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

广东饶平的习俗有哪些???

2024-01-21 16:45:36 | 起点排行榜

今天起点排行榜小编整理了广东饶平的习俗有哪些???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广东饶平的习俗有哪些???

朝州饶平春节除夕的习俗250个字以上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广东饶平的习俗有哪些???

广东饶平的习俗有哪些???

广东饶平的习俗:

春节期间,舞狮是较受人们欢迎的。潮汕狮舞有两种:一种是“文狮”,一种是“武狮”。“文狮”由两个人分别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执葵扇,引大狮边舞边走路,狮子也不断抖鬃、打滚。每遇有人在门前燃放鞭炮,舞狮队就得停止行进,向主人拜年。“武狮”拜年对象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当狮队一到,主人便点燃鞭炮,此时锣鼓齐鸣,狮队表演翻滚、腾转、跌扑等动作。最精采的要算主人给狮子赏红包。舞至高潮处,主人便从二三层楼的楼口悬空挂下红包。舞狮队便在主人协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叠到红包底下。狮子在锣鼓声中,从容沉着爬上一只只桌子,攀上最高层,再纵身张开嘴巴把红包取下来。围观者终于爆发了掌声和喝彩声。狮子颔首垂腰四方作揖向人们祝福。

广场舞狮表演程式是由舞狮者举起狮头作摇头摆脑之态,快步绕圈走动,边走边舞,有如猛虎下山之势。当舞至场中心时立即俯坐于地上,时而用脚搔腹背,时而转头咬尾巴,称为“搔痒咬虱”。忽而又卧地滚动,称为“翻身反肚”;接着伏地打瞌睡。这是表现雄狮在坐养其神,动作维妙维肖。此时还有一戴假面具的对着雄狮任意戏弄,给人们增添不少情趣。舞狮表演之后便是武术表演。拳术有朱家教、李家教和南枝手等拳路之分,但其表演程式大体都是相同的。最后再次舞起狮来,演毕即得到人们赏给的“红包”。

春节期间另有潮州大锣鼓队,演奏潮州音乐,走街串巷,巡回游行,潮俗称之为“游大锣鼓”。潮州大锣鼓是以打击乐为主,大鼓为中心,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乐队主奏,又是乐队指挥。鼓手槌击鼓心、鼓边、鼓沿,采取响击、闷击、重击、轻击以及节奏变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挥着乐队的演奏。

潮州大锣鼓的游艺队伍常以旌旗开道,扛在肩上的旗叫“标”,用带尾的青竹做旗杆,杆首挂着吉祥物,扛标的多为女青年。扛标姑娘盛装饰扮,婀娜多姿。随后是细心打扮的金童玉女,肩挑鞭炮担、八宝吉祥担,给人们带来了祥瑞。还有娃娃们扮戏人,表演一些传统潮剧片断。庞大的先导过后,是连绵不绝的锣鼓乐队。潮州大锣鼓的表演形式十分灵活,在行进中演奏的叫“长行套”,曲目多以进行曲为主。如果在固定场地摆架演奏,便叫“牌子套”。大型演出,乐队往往有千人之众,气势磅礴。

有名望的人家和商行铺户在锣鼓队到来之时,便燃放鞭炮迎接。此时,锣鼓队会停下来,献技贺年。演毕即得主人红包奖赏。

这种舞狮和游大锣鼓的演技活动,虽隐约含有傩舞驱鬼遗风,其目的也在于博得赏钱,但它们确实给春节带来了生机、欢乐、喜庆,增添节日热闹气氛。

六、家庭赌博

赌博源于博戏。《史记•殷本纪》载:“辛乙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可见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博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以钱财为赌注。

春节期间,潮人劳累了一年,难得有这悠闲欢乐时间,便在小巷里、祠堂内等地方聚众赌博,以卜今年运气。但这只是少部分人而已,更多人是在家庭里进行赌博。这种家庭赌博活动,往往是由家长做庄,其他人押注。即使是管教严格的人家,孩子们这时也可与长辈轻松一博。它没有真正赌博的紧张和担心,有的是轻松和欢乐,反正输赢的钱都是自家人的,俗称“肥水不流外田”也。

近几年来,由于政府倡导文明新风,这种春节赌博陋习已日见冷淡。

七、搅泔缸

泔缸是潮人对盛放泔水(洗米水),以作喂猪用的陶缸的俗称。春节期间,潮汕农村,家里主妇要用手或持竹杆伸进泔缸里,一边搅拌泔水,一边口念:“泔缸搅浮浮,今年饲猪大过牛”或“泔缸搅圆圆,饲猪多卖钱。”企盼新年饲猪顺利,生长快,多挣钱。

