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4 17:22:54 | 起点排行榜
正月十四的习俗:拜临水娘娘、吃麦流、喝亮眼汤、吃糊辣羹、试花灯。
1、拜临水娘娘
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民间立祠,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其实,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
2、吃麦流
农历正月十四夜,每逢此日晚餐,宁海城乡家家户户都要吃麦流。麦流即是将菜叶、香干丝、虾皮、番薯粉面丝放一道烧熟,然后把麦粉放下搅拌,成为薄薄的糊状,就叫“麦流”。
3、喝亮眼汤起点排行榜
新昌有正月十四喝亮眼汤的习俗,民间有个说法,这十四夜亮眼汤一喝,就说明春节也过得差不多了,大家得开始振作精神开始新一年的工作。
4、吃糊辣羹
象山正月十四闹元宵,有吃“糊辣羹”这一习俗。当天,小孩们自带碗筷,串街走巷,挨门挨户吃糊辣羹,说一声:“吃发财羹啦!”主人不分熟人或陌生人,每人一瓢。
5、试花灯
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成为“灯市”。
正月十四,是元宵节的前一天;
正月十四习俗有:
1、拜临水娘娘
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其实,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
2、吃麦流
农历正月十四夜,每逢此日晚餐,宁海城乡家家户户都要吃麦流。麦流即是将菜叶、香干丝、虾皮、番薯粉面丝放一道烧熟,然后把麦粉放下搅拌,成为薄薄的糊状,就叫“麦流”。为什么宁海正月十四夜要吃麦流呢?据说这与戚继光抗倭寇有关。
3、喝亮眼汤
新昌有正月十四喝亮眼汤的习俗。民间有个说法,这十四夜亮眼汤一喝,就说明春节也过得差不多了,大家得开始振作精神开始新一年的工作。亮眼汤是碗青菜麻糍汤。将麻糍切成小手指般大小的一条条,然后将洗净的青菜合二为一,下锅煮熟,放入适量的食盐、酱油,挑上一撮熬熟的猪油,就成了民间传统的亮眼汤。
4、吃“糊辣羹”
象山正月十四闹元宵,有吃“糊辣羹”这一习俗。当天,小孩们自带碗筷,串街走巷,挨门挨户吃糊辣羹,说一声:“吃发财羹啦!”主人不分熟人或陌生人,每人一瓢。“糊辣羹”是用牡砺、虾仁、鱼肉、蛏肉等为主料,加上切成粒的精肉、芋艿、萝卜、蛋、香肠、菜丝等做成熟食后混合在炒烩最后加水勾芡而成。据说小孩串的门越多,吃的越多,越会聪明。讨糊辣的人越多,主人越会发财。
5、试花灯
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成为“试灯”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成为“灯市”。
6、食糟羹
在台州,元宵节为正月十四,其节日气氛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和内涵,台州元宵夜吃糟羹更是在全国独一无二。糟羹的制作方法很简单,也很独特。据清《台州外书》载:元宵时,“以肉、菜和粉,杂荠、笋为羹,以多为贵,谓之吃糟羹。”常以芥菜、肉丝、猪耳朵、猪尾巴、豆面、冬笋、香菇、木耳、豆腐干、油泡、川豆板、芋头等时令蔬菜,切成丁状或末状,在锅里烧熟,加水烧开,再用米粉调水,倒入锅中搅匀,烧成糊状即成。古时,曾用酒糟调和,故称“糟羹”。
7、守财神
从正月十四这天下午起,从刚刚学步的娃娃到十二三岁的儿童,手里都捏着一根线,拉着毛兔灯,牵着大人的手,满街地跑,蜡烛点在兔肚子上,把白兔照得通体透亮。此时家家户户的每一间屋子里都点起蜡烛,俗称“间间迎”,以此表示迎接财神。同时,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点“长夜灯”,从傍晚一直亮到第二天早上。
8、偷青
客家人自古有正月十四“偷青”的习俗,叫做“偷青节”,正月十四这天夜里,青年男女三五结伴,乘夜幕掩护到别家菜地里“偷青”。葱、蒜、萝卜、麦菜、生菜都是他们的目标,“偷菜”预示着把一年的好运气都“偷”回了家。如果不小心被主人发现了,挨了一顿骂,更是一种好运气。
如果说春节最让人乐此不疲的习俗是什么?那就是拜年。缺少拜年这道风景,那春节的民俗年味就大打折扣。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礼仪形式。年(元旦、春节)这一民俗节日是从周朝开端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晚辈给长辈拜年的风俗就此开始出现。到唐宋时代,拜年被官方肯定为礼仪之邦重要的民俗,是春节不可或缺的风景。从古至今,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城市乡村、大街小巷车水马龙,穿着新衣、打扮入时的男女老少争分夺秒地扮演"拜年"角色,把年味烘托得五彩缤纷、喜庆吉祥。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样一个春节,在大江南北,过法却不尽相同,许多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至今仍在沿用。
●东北地区
东北农家串 门拜年
初一早饭后,除了年长的老人在家里坐等受拜外,人们都要妆扮一新,到本村或邻村亲友家拜年。年轻人都是男女分开,出东家进西家行完礼就走。年纪稍长的则要在受拜之家小坐片刻。
●华北地区
山东西北地区拜年五跪
第一次磕头要拜祖先。第二次磕头要拜高堂。第三次磕头是拜乡亲。第四次磕头是送家堂。第五次磕头是跪亲友。华北地区
北京妇女初六才能外出
北京人以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旧时,除自家庆贺外,亲戚、朋友、同事、邻里之间从这一天开始要互相拜年,但只限于男人,妇女则要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
●华东地区
宁波新女婿上门拜年
在宁波象山县,结婚第一年新女婿上门去拜年,里头有很多规矩和讲究。礼品中,荔枝和桂圆是必不可少,这样的“组合”叫做“包头”,“包头”是最重要的礼品。
●华中地区
湖北孝感拜年无大小
湖北孝感地区人们初一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
我个人认为我真的非常喜欢过年。特别是走亲串友的时候,那种感觉太爽。
2024-01-10 19:52:13
2024-01-09 02:52:53
2024-01-08 10:19:16
2024-01-07 10:59:39
2024-01-24 17:49:38
2024-01-24 17:4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