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

温州春节习俗有哪些?

2024-01-23 19:42:38 | 起点排行榜

今天起点排行榜小编整理了温州春节习俗有哪些?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温州春节习俗有哪些?

清港镇的民风民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人人穿新衣,家家贴春联、年画。早上开门放鞭炮,俗叫“开门炮”。

过去,大年初一有许多禁忌:不扫地,不动刀,不讲不吉利的话,不乱泼水(要倒在指定的缸里);鸡鸭不出窝,牛羊不放牧;商店不营业,农家不下地。第一餐,有的吃长寿面,有的吃的糕。近来这些禁忌渐少。

滚八蛮”灯舞

惟温岭石桥头镇后台门村独有。它是一种贺太平庆丰收的民间舞蹈,在温岭颇有知名度。据当地父老介绍,流传至今至少有两三百年历史了。所谓的滚八蛮即是农民手持纸扎的狮子、麒麟、犀牛、狮子吼、独角兽、老虎、白象、蓝豺等八种瑞兽灯彩,在乡村欢舞,以驱邪、祈求福庆,这一舞蹈一般只在春节、元宵等喜庆节日时才进行,解放后也只在庆祝解放、成立高级社等时机才举行过几次。其后中断过二十多年,近两年,这一民间舞蹈才被重新发掘出来。2002年,后台门村农民组成的“滚八蛮”演出队去年代表镇里参加全市马年闹元宵民间艺术展示活动、温岭市首届社区、村落文艺汇演,分别赢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包桐子叶包

这种民俗是从做月半中派生出来的。农历七月十五,是沙门地方做月半的习俗,俗称七月半。此时正是桐子叶生长茂盛的时候。于是,聪明的先辈从桐子树上采来像蒲扇似的叶子,用农家的米粉包成似香蕉形状,蒸熟,这就是桐子叶包。此习俗一直在延续。以前做桐子叶包,仅是遇到七月半节才做,局限于一家一户,自产自销,平常极少看见,而今有商业头脑的人却将其商品化,当作早餐食品对外供应,很受欢迎。由于桐子叶是有季节性的,待到没了桐子叶时,有人用棕箬代替。据说替代作成桐子叶包,除保留原味外,还留有清香。

中元节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旧说是水官生日,称“中元”,俗叫“鬼节”。因此,家家置办菜肴供拜祖先和“外客”,晚上在屋外连路烧千张、纸钿,俗称“施生”。有些人生病许过愿,在七月半前向左右邻居讨“百家米”,是日做成糕,到晚上连同“羹饭”在户外还“百家愿”,意思是讨过饭的命就硬,鬼魔不敢侵犯了。也有人在河上“放水灯”、施焰口。解放后,移风易俗,七月半的迷信活动,已经逐渐消失。大都办些酒菜,合家于晚间聚餐。

农业生产习俗传说各路大神掌管着各方的大权,人们一旦冒犯了它,就要遭灾,或门头不顺,或身体不适。于是,农民对各路大神敬而畏之。在农村,干农活有一定的讲究,某些农活在某些特定的日子里是不准干的,如挑粪、动土等,这就是农活禁忌日。人们对农活中的禁忌,不仅自己自觉遵守,还告诉大家不能违反。久而久之,农活禁忌日在当地农村代代相传。

清明、冬至日

伐大树、修坟墓,一年只能在清明、冬至这两天方可动刀、动土,其余时间都是禁忌的。据说大树、坟墓都属土地神管,土地神祇准人间在这两天砍伐、修墓,后成民俗,没人敢违。

庚申、甲子日

庚申、甲子日不干脏活,忌挑人粪、猪栏。干了脏活,触犯天意,凶多吉少。为了引以为戒,在十字路口挂小黄旗,上写“×月×日庚申,×月×日甲子作为忠告。据传,这与天庭神仙有关。这两天是神仙到凡间了解民情之日,为保持民间整洁,恭候神仙光临,不挑脏东西上路。

初一、十五日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也忌干挑粪之类的脏活。因初一、十五是民间点香拜佛的日子,神佛要享受人间香火、供品,为敬神佛,佛教信徒在这两天也禁挑粪便

温州春节习俗有哪些?

