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

衡阳有什么民俗文化?

2024-01-25 20:25:50 | 起点排行榜

衡阳有什么民俗文化?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很关心,起点排行榜整理了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衡阳有什么民俗文化?

衡阳有什么民俗文化?

1:“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又雅称

雁城

2: 衡阳山奇水秀,有叫人流连忘返的衡阳八景,有令人仰慕的蔡候祠,有千古之迷的禹王碑,有叹为观止的江口鸟洲,有惊险刺激的西江漂流,有风景如画的天堂山、天堂湖,有风情迥异的浦竹瑶乡,有碧竹万倾的黄市竹海,有神秘瑰丽的锡岩仙洞,特别是

南岳衡山

,以山川形胜而独秀,以佛道共存而扬名,享有“五岳独秀”、“文明奥区”、“中华寿岳”的美誉,是名满天下的旅游胜地!“大南岳:南国圣灵,中华寿岳”,文化重地——湖湘文化‘蓝墨水上游’(重要发祥地)!

3:中国造纸术发明者——世界伟大发明家蔡伦,伟大思想家王船山,一代至尊、至勇、至信、至强、至情的奇男子彭玉麟,开国元勋

罗荣桓

,现代言情大师

琼瑶

等衡阳籍骄子!中国抗战名城!

4:舜帝南巡,大禹杀白马得治水金简,朱熹、张试衡山唱酬,胡安国父子南岳设坛,曾国藩衡州练兵,王闿运东洲讲学,

蒋介石

、周恩来、

叶剑英

、郭沫若南岳抗战,张良、徐霞客、杜甫、张飞、庞统等过往衡阳的名人所留下的文化内涵!

5:王氏宗祠位于粟江隆市乡大渔村,原名崇本堂。始建于

北宋

嘉裕6年(公元1061年),明永乐12年(1414年)重建,改名为“王氏宗祠”。后经

明万历

、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

光绪

年间数次维修扩建,占地约2万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前殿、中殿、后殿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东西名有厢房;左有节孝祠,羹梅阁;右有贤达祠、培槐阁;后殿为崇本堂。48根石柱支撑全部建筑。各式斗拱千姿百态。有木雕300余处,泥塑100余处,人物故事、珍禽怪兽、奇花异草,栩栩如生。石柱、门框有明代名人题写的石刻楹联40余副。明永乐20年,,衡州知府史中题为“衡阳第一家”,其书法苍拙朴茂。

6:特色工艺:

陶艺:界牌的瓷器,演陂的瓦罐陶缸,都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

竹艺:南岳、石市的竹席、竹编、竹雕。

木艺:库宗桥的木器一条街。

草编:衡东、祁东的草席、草帽等。

石艺:耒阳导子乡的奇石。

7:地方特产:

西渡的湖之酒,祁东的黄花菜、槟榔芋、豆腐乳,南岳的云雾茶,渣江的水藕、莲子,栗江的荸荠、红枣,甘溪的板栗,开云的柑橘,长乐的薯粉,耒阳的藠头、香菇、茶油,洪山的柰李等。都是色鲜味美的绿色佳品。

衡阳有什么民俗文化?

黄花菜都凉了是什么意思?

有三种观点

观点一:不是黄花菜都凉了,是黄瓜菜都凉了! 黄瓜本身就是凉的,如果说黄瓜菜都凉了,就是说过的时间太久了,等的时候太长了,太晚了的意思,既是对迟到的人的批评,又是调侃,不伤人面子。

观点二:这句话本来就叫"黄花菜都凉了",古时候,在盛产黄花菜的湖南省祁东县地区,每逢佳节,喝酒庆祝过后,来一道清炖黄花菜是必不可少的醒酒佳品。等到黄花菜都凉了的意思就是主客人畅饮过后,有时候倒忘记那最后一道醒酒美味了,于是就会有客人埋怨为什么还没上那道黄花菜的菜,顺口就会说:快点啊,我等到黄花菜都凉了!引申出来的含义也就是:在等待某一件事或人时等了很久,就像菜席上等到黄花菜都凉了还没来一样。也有人认为黄花菜是作为居家酒席中最后一道醒酒菜的,最后一道菜都凉了,可见是来得太迟。

