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

大年初一至初三的食俗是什么?

2024-02-23 19:28:01 | 起点排行榜

大年初一至初三的食俗是什么?相关内容,小编在这里做了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大年初一至初三的食俗是什么?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大年初一至初三的食俗是什么?

大年初一至初三的食俗是什么?

民间谚语: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寿面。

大年初一

1、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2、万年粮——广东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3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

3、饺子——除夕、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过现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4、汤圆——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

5、面条——长面,也叫长寿面,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长寿面,寓意“年年长久”,预祝着寿长百年,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

6、鸡汤——大年初一喝鸡汤,象征“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

7、甜食——大年初一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大年初二

1、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

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2、大年初二是女儿(偕女婿)回娘家给父母拜年。一般必吃年三十留下的东西,比如鸡,年夜饭是要把头,翅,脚,尾留着的,但初二就可以吃了。

有年夜的饭要多煮,留下年饭初二开吃。必有腊肉香肠,鱼和面。

3、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大年初三

1、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2、俗话说:初三合子往家转,合子是中华面食中的一种,是中国北方,尤其是在京、津地区流行的一种面食。比较常见的是韭菜、茴香、鸡蛋、猪肉,以韭菜+鸡蛋、茴香+猪肉、韭菜+猪肉的组合最常见和最受欢迎。

合子的面皮一般不用发酵的面,而是用烫面和冷水面这两种。合子皮薄、馅大、味道鲜美,因此深受欢迎。

3、北方有些地方流行在“初三”也吃饺子,由于一部分人此时需要提早出门,赶往工作地点,民俗、民风的名言是:“出门饺子、进门面”。也就是说:亲人离开家门时,吃饺子保平安,来年再团圆,家中亲人的祝福都包在饺子中。

大年初四

折箩——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初一到初三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

过去人们不富裕,头天的剩菜剩饭舍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烩食,残羹剩饭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有人喜食。

大年初五

饺子——“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

老北京有讲究,“破五”吃饺子的肉馅儿,一定要是自己去剁的,菜馅儿也要自己去剁,这样的话,就是预示着来年一切都很顺利。把不顺的东西都剁没有了。“破五”的饺子讲究馅儿是一个肉丸的。饺子的形状是扁圆的,它和古代象征财富的元宝的样子很相似。一家人团圆吃“破五”饺子,那么就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头,可以增加财富,可以过上更好的日子。

大年初六

“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的生活。因此可以像往常一样吃什么都可以。

初七人日

吃寿面起点排行榜

初六“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的生活,因此吃什么都可以。

正月初七为“人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人日要吃以七种菜所做的“羹”,称“七宝羹”。除了吃“七菜羹”,还有吃“及第粥”与“面线”等象征吉祥如意、步步高升的食物。

吃面条

此外,一些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

吃饺子

人日这天,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单县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淄川在这天吃小豆腐,象征吃老鼠脑。

大年初八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初八初九牛羊肉

做法:

1、牛腩切块后,放入锅中加冷水煮开,3分钟后关火,用温水冲洗干净。

2、牛筋切段放入高压锅加水,煮至上汽后转小火,20分钟后关火。

3、自然排气后捞出牛筋,用温水冲洗干净。

4、洋葱、生姜切片,大蒜去皮,入油锅炒出香味。

5、倒入老卤或清水、香叶、八角、草果、桂皮,煮开。

6、放入牛腩和牛筋,煮开后加入料酒、生抽、老抽和冰糖。

7、转小火炖煮2-3小时左右,至牛肉和牛筋酥软入味即可。

初十要喝棒子粥

做法:

1、适量大米洗干净。

2、将玉米剥掉,洗净。

3、把玉米和大米放在锅中。

4、倒入适量清水。

5、大火煮开,小火慢煮二十分钟左右。煮好的玉米粥既粘稠颜色又漂亮,更加好喝。

正月十一(2月18日)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传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嫉妒,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紫姑代表了封建社会中深受压迫的女性,被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十一吃鱼有说头

新年吃鱼,讲究的是〝年年有鱼(余)〞,况且鱼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疗效。

做法:

