11:29:08
2024-02-13 08:48:35
2024-02-11 14:05:14
2024-02-04 01: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