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1 00:57:54 | 起点排行榜
一:竹溪过年习俗:
1,千家万户吃“打糖”
古往今来,竹溪人过大年的糕点,最具有地方特色的首屈一指数“打糖”。每年进入农历腊月,农家巧妇们施展独门绝活,用包谷褪皮后的珍珠米浸泡,加上麦芽,石磨推成浆,大锅熬制糖稀。在簸箩里撒铺一层炒熟的玉米面粉,把糖稀倒进簸箩冷却,上面再撒一层熟玉米面粉,以防粘连。冷却的包谷麦芽糖硬似铁,需要用锤击棒敲才破碎,便于分而食之。因此,这种相当于玉米饴糖的原始甜食品,被山民称为“打糖”,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糖果点心,吃“打糖”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农家还用“打糖”化稀,作为爆米花、芝麻糖、红薯条糖团儿的粘合剂,制成系列产品。,
2,民间歌舞“万民伞”
“万民伞”是表现竹溪地方风俗过年习惯的一种民间歌舞娱乐表演形式。伞用竹篾作骨架,比普通雨伞大三四倍。伞面由红黄色纱绸扎制,色彩搭配绚丽多彩,鲜艳夺目。伞盖按四方八卦缀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四季如意”、“五谷丰登”的图案,寓意太平盛世,万民喜乐,故称“万民伞”。“万民伞”制作讲究“配彩”,伞盖若是红色丝绸,就用金黄或粉绿丝穗滚边;若是黄色华盖,则周边滚绣火红或橙红丝穗,使人赏心悦目。
竹溪“万民伞”歌舞表演形式,据传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竹溪盛产贡米,百姓千里迢迢肩挑背驮将贡米运抵京都,不少挑夫累死病死他乡。当时在京都任兵部给事的一位竹溪籍官员,设巧计让皇帝赦免竹溪稻米纳贡,救乡亲于倒悬。百姓感恩戴德,送“万民伞”表谢忱。乡民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敬送“万民伞”。后来,“万民伞”演变成民间大型歌舞娱乐形式,传承了几百年。“万民伞”表演队伍人数不限,少则二三十人上台表演,多则百人左右游乡或场地演出。擎伞人是领队,转场游乡时,撑伞人走头阵边扭边舞边唱,表演队伍紧随其后,踏着“打长板”锣鼓点节拍,秧歌式边扭边走唱和声。场地表演时,手撑“万民伞”的人居场地中央,其余围圈牵手起舞,随着鼓乐“跑滩调”快节奏,跳跃起舞、热烈奔放,声势浩大,振奋人心,群情激昂。
3,正月十六“游百病”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这一天,竹溪县男女老少倾家出动,万人空巷,参与“游百病”文艺观赏活动,从古到今,习俗未改。游春游园游百病,看景看人看花灯,这项活动既是春节文艺活动的顶峰高潮,也是社火灯会闹新春煞尾和春耕大生产活动的正式开始。
二:竹溪传统节日主要有10个:
①、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新年伊始,三阳开泰;②、元霄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合家团圆吃汤园,祈求团团圆圆,晚上舞狮子,玩龙灯一个通霄,故称“闹元霄”。③、花朝节,农历二月初二,相传这一天为龙抬头,女子在这一天停做针线活,意在防伤龙眼。旧时女子扎耳朵、戴耳环也特意选定在这一天。④、上巳节,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后习俗为三月初三,男女出外春游谓之“踏青”,,晚上炒玉米花谓之“爆跳蚤”。⑤、端阳节(俗称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纪念屈原,食棕子,大门边靠艾蒿等以驱邪气,饮雄黄酒以防虫蛇。⑥、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秋季正中间一天),吃月饼,饼圆月圆合家团圆。⑦、重阳节(与端阳节相对应),农历九月初九,秋高气爽,登高赏菊。⑧、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各户煮粥,配齐大米、豆类、薯类、萝卜、猪肉等八样,谓之“八宝粥”.庆一年丰收,祈祷来年“八八不离发”。⑨、过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白日打扫室内外谓之“打扬尘”,晚上置糕点祭“灶神”以祈福。⑩、除夕(俗称“过大年”,“大年三十日”),农历腊月三十日(润年二十九日),家人团聚,白日置办酒席谓之“团年饭”,晚上通霄不睡谓之“守岁”,到去世亲人坟前致祭谓之“送亮”,后生拜年长者赐以钱谓之“押岁钱”。
三:礼仪交往的习俗主要有:
①送婚礼,结婚的当天给新郎家送贺礼,结婚的前一天为出嫁姑娘家送“添箱礼”。②诞生礼,亲友家出生小孩在一月内前往祝贺,谓之“送汤”。③寿辰礼,亲友过生日前往送礼以示庆贺,分别称为祝寿、拜寿。①迁居礼,亲友乔迁新居,送礼前往祝贺。⑤建房礼,亲友建房盖屋,在动工之日前往祝贺。⑥拜年礼,春节期间前往亲朋好友家送礼品以贺新春。
1、元宵排祭
一年一度的“排祭”活动是松阳小竹溪人的传统习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虽然中间断断续续地开展,但截止现在,有近30年未间断过。小竹溪人用这一特有的“排祭”方式,来祭祀守护神,祈求新年身体安康、阖家幸福。
2、除夕请年神
