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4 14:59:10 | 起点排行榜
1.墨江国际双胞胎节
从2005年开始,墨江县便发起了一年一度的“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
墨江被称为“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在“2010首届中.国节庆创新论坛”暨“2010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上,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被评为“2010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节庆”。
在武汉市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民族节庆峰会暨“2013中国优秀民族节庆”评选活动中,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荣获“最具国际影响力民族节庆”殊荣。
2.墨江彝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丰富节日习俗,如过大年、牧羊节、火把节等。
3.墨江哈尼族豪尼人将“新年”称为“火舌”。在新年之前,老人们砍来野竹、白株栗树、柏树,做成扫把,打扫柱子、横梁,把“不干不净”的清除之后,呀咪们用石碓舂好紫米粑粑,呀呦们蒸焖锅酒、杀过年猪,并邀约隔壁邻居、亲朋好友,把酒言欢。
当“火舌玛耶”(野杜鹃花)盛开之时,便意味着哈尼人要在忙碌的一年中歇歇脚杆,新年就正式开始了。
三十,是新旧交替、万象更新之日。大年三十夜晚得杀红公鸡,表示日子红红火火,再用松柏叶子铺上八仙桌,摆出烹饪好的食物,祭祀天地、祖先神龛、神灵,长辈还得背诵家谱给后代,讲述“塔婆木耶”的神话传说。
导读:哈尼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关于哈尼族,你知道多少知识呢?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多少个呢?想知道哈尼族有什么传统节日,哈尼族的民族风俗是什么,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姑娘节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哈尼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四日举行。
关于这个节日有个传说:相传古时候,碧播寨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她与一个英俊的青年猎手相爱了,但她的父母不允许,硬把她许给了土司的独眼儿子,姑娘悲痛欲绝。二月初四这一天,她上山砍柴,遇见了三个与她命运相同的姑娘,于是她们互相诉苦,最后,一起跳崖自杀了。事情过后,哈尼族人觉得这是很痛心的事,认为不该再继续干涉自己儿女的婚姻,于是,把二月初四这一天定为姑娘节。节日这天,未婚的小伙子向情人借来漂亮衣裤,打扮成姑娘的模样,翩翩起舞陪伴情人,直到太阳偏西。已婚的男人这天要特别勤快,他们要为自己的妻子服务一天。
祭龙(昂玛节)
云南省哈尼族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一二月间举行,节期为三天。
哈尼族认为龙是他们的保护神。关于祭龙,有这样的一个传说:古时候,哈尼族的祖先来到哀牢山时,有个山魔天天来到寨子骚扰村民,还要村子每年二月给他送一个姑娘。后来有个叫碑娘的寡妇,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打扮成姑娘,送给山魔,夜晚,当山魔喝醉后,两个小伙子拔出刀子刺杀山魔,山魔被杀,她的两个儿子也力竭而亡。为了纪念这两个小伙子,人们举行这个节日。节日这天,全寨杀牲祭祀,并选出两个小伙子装扮成姑娘,在人们的簇拥下巡游寨子一周。这天,青年人还要骑魔秋。此外,还要举行赛歌、跳舞等活动。
苦扎扎
又称“六月节”,哈尼语为庄稼即将丰收、丰足的日子即将到来的意思。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期二至五天。
节日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哈尼族人崇拜一个名叫“威嘴”的神人。每年五六月间,威嘴神人都要到山寨巡视,看看人、牲畜和庄稼,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为了感谢威嘴神人,人们筹办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迎接神人进寨,以驱除邪害,保佑人民安宁幸福。这样代代相传,就成了今天的节日。
节日里,人们要准备丰盛的食品,还要宰杀牲畜祭祀神人。磨秋场是节日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磨秋场上人山人海,艺高胆大的小伙子往往争先恐后地登场表演,以博得姑娘的爱慕。除此外,还有其他的活动,如跳舞、荡秋千、摔跤等。夜晚,全村老少围坐在髯火旁,听老人“讲古”。
节日的最后一天傍晚家家户户都要点燃一个火把,并举火把照遍屋内的每一个角落,表示驱逐邪恶,然后将火把送到村边的路旁,以先后顺序,排成一条火龙,朝东南方向延伸,以示将邪魔驱向远方。
“开秧门”节
每逢春耕之前,整个哈尼村寨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他们以古朴的传统仪式——“开秧门”来迎接丰收播种的节日。一大早家家吃黄饭、红蛋,并让牛也吃黄饭团,以示同甘共苫。据说,将来结出的稻谷会像黄饭一样金黄,红蛋一样饱满。
