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

山东人年三十晚上的习俗是什么?

2024-02-14 18:56:29 | 起点排行榜

今天起点排行榜小编整理了山东人年三十晚上的习俗是什么?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帮助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山东人年三十晚上的习俗是什么?

山东人年三十晚上的习俗是什么?

大年30晚上发马子,是一种地方风俗,在山东这带比较盛行。

“发马子”当属除夕之夜的“点睛之笔”,所有除夕日的一切活动,皆无不围绕着“发马子”那一刻进行。也就是说,过年的诸事百般,其主要都是为了“发马子”;所有年味、年趣也都是要看“发马子”,发了“马子”那才叫过年。所谓“发马子”,其实也就是燃放鞭炮的那一刻,但这里边却有着许多的讲究,也充满了神秘而肃然的浓烈乡俗色彩。

“发马子”是在除夕夜里的子时,也就是现在的11点至1点之间的零点前后,或前或后要看年的大进和小进而定,大进年(腊月30日)“发马子”在零点前;小进年(腊月29日)即在零点后。在年除夕这天,人们吃过午饭便开始忙活:先是贴对联、贴福字、贴窗花,继之便是在堂屋的北墙正中挂上竹帘,竹帘前面再挂上“祖影”。祖影就是一户人家的祖谱,有些地方叫“家堂”。祖影是高密扑灰年画中的传统装裱巨幅,也是古老扑灰年画中的上乘之品。祖影在民间十分珍贵,是我国祖谱系列中唯一的表现手法,格调色彩艳而不俗。其中的画面依次是:上方端坐者为本氏族始祖,稍下为列祖列宗的神龛牌位和供奉;下方是大门口外恭迎历代祖先回家过年的场面;中间两面则各有一大空间全是竖格,按左昭右穆的礼俗,依次填写着本支先人和已故者之名讳。祖影挂好后,轴子先是巻着不打开,继之再在供桌上摆放香案和烛台,并准备好新碗、新碟、新筷子。待到傍晚日头刚一落,家里的女人们便开始包饺子,男人们便老少聚集成群,或一家或一族的去祖茔里上坟。上坟时烧纸、磕头、放鞭炮,之后便把祖宗们“领”回家,便开始“过年”。这过年的程序是:当女人开始下饺子,放饭桌,男人这时才神情肃然地去打开祖影轴子,让祖影完全亮相。同时并点上蜡烛,摆上祭祀供品和新筷子,然后焚香磕头,至此才象征把祖宗们“请”上了祖影。在民间,这一套程序叫“请影”,“请影”之后才算正式开始“过年”。然后紧接上的就是除夕的晚饭。

除夕的晚饭,一家人就开始静悄悄,就进入了一种肃静的气氛。祖宗面前,除了该说的话,其他都要严格缄口,即是小孩子也早已嘱咐不可乱说乱动。饺子下好,先摆上祖影前的供桌,随后再摆上门外天井的供桌。天井的供桌是敬奉天地神灵的,这供桌相对祖影前的摆设简单了许多,上面只供有香案、饽饽、酒具和几个盛点心及肉菜的小碟。除夕晚饭吃过之后,在早些年便只等着“发马子”,这期间,女人和孩子大多都先睡上一觉,只有男人看着蜡烛、守着供桌,直到“发马子”的那一时刻。现在的情形则与过去大有不同,晚饭后家家户户看电视,看中央台的春节晚会,一直看到“发马子”。

除夕夜“发马子”,各地一直有着多种说法:一说是发“灶马子”,让灶马上天去迎灶王爷回来过年;一说是发神马,让神马去请各路天地神灵,让神灵来保佑当地民生丰衣足食;还有一说则是说要神马去请天兵天将,来驱除人世间的妖魔恶怪,以保这一方百姓的康泰平安。“发马子”时,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在早先年间,放鞭炮时都是先点燃画有马子的各种纸画,现在则只是放鞭炮,放焰火。放完之后便开始吃年夜饭,吃年夜饭时气氛愈加穆:拜天、拜地、拜祖先,大门口点亮大红灯笼,祖影前烛火通明。饭后,家里的长者率全家人一齐跪拜祖影,先给祖宗拜年;之后家里人再依次给长者拜年,家里的小孩子这时都会得到压岁钱。自家人拜完年后,孩子们便由老辈人率领出门拜年,拜年的次序是先本族、先近支、先长辈,之后家族近支的一邦人便聚结成队,再一同去给远支和外姓邻里拜年。在我的家乡,村里人都是自“发马子”后就开始拜年,一直拜到天大亮。小时候,爷爷都是让我挑着灯笼走前面,不管谁家,进门就让我跪下磕头,早先拜年都要磕头。后来大了,半大小子都不太乐意再给别人家磕头,只是在门口外面站了干吆喝,看着长辈们给人家的祖影上香磕头,给年岁大的老人磕头。这情景,使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除夕闹腾了一夜,但大人孩子似乎谁也不觉得累,紧接上大年初一,又是欢腾热闹一天。

按民间习俗,真正“过年”的时间,也就只有三天。从除夕夜“请影”、“发马子”,到正月初三(也有的地方到正月初五)就又“送影”,“送影”也叫“送年”,其意即是年已过完,应当把祖宗们再送走。“送影”是在初三早晨的日出前,吃了饺子,放一阵鞭炮,随之即把“祖影”取下收起,祭祀供品全部撤下,至此就算过完了年。初二初三人们开始走亲戚,访朋友,一直走访到正月十五。

山东人年三十晚上的习俗是什么?

