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4 15:40:40 | 起点排行榜
阆中过年是一种传统文化习俗,起源于汉隋时期。当时,阆中县人担心长江流域淹没后不能回家过年,于是开始用船只载着灯笼和年夜饭一起过年。渐渐地,这种过年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阆中过年文化。
阆中过年的庆祝方式多样,其中最为经典的是灯会和舞龙舞狮。灯会上,人们点燃各种造型各异的灯笼,形成绚丽多彩的美景。同时还有舞龙舞狮表演,舞狮的人身着五彩缤纷的狮子装,跳跃着表演着各种狮子的动作,热闹非凡。
阆中过年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庆祝方式,更是一种展示文化、传承文化的方式。从灯笼的制作到舞龙舞狮的表演,都涉及到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技艺。此外,阆中过年还弘扬了团圆、感恩、欢乐等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1、“祭灶”和“打扬尘”
在四川,广义上的“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在中国很多地区,都有过“小年”的说法。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四。
但四川却是个例外,大部分地区都是没有“过小年”的概念的——倒是有些地方把除夕夜称为“小年夜”,把元宵夜称为“大年夜”。
2、准备年货
打完扬尘,就要开始为过年准备年货了。在过去,不像现在买东西这么方便,准备年货的工作既繁重又快乐,虽然辛苦,但一年到头也只有这几天能敞开肚皮吃。
3、“团年”和“守岁”
在四川人看来,虽然从腊月二十三直到元宵节,都是广义的“过年”,但最重要的,无疑还是除夕和初一这两天。除夕,最重要的是“团年”和“守岁”。
“团年”的范围也比较广,过年期间的各种聚会都叫“团年”,但最重要的是除夕这一天的“团年”,也就是外地人口中的“年夜饭”。
4、正月十五“过大年”
与全国很多地方不同,四川人将正月十五(元宵节)称为“过大年”。
既然是过“大年”,元宵节也是四川过年期间仅次于除夕第二隆重的日子,这一天一般要再团一次年,将之前准备的年货打扫干净。起点排行榜
5、正月十六“游百病”
四川大部分地区过年止于正月十五,不过在四川北部巴中、广元、阆中等地区,还有正月十六“游百病”的习俗,算是过年的一种延续。
“游百病”其实就是爬山登高,据说这一天出门登山或郊游,可以去掉身上的一切病灾,一年四季都健健康康,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向往。所以一到正月这十六,这些地方的山上便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除夕守岁寓意:对逝去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将临新年寄有美好希望的吉祥寓意。
传统的守岁是在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晚上,它与春节首尾相连。除夕之夜,一家人吃完一年中的最后一顿晚餐后围炉而坐,人们通宵不寐,叙旧话新,熬夜迎神,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到了子时,人们便会放鞭炮驱邪魔迎神,新的一年就开始了,也就是神到了。
现代除夕守岁也融入了新元素,人们在网上祝福、电话拜年、短信拜年、打麻将等多种方式来除夕守岁,而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也给守岁人们带来别样的乐趣。守岁的习俗因地域不同,也有不同的风俗。守岁主要在中国传统春节中出现,受中国的影响,在朝鲜、日本、越南、泰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均有除夕守岁的习俗。
不同地区的守岁习俗:
四川阆中守岁时,每家每户都要在火龙里架起大火,火越“红火”预示越兴旺,把人烤得面红耳赤;也有请火姑娘的习俗,扎一高约二尺穿有小儿衣服的稻草人,头部贴上画有姑娘像的纸张,让稻草人骑在长方形提篮的提手上。
提篮两边各坐一妇女用手撑着提篮两边,面向火堆,并设奠酒,三片活菜,三炷香,向火姑娘询问来年的年成好坏、病灾、婚姻、岁数等内容,结束后拆草人,送到十字路口烧化送走;此外在阆中还有请扫把神、老虎神、筷子神、蚕丝婆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