温州春节习俗有哪些?

一、“冬节”吃汤圆

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二、晒酱油肉和鳗鲞

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

三、捣年糕

也叫“捣糖糕”。蒸好的糯米捣成糕,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四、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五、掸新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温州春节习俗有哪些?

温岭是怎么样过节的

温岭人日常主食主要是米食、红薯、麦类为主,一年到头,四季八节,每个节日都离不开吃。其他地方有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可温岭大部分地方没有吃端午粽的风俗,相反,粽子却和年糕(在机器做糕时代前,按理说应用捣臼捣成,温岭人一般将糕浸水保存,称为“水浸糕”)一起是春节期间常吃的,不知吃粽风俗为何与他处不同。年糕之外,温岭人日常还喜欢吃手做糕,即用传统方式捣成的糕,许多早餐店都会供应糕、绿豆面羹、豆腐生、豆浆、馒头、麦饼等食品。小时候,在家乡箬横街“贪吃街”上(温岭人习惯将解决肚皮问题的饮食一条街叫“贪吃街”)吃过裹馅的手做糕,及长,听人评论说,箬横“贪吃街”糕居然为温岭第一,惜少时浑然不觉也。古时候将元宵(正月半)、七月半、十月半分别称为“上元、中元、下元节”,大多数温岭人依古时传下的习俗照例是年年做这三个“月半”的(不过,各地的时间可能有所不同,如笔者的家乡七月半就是农历七月十三做的,不知是否是为了应邻近“三、六、九”市日方便购买酒菜而改的)。温岭人“做月半”讲究要有“八碗”,即要求起码有八个菜,传统人家且要在吃前先祭拜祖先(这一般是信佛教人家的风俗)。温岭人清明前后例吃青团,原是常采某一特别的野菜和糯米作团,后亦有以青菜代之的,馅料取豆沙或肉、豆腐干、虾皮等咸馅。端午节温岭人则以吃麦饼、拭饼为多,麦饼以野菜黄花麦果或者青菜等掺入小麦粉烙制,拭饼则以平底锅拭匀烙熟,平常人家也有烙“麦油煎”的,此饼与拭饼类似,但略显得粗粝。端午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门插菖蒲,吃麦饼,饮雄黄酒,赵立民先生在《好事近》词中对此风俗有生动的描绘:

“端节又来临,

喜气弥漫墟落。

炉灶香腾麦饼,

冒炊烟椽角。”

如今人们多用液化气了,“冒炊烟椽角”的景象恐怕是难以看到了。温岭人在冬至时,则喜欢吃冬至圆。温岭人所说的“圆”有两类,一大一小,形状是椭圆形,与宁波汤团相比,还附带一个小尖嘴的,形如一个“水滴”,中间裹以咸、甜两种馅料,此处指大圆,一般待客烧的是小圆。与圆类似的还有一种点心叫“米累(音)”,没有“小尖嘴”,外边沾满了炊饭粒。温岭人还喜欢吃“糕干胚”,此点心以米粉或薯粉为之,筛好粉,放蒸笼中,划好条块,蒸熟即可食,此物温岭人过月半或办正式办酒席时常备。此外,还有麻糍,麻糍以糯米为子,外沾松花,麻糍一族又有“卷糍”(裹以豆沙卷成一卷的、“乌饭麻糍”、“作糍(音,吃过长屿一带出产的作糍)”等不同品种。温岭人生孩子,孩子满月、对周,在石塘、箬山16周岁青少年过“小人节”,也都要办酒席祝贺。至于一些具地方性的点心,还有石塘的“阄”(音,以红糖、糯米为之,模中压出而成)、温西、坞根、城南一带的“桐树叶包”、城西街道神童门的“神童门硬糕”等,也别有风味。

起点排行榜

以上就是温州春节习俗有哪些?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起点排行榜。
与“温州春节习俗有哪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