1、鱼肉洗净。

2、热油中放入姜片。

3、倒入鱼肉,翻炒。

4、加点酱油。

5、放一点糖。

6、加水煮一会。

7、出锅前滴几滴美极鲜,撒上葱花即可。

正月十二(2月19日)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民间俗称“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了。

十二餐桌有鸭子

中国许多地方的人都喜欢吃鸭子,比如北京人爱吃烤鸭,南京人爱吃盐水鸭,四川人爱吃樟茶鸭,新年期间的餐桌上怎能少了鸭子。

做法:

1、鸭肉洗净,切成中等大小的块便于入味,过于肥厚的鸭皮剔下来。

2、鸭肉放入碗里,加入料酒,盐,生抽,姜片,葱段,腌制20分钟。

3、把剔下来过于肥的鸭皮脂肪放入锅里。

4、小火用铲子按压,慢慢逼出鸭油。

5、待鸭皮两面变金黄时,很多鸭油都出来了,盛出鸭皮。

6、鸭油里倒入干辣椒,花椒炒香。

7、倒入腌制好的鸭肉翻炒熟。

8、倒入老抽翻炒上色。

9、倒入一瓶啤酒,没过鸭肉,中小火慢慢烧。

10、慢慢收汁,倒入青椒翻炒即可。

正月十三(2月20日)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做法:

1、虾洗净沥干。

2、葱姜、料酒浸泡虾5分钟,中途翻动几次,使之均匀浸渍调料。

3、倒出汁水,保留葱姜。

4、倒少许油,热锅炒虾。

5、慢慢翻炒至虾变成红色,加盐。

6、加酱油,煮一分钟。

7、加青红椒圈。

8、汤汁收干,拌匀起锅。

正月十四(2月21日)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娘娘诞辰于正月十四,又称“顺天圣母”。传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民间立祠奉祀,称为“顺天圣母”。

十四大碗炸酱面

老北京人做炸酱面时一般只认六必居、天源的酱,面条要用手擀面,夏吃热冬吃凉,伴上老北京人吃炸酱面时最讲究的八碟菜码,包括:黄瓜丝、水萝卜丝、香椿末、芹菜末、青豆嘴儿、黄豆嘴儿、白菜丝、青蒜末,如果再咬上几口腊八蒜,味道更爽。关注微信“大海旅游人”

做法:

1、五花肉切丁,黄瓜和萝卜切丝。

2、炒锅放适量油,肥肉先入锅,煸出油后入精肉。待锅内飘香后入少量生抽,料酒。盛肉丁出锅。

3、用煸肉的油炸酱。先用大火把酱烧至咕嘟咕嘟,然后用小火慢慢咕嘟咕嘟着。

4、炸个十分钟左右,再倒入煸炒过的肉丁,翻炒几次,快出锅时撒入葱花。

5、然后就是煮面了。

6、然后把菜码在沸水里过一下,脱生即可。

正月十五(2月22日)

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相传,正月十五日是蚕神嫘祖的生日,因此这一天便成了百姓祭祀“蚕神”的日子。祭蚕神用白粥加上肉脂为供品,同时用一杆竹竿挑着灯烛插在田间,谓之“照田蚕”(据说观察灯火颜色可以判断一年的丰歉)。这项活动逐渐成为了后代元宵节观灯习俗的一种源头。

十五家家闹元宵

正月十五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起初,人们曾经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和睦、幸福。

大年初一至初三的食俗是什么?

试述中国主要传统年节的食俗,并举例说明?

1、春节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

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2、元宵节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3、端午节

端午节吃粽子,是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子习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饮雄黄酒,也是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

4、重阳节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5、中秋节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大年初一至初三的食俗是什么?

春节食俗资料

1.

饮食,可谓是春节的一个重要项目。天南海北,各有不同。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饮食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2.

腊八粥 “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喝腊八粥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

3.

春节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

4.

春节饺子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

以上就是大年初一至初三的食俗是什么?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起点排行榜。
与“大年初一至初三的食俗是什么?”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