年三十,一大早,男女老少齐上阵,刷洗的刷洗,烧火的烧火,掌勺的掌勺,各自忙开,有条不紊。养了“过年猪”的家庭就用猪头,没有“过年猪”的就用一刀“肋条肉”替代,与杀好的大公鸡一起放入大铁锅里煮。
当家的男人则将擦净的桌子移到大门口,摆上煮熟的猪头或猪肉、公鸡和鱼(即“三牲”)加上糖糕、豆腐等,点上香烛,斟上米酒,请年神仪式就开始了。等天地诸神吃饱喝足,烧一沓纸钱,放一串鞭炮,然后收起祭品,赶往祠堂、社屋(土地庙)等处,按相同的仪式一一祭拜。
3、马灯表演
参加马灯表演的主要是儿童,从10岁到13岁,8名男孩分饰骑着马的8个人物。由于服装大小的限制,一般男孩演到身高超过1.2米左右,就不能再演了,必须换一个人。这样,人物的更换就相当频繁,能连续演三年的孩子就非常少。
起初,村民将竹篾制成马的样子,再将马用各色的棉纸糊好,并到山上找来了一种叫高山龙的藤条,编扎在竹篾做成的冒箍上,做成帽子戴在舞灯者的头上。没有服装,就用粗布裁剪好后,请油漆工在上面画上花纹。逢年过节,村民都要拿出来舞一舞,以驱魔去邪,保佑平安。
扩展资料:
松阳传统特色小吃
1、薄饼:端午节吃薄饼是松阳传统的饮食习俗之一。松阳的薄饼以皮薄、馅料精细著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2、黄米粿:黄米粿是将松阳高山中一特有灌木烧成灰,沥取其汁制成,色味独特,为松阳民间传统节庆或招待贵宾之佳肴。
3、清明果:松阳民俗,清明食青果,能驱邪避毒。其色泽翠绿,味道清新且带蒿香,食之别有风味。
4、麦豆饭:清明过后,农家会选取新鲜麦豆粒和上等糯米,加入松阳竹叶烟熏火腿心或腊肉切碎的肉丁一起焖,绿红白三色相间,风味绝佳,令人垂涎,是农家待客的佳肴。
5、延寿乌饭:农历四月初八,松阳人有吃乌饭的乡俗。据说是叶法善发明的一种道家保健食品,称“青精饭”,久食可以延年益寿,容颜焕发。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松阳
川剧
早有“蜀戏冠天下”之誉的成都是我国戏剧之乡。形成于清代的川剧是我国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剧目繁多,文字优美,幽川剧变脸默风趣,表现手法丰富,程式化动作含蓄隽永,器乐帮腔独具特色,尤其是“变脸”、“吐火”等绝技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成都人喜爱户外游乐,大文豪苏东坡曾有“蜀人游乐不知还”的诗句。至今,城区每年春天举办灯会、花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在郊区,还有龙泉桃花会、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新都木兰会、桂花会、彭州牡丹会、新津龙舟会、郫县望丛祠赛歌会等,吸引八方游客摩肩接踵。所有这些民间节会,既是成都人游乐踏青的欢乐节日,也是外地游客、民俗学者观赏采风的大好时机。
车车灯
又称“逗么妹”、“跑旱船”。主要在春节前后演出。表演者3人,1人饰么妹,1人饰小花脸,1人饰车夫或艄翁。也有7人表演的,除上述3人外,增加4个手执灯笼的“报子”(打场人)。灯班均由乡村表演技艺较高的老艺人领头,串联一些爱玩灯的人,临时组成“车车灯”队,春节期间四处玩灯,春节一过即行解散。“车车灯”的表演,先由小花脸手执花折扇跑场,逗出坐“彩车”、戴墨镜,手舞彩巾的么妹(多为男扮),然后即兴编唱各种与节庆、农事、民俗有关谐趣之词,以幽默逗乐为主。么妹在车船内手把车沿,随唱词作出前后仰俯摇摆动作,面露娇羞忸怩状。车夫或艄翁按曲调节拍作推车划船状。小花脸领唱后,其他人帮腔伴唱。每唱完一段后,在锣鼓声中走“转元宝”、“挽蚂蚁”、“筛莲花”等传统套路变换队形。其表演技巧概括为“么妹要稳,花脸要逗”八字,唱段有超腔、数腔两部分。唱词多属上下结构,句句押韵,以7字句居多,常附加衬字、嵌词,唱腔为微式调,曲调重复演唱。伴奏乐器有二胡、月琴、三月、四胡、锣、鼓、四面板等。
成都灯会
成都灯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成都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称赞她是传播文化的友好使者。
成都灯会西汉萌芽,东汉有形,唐代炽盛,近代成会,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建国后至今已举办了三十七届。
如今成都灯会乘改革春风又较早地走出蓉城,冲出四川,推向全国,跨入世界。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福州、青岛、武汉、乌鲁木齐、太原、重庆和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省内外、国内外数十座大中城市展出,受到了国家领导人,所在地广大群众和港澳同胞以及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对成都灯会,在北京人称“华夏一绝”,在广州誉为“中国灯会之最”,在深圳等地称为“中国灯会之首”,在马来西亚被誉为“天下第一灯”。