饭后人们要在田间举行隆重的“开秧门”仪式。他们穿上崭新的服装,前往寨里最大的一块水田,由承包这块田的主人的主妇拔下第一把稻秧,请一位寨里年纪大、威信高、富有生产经验的长者栽下第一窝秧苗,祝贺秋天获得丰收。随后,大家才纷纷下田插秧。
栽完秧后,哈价人(哈尼族支系)都要过一次“苗爱拿”(莫埃纳)节——汉语意为“插完秧后的休息天”。这个节日选在农历五月上旬的一天(有的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全寨共同杀一头猪、一头牛,各家分一份回去煮食,表示栽秧结束。按照当地习俗,在节日这天早饭前,要把一碗茶水、一碗酒泼在割来的青草上,然后再把一碗肉和一碗饭同青草包起来喂耕牛,以示对耕牛一年辛勤劳苦的慰劳。哈尼族认为庄稼是牛帮助人们种出来的,因此,节日期间应尊重牛,孩子放牛不骑牛背,不骂牛。过了“苗爱拿”节,就吹牛角号,宣布耕牛可以休息了。
“十月年”
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红河地区的哈尼族称“十月年”为“扎勒特”,意即“舂糯米团子”,其圆形象征新年新岁,家人团聚,诸事圆满,吉祥如意;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族称之为“嘎汤帕”,为“万物更新”之意;思茅地区的哈尼族称之为“合社扎”或“密色嘎”,均为“过年”之意。
哈尼族支系多,各地年节时间也不大统一。滇南哀牢山一带的哈尼族,一般以农历十月的第一个辰龙日为首到申猴日过年结束,历时五六天。节日里,妇女舂糯米粑粑和团子面,男人杀猪宰鸡,烹制各种美味佳肴敬献天地和祖先。年轻男女赶场聚会,谈情说爱,或在郊外平坦的草坪摔跤,对歌作乐。节日期间寨子里最热闹、最欢快的场面是举行盛大的街心宴,又叫“长街宴”,哈尼语称为“姿八多”,是轮流敬酒之意。各家各户都争相献上一桌自己的拿手好菜摆到街心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烹调手艺,人们共同饮宴,共同祝福,共同娱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此外,在“六月年”(“苦扎扎”)、“昂玛突”、“祭龙节”和其他节庆时都会举办“长街宴”。
新米节
新米节是哈尼族的传统农事节日。哈尼语称为“吃新米饭”;红河州叫做“车实扎”,汉译新米节;另有些地方称“卡奴抽也”“约普墨切”。每年农历八月,当田里稻谷泛起杨梅色的时候,择日举行。有些地方选在龙日,因为“龙”在哈尼语里有“多起来”“增添”的意思。哈尼人希望经过吃新谷、喝新谷酒的仪式,预祝稻谷丰收,越吃越多。节日这天早晨,每家户主来到稻田边,选一个穗长粒大的稻穗,搓下少量稻谷、用树叶包好挂在田里,以示稻田多结稻谷。他们还采一把谷穗带回家去,椿出新米,做成新米饭,摆设新谷酒,宴请村中头人或家族亲戚。他们还用一部分新米爆米花。在晚饭之前,每家都要先用新米饭,米花等祭祀祖先,再用米花喂狗。据说,很古以前,世间所有作物在一次大洪水时都被冲走了。水退后,一只小鸟发现了一穗稻谷,正欲啄食,一只狗吓飞了小鸟,检回了谷种,从此人们才重新种植水稻。因此,每逢哈尼人吃新谷,定要先献给狗吃。也有地方传说,是天神之女俄玛背着父亲,偷偷将稻谷种送给人间,并教会哈尼人耕种的方法,结果天神震怒,将她变成狗发配人间。哈尼人不忘她的功德,因而年年祭献。祭祀结束,家人及宾客们才开始享用丰盛的谷饭,新米酒。据说,吃得越多越饱越好,秋收时稻谷才会粒粒饱满,永远吃不完。过完新米节,便开始动镰秋收了。
“六月年”
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个季节,每季为四个月。“六月年”,哈尼语称为“苦扎扎”(库扎扎),其含义是五黄六月,雨水频繁,气候湿热,青黄不接,度过艰苦岁月;有的地方称“耶苦扎”,“耶”指雨水季节,“苦”意为“枯萎”、“枯槁”,“扎”意为“吃”。
“六月年”一般以农历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为节日的第一天(也有的地区在“火把节”期间或端午节期间),节期3至6天,是哈尼族主要节日之一。“苦扎扎”节兼有社交娱乐、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安康”的意思。节日开始,从高山上砍回一棵笔直的青松木,在磨秋场上架设磨秋,义用栗木和藤条架起转秋和荡秋。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会聚在磨秋场骑磨秋、摔跤、歌舞作乐,村村寨寨杀猪宰牛,邀来四方亲友同欢乐。
西双版纳一带的哈尼人称“六月年”为“耶苦扎”,是每年在农历六月间属牛的日子举行庆祝活动的节日,节期3至5天。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哈尼人民传说中的火害虫英雄阿陪明耶而定下来的。节日期间除杀猪宰牛、做糯米饭、舂糍粑举办酒席以示庆祝之外,还要举行打秋千(磨秋)、打陀螺、跳歌等娱乐活动。据说过“耶苦扎节”打秋千能消灾免难,所以男女老少都要到秋千架下,争着荡秋千,不能荡秋千的人也要争着在秋千板上坐上片刻。
扎勒特
哈尼语,意为“捏制糯米团子”。又称“十月年”。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龙日举行。
