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3 00:56:53 | 起点排行榜
春节的特点是历史悠久,风俗繁多,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
春节的特色有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
游神
、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春节的地位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
中华民族
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
中华文化
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
法定节假日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一般是指正月初一至十五的半个月时间。从古至今,春节都是我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在此期间,人们互相拜年祝贺,增添友好感情,有的则要看望亲戚朋友,赠送礼品和年货,有的则要相互请客吃饭,名为“年节酒”。
春节的前也是除夕,古称“岁除”或“逐除”。除夕的饮食习俗,北方和南方不尽相同。北方人以饺子为美味,有水饺、蒸饺等,在出席子时食用,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为讨吉利,有的饺子中放些糖块,意味来年生活甜美;有的在饺子里放一枚“制钱”,吃到有制钱的饺子,一位着财运亨通。
在南方,人们以年糕、元宵、松糕、粽子以及鱼、肉、菜为美味。除夕多吃年糕和元宵。元宵也叫“团子”、“圆子”即汤圆,取“全家团圆”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产和生活“年年高”之意。
吃年夜饭之前,旧时一般还先要祭祖,将食物分出少许,献给祖先,以示纪念。午夜钟声一响,辞岁礼开始,全家向祖先灵位行礼致敬,子女依长幼序向长辈行礼辞岁。小辈可从长辈那里收到“压岁钱”即“押崇钱”,寓意镇压“邪崇”。
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相互祝福。早餐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等,几乎全国各地都要吃年糕,“黏”字与“年”字谐音,而“年”字本来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吃黏糕寓意一年收成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高。现在已通称年糕了。吃罢早饭,人们穿上新装,到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家去拜年,预祝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每家都会以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招待客人。这一天,人们吃的大多是节前准备好的食物,即取其“有余”之意。北方大多吃馒头,南方还是以米为主。
初了以上礼仪习俗外,各地、各民族还以自己地区独特的风味食品庆祝春节,增加了春节的热烈气氛。
台湾人欢度春节要吃新鲜西瓜,以庆贺新年新岁。全家人围炉聚餐,品尝水酒和菜肴。菜肴大多去名吉利,如萝卜叫“菜头”,寓意为“彩头”;“鸡”是闽南语“家”的谐音,隐寓为“食鸡起家”;还有一种茎与叶子较长的“长年菜”,表示长生不老等。
四川西部一带,正月初一,按习俗每家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吃长寿面”。相传汉东方溯云,彭祖寿长,活到八百,因是脸长之故。“脸”亦称“面”,“脸长”可称“面长”,因此吃长条面寓意人长寿。民间走访亲友,还多以挂面为馈赠礼物。
浙江西部地区,每年正月初一,各家都准备丰盛的茶点,如花省、核桃、瓜子、炒米糖、冰米糖等,一次邀请亲友或邻里到家饮茶,以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称之为“请大年”。
侗族,大年初一必吃鱼,或煎、或炸、或烧、或炖,制成不同风味的菜肴,配上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春节吃鱼,预示新的一年吉庆有鱼(余),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达翰尔族的男女青年,在大年初一早上梳洗打扮完毕,先向长辈行礼、请安、敬酒,然后逐户拜年。而每家兜备有年高,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着吃糕,取其“年年高”之意。
云南地区的壮族妇女,在初一清晨,身着新衣、鞋、到河渠挑水回家,手里拖着象征牛、马、猪、羊、狗、猫的石头,口里模仿着六畜叫声,寓意来年“六畜兴旺”。
到家后将新水加红糖、竹叶、葱花、生姜、煮沸后,让全家和客人品尝,象征吉祥,相信喝了会使人聪明伶俐。
云南鹤庆地区的白族人,在节日里有去野外汲河水的习惯,称“汲春水”。初一那天全天吃米糕,称“吃熟年”。
海南岛的黎族,除夕早上,男人宰猪、鸡,妇女蒸年糕、煮年饭(或包粽子),下午封存压年米,傍晚摆设祭品,祀拜祖宗,祭毕吃年饭、喝年酒。新年初一闭门守家。早上给牛栏、猪圈、鸡窝等处送年糕。
云南丽江等地的纳西族人,在初一这天吃素拜祖坟。节日期间各家还用大米猪肉喂狗,因为传说五谷是狗带来的。
贵州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的仡佬族人,春节时要酿酒、杀猪、宰鸡、做豆腐和糍粑等,并用几升糯米或糯苞谷作一大糍粑供奉祖先,并在三天之内不许动,以纪念祖先当初开荒辟草的艰辛。
多姿多彩的春节饮食文化活动,不仅改善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增进了友谊,也增添了节日的热烈气氛
有代表性的年俗文化特点是:
1、老北京年俗
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五显财神庙的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财神庙进香者。除巨富显贵外,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他们多身着各种绸缎的棉袍,外罩马褂或坎肩,头戴细毡礼帽。香客们从城里出发出广安门向南,当然基本顺风(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广安门就须逆风而行了。
2、东北年俗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3、陕西年俗
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
4、云南年俗
云南过年时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联,合唱立脚点《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园和田边地角为万物张贴。因为边贴边唱,白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
5、上海年俗起点排行榜
旧时,一到春节乞丐就多起来了。有一种乞丐,他们不是因为家中贫困而去行乞,而是为行孝道。据传,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岁有一道鬼门关,只有吃了“百家饭”才可安然无恙度过这一关,于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们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
6、河南年俗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2024-01-19 16:17:45
2024-01-05 13:53:17
2024-01-04 10:14:09
2024-02-05 14:43:52
2024-01-17 19:02:58
2024-01-10 19: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