春节风俗有哪些 春节有哪些风俗

春节又叫年节,是我国民间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外的游子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家与亲人团聚。春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岁月的变迁,留下了很多传统习俗。但是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有很多习俗都已经简化或者遗失。下面精心整理了几个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一.扫尘除旧

大多数地方的传统是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进行扫尘,但是我们老家的习俗是只要过了大寒节都可以。家里的坑坑洼洼都可以动工了,里里外外的角落都要收拾干净。一般都要花上大半天的功夫才能清扫完,寓意把一年的晦气和不如意都清扫干净,来年是个如意年。

二.办年货,买新衣起点排行榜

我们老家的习俗,每个镇都有约定俗成的固定赶集日。有的地方是一四七,有的是二五八,有的是三六九。我们镇上是一四七,就是每逢农历尾数是一四七的日子,小摊贩们都会去集市摆摊,而大家也都在这几天去赶集,我们称之为“逢场”。每年腊月的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七都是一年中最忙,人最多的时候。大家都会选择在这几天置办年货,街上人流涌动,摩肩接踵。

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去赶场,虽然天不亮就要起床,还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但是可以去买衣服,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要到零钱去买零食和玩具,这样过年的时候才能在同伴面前有面子。

三.贴春联,挂灯笼

把屋子打扫干净了,就开始装扮了。春联贴上,大红的灯笼也挂上,过年的气氛一下子就上来了。有时候买的春联是金色,上面的金粉可以蹭下来涂在脸上,假装给自己画了个美美的妆,小朋友之间也会攀比谁家的春联最好看,最洋气。

四.团年饭

饭桌上一定少不了鱼,寓意年年有余。吃团年饭之前也要“敬老”,摆好一大桌子丰盛的饭菜和碗筷,准备好酒水。然后上香烧纸钱,请各路神仙和亡故的亲人们一起来吃团年饭。敬老之后就可以上桌开吃啦。

吃完饭之后要给家里养的狗装一点米饭,豆腐以及肉,狗先吃哪一样就意味着在新的一年哪一样会涨价。还会给自家的果树用斧子砍一个口子,把饭菜倒在上面。祈求新的一年开花结果,不被虫蚁鸟类破坏。

五.敬老

到了除夕那天,家家户户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纷纷架上大锅煮上猪头猪尾巴,煮好之后就要开始敬老。把煮好的猪头猪尾巴放在家神牌位下面,每一扇门都要上香烧纸钱,还有灶神和土地神都要上香烧纸钱,然后放一串长长的鞭炮。

敬完老之后会把猪头猪尾端回来处理,把猪头上面的骨头全部拆下来,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喜欢站在旁边看爸爸整理猪头,这样最好的核桃肉就可以给我吃了。然后会取一颗猪牙齿洗干净穿起来给小孩带上,祈求平安健康。

其实随着年龄越大,感觉年味已经没有小时候那么浓了。或许是身上已经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对过年的期待也没有那么强烈了。匆匆忙忙地归来,又匆匆忙忙地离家。而那些老一辈的传统习俗,年轻人也不愿意去学,过年的规矩形式也越来越简化了。而你们对于春节的回忆是什么样子的呢。

山东人年三十晚上的习俗是什么?

潍坊民风民俗

民风:民风淳朴,重义气,豪爽。

民俗:

1、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的祭灶风俗。小年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潍坊地区多以二十三为小年。小年是春节整个庆祝活动的开始,其主要活动有两项:祭灶和扫尘。

2、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以后,许多地方家家户户都要蒸花馍。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样繁多,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之用。

3、高密剪纸

高密剪纸,高密市传统民间艺术三绝之一,包括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花样、喜花、春花、丧花等。它的流传同高密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窗花、门笺、灯花,便是在春节或元宵节时贴挂的。

扩展资料

潍坊名优特产:

1、红扒羊头

红扒羊头又名麒麟顶,是全羊宴中的第一道菜。临朐全羊宴为传统名吃,从创立至今,经过几代烹饪工作者的精心钻研,已经发展到了一百多个菜种,风格各异,口味独特。

2、鸡鸭和乐

山东潍坊特色传统名吃,据说起源于山西、陕西,后经北京传至潍坊,由历史上的“河漏”演变而来。“河漏”是用 荞麦面在密凿细孔的河漏床上压出的面条,本是农家日常食品。

潍坊人对此作了改进,用小麦代替荞麦面,并配以鸡鸭肉、“憨肉”和小调料的卤子,用期谐音取名“和乐”,因卤子以鸡鸭为主,遂名“鸡鸭和乐”。

以上,就是起点排行榜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山东人年三十晚上的习俗是什么?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山东人年三十晚上的习俗是什么?”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