哈尼族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阿妈,生了三个儿子,他们分别变成豹、凤和龙。长子和次子都不赡养老人,有一天,三子送给阿妈三包东西,它们分别变成稻谷、家畜和三对夫妻,使老阿妈过上了好日子。老阿妈想起了自己三子的孝心,于是,将此日定为龙日,以后演变成节日。节日的头一天,村民把寨子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洗澡换新衣。节日里,人们都身穿节日的盛装,显得格外的精神。各家各户还要春制糯米把饼、做黄米饭,酿制香甜的“闷锅酒”。节日里,要举行祭祖先、神灵的仪式。祭毕,开始吃街心酒宴。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先人席,然后大家坐在桌子的两边,先向老人敬酒,接着互相敬酒。庆丰收,祝全寨平安,来年风调雨顺。
节日里,还举行各种活动。如荡秋千等。到了晚上,各村寨草坪上燃起簧火。青年男女在舞火旁载歌载舞,尽情欢乐。在墨江一带,头一年出嫁的新媳妇们,聚集在村外讲述着自己的新婚体验,严禁男人偷听。
春节,
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买年货、扫尘、做豆腐、年肉、贴年红、赶乱岁、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禳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等。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
✅1、扫尘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
扫尘是年前除旧布新习俗之一。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民谚称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做豆腐
民谚称: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个别地区有这样的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实际上也是准备春节期间必备“年货”的开始。
农村有句俗语叫“赶得上杀猪,赶不上磨豆腐”,意思就是磨豆腐一定要趁早。
按春节的习俗,大年三十和初一都不能动刀,初二开始又有人来串门,所以从腊月二十五开始要做出年后四五天所需的全部吃食。
所以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人们将浸泡过的黄豆
,用石磨磨碎,揉沫过箩去掉豆渣,煮沸用卤水点浆成为大块儿,然后再用布包好,压制而成。
做好的豆腐切成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3、年肉
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
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故此称为“年肉”
。
在部分地方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
,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
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
,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窝头与野菜什么的,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
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
因此,腊月二十六炖猪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4、拜神祭祖
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一。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
除夕,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
祭祀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
✅5、
送穷鬼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起点排行榜
,是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
反映了古代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汉代东方朔《岁占》收录的古俗认为,
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
中国民间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6、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
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7、逛庙会
春节期间,
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有庙会。
早期的庙会,
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
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
💐💐💐以上就是部分春节习俗的介绍啦!春节习俗大多约定俗成,根据流传的惯例而来,但无法否认其中蕴含的意义深远,今天的我们依旧按照习俗来过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