观点三:“黄瓜菜”恐怕是个变种,它本来是“黄花菜”;而“黄花菜”也是个变种,本来是“黄花”。但这个“黄花”却已不是“黄花菜”了,在古诗文里,“黄花”专指菊花。苏轼咏菊的名句《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末句“明日黄花蝶也愁”,作于重阳节即夏历九月九日。“黄花”也是指菊花,古代有重阳赏菊的习俗。“明日”,指重阳节第二日,即九月十日。“明日黄花蝶也愁”,是说如果错过了重阳赏菊的最佳时机,待节后再来,花已凋谢,蜂蝶也无兴趣了,以此比喻过时的事物。当然,这是诗人夸张的说法,花未必一夜衰败,是人的心境不同了。“明日黄花蝶也愁”这句话。若给以最简洁、最通俗的解释,它的意思就是“晚了”———这和“黄瓜菜都凉了”是一样的意思。“黄瓜菜都凉了”正是从“明日黄花蝶也愁”演变而来。只是因为苏学士的诗句太雅了,老百姓囫囵吞枣,难以消化,遂以讹传讹,先是把“黄花”变成了“黄花菜”,后来又变成了“黄瓜菜”。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误会,大约那个“蝶”字也有一定的连带责任,它不是和盛菜的“碟”同音嘛!于是东坡居士的“黄花”终于变成了一道“黄瓜菜”,被盛到“碟”里,你要是来晚了就“凉了”

不管哪种观点接近它的本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在等待某一件事或人时等了很久等,太晚了的意思。关于到底是出至什么典故,无从考证。不过我觉得第一种观点认为黄瓜本身就是凉的,如果说黄瓜菜都凉了,就是说过的时间太久了,等的时候太长了好象有点牵强。第二种观点和第三种观点讲的都有点道理,如果非要追查来至什么典故,好象观点三更有道理,因为很多谚语经过漫长时间的代代流传,肯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情况很多,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与当时的原话大相径庭。

衡阳有什么民俗文化?

云南西双版纳什么族?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傣族为主,但还有十二世居民族:汉族、哈尼族、拉祜族、彝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回族、壮族、佤族、景颇族。

1.傣族,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33.6%。一年中有三个重大节日,即“桑堪比迈”(傣历新年,阳历四月中旬)和“毫瓦萨”(关门节,阳历七月中旬)、“奥瓦萨”(开门节,阳历十月中旬)。傣雅支系和部分傣那支系则过“比迈楞叁”(即过春节)。

2.西双版纳辖区汉族,有世居和解放后支边两部分。在世居汉族中,又有散居和聚居两种。支边部分,主要有“边纵”地下党及解放军转业退伍军人,湖南祁东、醴陵两县移民支边及北京、上海、重庆、昆明支边青年,内地调来的干部和统分大中专毕业生。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22.5%。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3.哈尼族,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20.5%。主要分布在景洪市景哈乡、勐龙镇、勐罕镇、嘎洒镇;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定乡、布朗山乡;勐腊县关累镇、勐捧镇等。主要节日有“嘎汤帕”、“耶苦扎”等,“嘎汤帕”节是哈尼族新年节(即元旦),意为“万物更新”,新的一年开始之意。

4.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公元10世纪迁至西双版纳、思茅一带,西双版纳地区的拉祜族多从澜沧县迁入。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6.04%。主要聚居在勐海县的勐阿镇、勐往乡、勐满镇;部分散居于勐海县的西定乡、勐宋乡及景洪市嘎洒镇、小街乡、勐龙镇和勐腊县的尚勇乡等。主要节日有扩塔节(即拉祜扩)、火把节、尝新节。

5.彝族源于古代北方“氐羌”族群。是从青海流域南下的氐羌族群中的一部分,与当地民族长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清代,彝族祖先中的“腊鲁”支系迁居新平、景谷一带,后因战乱,由景谷经思茅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定居。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5.5%。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象明彝族乡、曼腊彝族瑶族乡、易武乡、勐伴镇,景洪市普文镇等地。主要节日有:彝族节(俗称二月八)、火把节。