八、开井

解放前,除汕头市1914年自来水厂建成后有自来水供应外,其它城镇乡村居民,食用水要从水井或沟河中汲取。有乡必有井,既有院外公用井,也有院内自用井。

潮人对水井十分崇拜,民间有井公井婆的神话传说。除夕要封住井口,春节要拜祭井公井婆后才能开井。通常乡里公用的水井,初一、二要禁用,初三才始用,有的地方初二起便可用。开井时要由村中老妇带头,用大桔、清茶、红糖、素果等礼品到井台祭拜。之后,主祭的老妇要揭开井盖,把一半红糖和3杯清茶倒入井里。最后再从井里打出12桶水倒于地上。每倒一桶水,要随口念4句吉祥诗。这个仪式活动就是“开井”。自家用的水井,开井时也要由家中的婆婆祭拜,仪式与公用水井相似。

当今,潮汕各地乡村基本食用自来水,祭井活动渐渐消失。

九、回娘家

正月初一、二(特别是初二较为普及),已出嫁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给父母拜年。这是出嫁女儿孝敬养父母的一种表现。民间有俗谚云:“行孝‘走仔’(女儿)初一、二,不孝‘走仔’神落天(初四),无贴无兑元宵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女儿回娘家,要备办一大袋饼干、糖果,由其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以表达姑娘不忘乡亲的思念之情。当家中有侄儿时,还要分发红包给侄儿。女儿吃过中午饭后,与父母小叙一番,在晚饭前便要赶回婆家。故民间俗称为“食日昼”。

十、“送穷鬼”

昔时,潮人把正月初三称为“穷鬼日”(清光绪《饶平县志》则载饶平正月初五为穷鬼日)。是日,人们把屋内污秽杂物打扫干净,送到田野上焚烧,同时点香为供,叩头作揖,连说“穷鬼去,福星来”。此活动俗称为“送穷鬼”。当天,民间最忌探亲访友。

此习俗有一段传说。颛顼帝时,宫中生下一子,好穿破衣,给他新衣就撕破,并用火烧后才肯穿。宫中人都叫他“穷子”。“穷子”死于正月晦日,为他送葬时,人们说:“今日送穷子也”。“送穷”的说法就此相沿下来。后来送穷由晦日变成初五,广东大部分地区则把正月初三视为穷鬼日。

随着社会发展,潮人的送穷活动已销烟灭迹。潮汕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勤劳勇敢真正送穷,迎来富裕。穷鬼日人们也出门探亲访友,相互道贺,而不象古人所说的是日禁出门了。

十一、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落天”,家家户户要在家中祀拜,迎接诸神降临人间。祭品有红桃粿,取“开门红”的好兆头;一盘红糖,暗含生活甜蜜;一盘大米,意谓五谷丰登,另外还有大桔、乌豆、灯芯、纸马等。除在家中祀拜外,还要到乡中的神庙烧香祝福,有些人还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写在红贴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感谢神“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十二、节日禁忌

正月初一是圣日,潮俗禁忌甚多,人人都要说吉利语。这一天,大人忌打骂小孩,以免他啼哭不休。否则,啼哭意味着“没头彩”,是新年疾病、凶祸等的征兆。如果小孩不慎打破盘、碗等器物,大人要立即说些:“缶开嘴,大富贵”或“勿过勿是,大吉利市”等吉利话来弥补过失。如果是烧了灯笼、布料时,大人要说声“火旺丁旺”或“财丁兴旺”之类的吉祥语。这一天忌债主上门讨债,如果出现此情况,主人必会说:“顺顺说好话,今后发财免多说”。债主一听知道主人日后必还,也就起身告辞。

这一天不能扫地,要把扫帚藏起来,要让满地爆竹纸堆积,意谓“瑞雪兆丰年”;非扫地不可时,只用扇炉子的鸡毛扇从外边扫入,意谓防家财外流。此日也不要洗衣服,怕钱银失去。也忌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也忌杀牲,认为杀了无财气,当年饲养牲畜不吉利。起点排行榜

饮食方面,这一天不要在用膳时使用长短筷,否则过渡时就会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饭汤,否则出门会遇上天下雨;不要吃药,否则会被认为全年疾病缠身,吃药不断。如果是病人非吃不可时,家人必说“破财抵运”等吉利话来慰藉病人,使病人早日康复。

广东饶平的习俗有哪些???

关于潮汕家乡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一、贴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二、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三、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四、拜年,送“大吉”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

五、掼春盛(挑礼盒)

春节期间,潮汕的另一个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便是“掼春盛 ”(春,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所以也叫“担春盛”)。

以上就是起点排行榜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广东饶平的习俗有哪些???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广东饶平的习俗有哪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