成都彩灯在长期的发展中,融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彩灯艺人们除选用传统的竹、藤、绸、缎、金属和白糖、玻璃、蚕茧、贝壳、瓷器等材料外,同时还不断采用现代的激光、光纤、声控、电脑程控等新技术、新工艺,使成都彩灯格外璀灿夺目,绚丽多姿。尤其是以成吨食糖、上万件瓷器和玻璃瓶制成的巨型灯组,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被称为成都灯会“三绝”。成都彩灯表现的题材非常广泛,既有中国古典文学,又有西方名著;既有民间传说故事,又有现代宇宙奥秘;既有飞禽走兽,又有奇花异草。成都彩灯融形、色、声、光、动、高、大、奇、新、精和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人们称赞她是“绚丽的诗,立体的画、有声的雕塑,流动的音乐”。起点排行榜
赶花会
新年才刚刚过去,成都人就迫不及待地倾城出动,到青羊宫赶花会去了,青羊宫“赶花会”是成都地区沿袭1000多年的风俗习惯,赶花会是成都的一大盛事,是成都人迎接春天的仪式。相传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是百花的生日,俗称“花朝节”,亦是道教始祖老子的生日,道教信徒都要到青羊宫进香朝拜。故自唐五代以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前后,到青羊宫一带逛花市、赶庙会已相沿成俗,成为成都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并且历年有所发展。花会、庙会与物资交易会三者合一,构成成都花会的独特风格。如今,成都万届花会均在与青羊宫一墙之隔的文化公园举办,是时,百花争艳,北语莺歌,游客不但可以赏花,还可以品评上百种地方风味小吃,欣赏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表演。
过年的习俗有哪些年初一开春吉祥◆以干支定开正时间,时间一到燃放鞭炮,象征赶走年兽;并在神明前供奉甜汤圆,以示开春。◆穿新衣新鞋,代表万象更新!还传说穿上红色内衣,全年都会“鸿运当头”。◆到庙里祈福,同时会注意出门时的方位,朝吉利方向前进,认为可招来好运!◆为祈求年年益寿,神坛上的香烛必须终日明亮。◆亲友相互往返拜年,道吉祥恭喜,祝福对方来年顺利、身体健康
过年有哪些坏习俗?1、劝酒很多地方一到过年亲朋好友聚餐都有劝酒的习俗,却不知道有些人是喝不得酒的。例如:在服用头孢等药物的朋友,在喝酒后的15分钟到1小时可能就会出现头痛、胸闷、心悸、恶心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丧命。其次就是喝酒爱上脸的朋友,体内就缺乏一种酶,导致乙醛代谢不畅,堆积在体内,出现头晕、脸红、恶心等不适反应。特别是肝功能不好、孕妇、哺乳期的产妇、孩子、开车的人都最忌讳沾酒,
中国过年有哪些习俗中国过年有这些习俗1、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2、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
潮汕过年习俗有哪些?潮汕过年习俗有如下:一、贴门神、春联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二、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
过年吃的习俗有哪些?东北春节习俗:在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黏豆包、做豆腐。黏豆包多由大黄米做皮包上豆馅制成,几乎家家都做,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西北春节习俗: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豫南春节习俗: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
春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1、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
春节的传统习俗较为固定的习俗。如买年货、扫尘、贴年红、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禳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等。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过年家里有哪些习俗?除了挂灯笼,我家乡的特色年前活动一般还有贴春联,大打除等,当然还有办年货,具体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吧。一、办年货,最早是
福建大年初一风俗建春节的传统风俗在各地大年初一的体现是要拜年、吃长寿面、吃甜头、汲新水、贺正等。福拜年福州人必须先祭天才能出门拜年,还要吃一碗用鸡汤泡的、加两个鸭蛋的太平面。莆田兴化至今沿袭着“做太岁”、“贴白额春联”的*俗。闽西客家会先请最有福气的人开大门,说“开门大吉”,走出大门又说“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长挂鞭炮。闽南人会给客人奉上糖果、蜜饯、甜茶等甜品,让客人有个甜蜜的开
2024-01-19 16:17:45
2024-02-19 14:46:57
2024-02-14 11:29:08
2024-02-11 14:05:14
2024-02-04 01:25:03
2024-01-26 09: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