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4 05:04:08 | 起点排行榜
1、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很多需要准备的东西。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类别:
1、年货方面:这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准备之一。要准备各种食材来烹饪丰盛的菜肴,包括肉类、蔬菜、海鲜、水果等。同时,也要准备各种饮料,一些生活用品等。
2、红包:给孩子们发红包是春节的传统之一。通常,长辈会给孩子们发红包,以示祝福和吉利。
3、新衣服:春节期间,很多人会穿新衣服。这不仅是为了庆祝节日,也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
4、装饰品: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里布置一些装饰品,如窗花、对联、灯笼等。这些装饰品不仅增加了节日的气氛,也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望。
5、鞭炮:鞭炮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里放鞭炮,以驱走霉运和迎接好运。起点排行榜
总的来说,春节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需要准备的东西比较多。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习俗也在逐渐改变。
年货方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猪牛羊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和寓意。比如,猪肉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勤劳、朴实和厚道的象征,牛肉则寓意着力量和耐力,羊肉则象征着温顺和吉祥。还有海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珍贵和美味的食品,也具有丰富的寓意。比如,鱼代表着“年年有余”等。因此,礼送一些传统的猪牛羊、海鲜等也是不错的选择。如状元年今年年货推出的,盐池滩羊号称“肉之贵族,羊中贵妃”,是一种优质的地方绵羊品种;延边黄牛肉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牛肉之冠”。迪庆藏猪这种猪的肉质细嫩、口感鲜美,营养价值高,被誉为“高原之珍”等等;状元年年货礼盒有30多种规格可供消费者挑选,满足不同消费者差异化需求。每个礼盒配有相应的礼卡,携带方便;提货简单:可以电话、150+实体店、网络邮寄等方便、快捷、省心~
春节(别称:新春、年节、天腊、岁首、新年、大年,英文名:Spring Festival)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日期定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
常见的春节习俗都有:
备年货、贴年红、祭灶、掸尘、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洗头沐浴、张灯结彩、倒贴福字、年夜饭、拜年、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龙、挂灯笼、拿压岁钱、吃汤团、开门炮、拜岁、观社火、踩高跷、闹花灯、舞狮等习俗。
在春节期间,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习俗,而且每个地域的习俗也有不一样的。我认为在春节的众多习俗中
值得一提有5个
,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春节习俗之一:赶大集🌷✨
赶大集是腊月二十七这一天的主要大事,
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人们要把过年期间需要的各种年货买齐。在过去人们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购买对联福字,祭祀用品,小朋友的礼物以及女孩子们的头饰等,这些都是过年的必备品,而且年味儿十足。那么到了现代,虽然我们在过年的时候购买各种物品也很方便,不过一些必要的年货还是要提前准备好的,以免在除夕的时候手忙脚乱。
腊月二十七赶大集。春节期间“上店赶集”虽然也有与往日集市贸易、购缺卖余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买卖年节物品,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春节习俗之二:包饺子🌷✨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关于这个习俗,民间传说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合成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
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
✨🌷春节习俗之三:拜大年🌷✨
拜大年是中国民间的最古老的传统习俗
,在春节时期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活动,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大年是大年初一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的意思。拜年习俗由来: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祝福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短信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春节习俗之四:踩“祟”🌷✨
过去快到春节这个时候,老北京人就要开始忙活起来了,比如要置办年货、准备祭灶拜天等等;其中家里有一件很重要而又很别致的事情,就是要准备芝麻秸,预备踩“祟”。芝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茎是直立的,下部为圆形,上部一般为四棱形,叶子有毛,花白色。收获后经脱粒剩下的是茎,也就是芝麻秸了,晾干后既直且脆。
当时北京四郊的农民,就趁农闲的时候,在腊月中挑着一担一担的芝麻秸等入城叫卖,即为适应这个踩“祟”的风俗需要而来。
于是街头巷尾,常常可以听到“卖芝麻秸来”的吆喝声,买的人很多。
祟”原指传说中的鬼怪或鬼怪害人,这里由于“碎”与“祟”同音,又是把它放在脚下踏踩,所以就是取一年开始驱除邪祟之意,大约和古时开始的在门口立桃符、挂松柏枝认为能压邪的用意相同。这既是祈望新的一年平安吉祥的“老例儿”,同时也成了当时小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事情之一。
✨🌷春节习俗之五:吃烙合子🌷✨
正月十一,老北京这一天有吃烙合子的习俗。
古人认为,“十”是“齐备完美,周而复始”的美好数字,在十之上再加一个“一”,就有了新的开始的意味,所以把元宵节前的四天作为“拜晚年”的时段。
老北京有“不出十五,都可拜年”的说法:腊月三十之前叫“拜早年”,正月初五之前叫“大拜年”,正月初五即“破五”之后叫“拜晚年”。在大年前后这几天因各种原因未能向亲友和故交拜年的人,赶紧“拜个晚年”,也不失礼数。这一天的饮食习俗是吃烙合子,烙合子的“合”与“和”谐音,吃合子寓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春节习俗和活动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团圆、走亲访友、看望长辈等,愿我们能将这些饱含浓浓亲情和美好心愿的习俗牢记心中,代代相传。
2024-01-05 13:53:17
2024-01-04 10:14:09
2024-01-10 19:52:13
2024-01-09 02:52:53
2024-01-08 10:19:16
2024-01-07 10:5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