6.布朗族源于古代濮人,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族、德昂族有族属渊源关系。现今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勐满和打洛等乡(镇),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大渡岗乡、勐养镇、勐龙镇;勐腊县的关累镇、勐捧镇、勐满镇、勐腊镇、磨憨镇等。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民众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4.98%。主要节日有“桑康”节、“玛格乐”节。

7.基诺族自称“基诺”,“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者舅舅的民族。基诺族是1979年5月31日国务院正式确认的一个单一少数民族。 基诺族的族源有两种,其一是属氐羌族系分支,由西北迁徙而来;其二是据基诺族创世史诗传说和基诺族送魂路线等口碑,认为基诺族先民发祥于杰卓山(今景洪市基诺乡洛特老寨)。另据傣文《泐史》记载,元末明初,西双版纳傣族的第九任召片领刀坎曾娶基诺族肖则为妻,说明当时基诺族就生活在西双版纳一带。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2.47%。主要聚居在景洪市基诺山乡、勐旺乡,部分散居于景洪市勐养镇、普文镇、大渡岗乡和勐腊县象明乡、勐仑镇等地。主要节日有:“特懋克”节和“新米”节,其中“特懋克”节最为隆重。

8.瑶族源于秦汉时期“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西双版纳瑶族有自称“蒙”(蓝靛瑶)和“棉”(顶板瑶)两个支系。明末清初,瑶族先民由湖南、广西迁入云南,经文山、屏边、思茅、江城等地进入西双版纳今景洪市勐旺乡和勐腊县边沿一线山区。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2.2%。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瑶区乡、勐伴镇、易武乡、关累镇、尚勇镇、勐满镇以及景洪市的勐旺乡。主要节日有:“盘王”节、“新米”节。起点排行榜

9.苗族自称“蒙”,其祖先从贵州经云南文山、墨江、思茅至易武,后入勐伴居住一段时间,最后向南迁至尚勇乡境内定居,迄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西双版纳州的苗族主要分布在勐腊县尚勇镇、象明乡、关累镇;其余零星散居州内乡镇、机关、农场、厂矿等。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0.51%。

10.西双版纳境内回族来源,主要是在明清时进入西双版纳经商的大理回族商人与当地少数民族联姻,落籍西双版纳的回族后裔,其次是1950年以后支援边疆建设的内地干部、工人、农民和科、教、文、卫人员中的回族职工及其后代。其余回族主要来自昆明市、红河州沙甸及玉溪地区的通海、峨山等县。主要分布在景洪城区及勐海县的勐海镇、勐遮镇,部分散居于各乡镇机关、厂矿、农场,其中只有勐海县勐海镇有村落。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0.4%。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诞”节(圣纪节)等。

11.佤族源于古代“濮”人,佤族自称“佤”或“阿佤”。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与布朗语有亲缘关系。西双版纳州境内佤族主要分布在勐海县勐遮镇曼扫村委会佤族寨、佤族新寨;勐遮镇曼弄村委会佤族老寨、勐海县勐混镇曼扫村委会曼回寨;勐海县西定乡暖和村委会浓岛老寨、中寨、新寨。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0.36%。

壮族他称“沙人”,西双版纳州境内世居壮族自称“养”。由于生活习俗与当地傣族相近,故又自称“傣养”。语言原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但州内壮族由于与傣族长期交往和杂居,本民族语言除少数老人知晓和使用外,多数人平时都操傣语,通汉语。西双版纳境内世居壮族祖先,多从广西经文山等进入老挝,后又因战乱从老挝迁入勐腊县定居。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0.19%。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勐伴镇、瑶区乡。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13.西双版纳境内景颇族是二十世纪初从云南德宏州陇川县经缅甸、澜沧县迁入勐海县的。主要居住在勐海县勐海镇勐翁村委会的景颇寨,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村寨,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0.02%。景颇族现在过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清明节等。

以上就是起点排行榜为大家带来的衡阳有什么民俗文化?,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与“衡阳有什么民俗文化?”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