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3 12:21:13 | 起点排行榜
南京春节民俗活动是如下:
1、金陵灯会:灯节在正月十五,又叫阮宵或上元节。南京灯节前后历时10天,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明代灯节最盛,从笪桥至评事街,鱼龙纷沓,五光十色。届时老少看灯,万人空巷。后来集中挂灯区移到最盛,从笪桥至评事街,鱼龙纷沓,五光十色。届时老少看灯,万人空巷。后来集中挂灯区移到间的食俗。起点排行榜
2、梅花节:在南京的民间节日中,最值得-提的是每年二月下旬举办的梅花节,是南京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每年此时,梅花盛开之际可谓是南京人最高兴的日子,届时东郊的梅花山几千棵梅花竞相开放,有成千上万的南京人涌向梅花山赏花、观景,钟山脚下万里人海花香,蔚为壮观。
3、爬城头:爬城头在正月十六。每年这一天南京人都要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城览胜,俗话叫“走百病”、“踏太平”。过去游人主要登三山、石城、聚宝、通济四城门。现在只有聚宝门中华门可以爬上。正月的南京,天气回阳,外出走走,换换新鲜空气,焕发精神,对身体不无好处。
4、上巳节:上已节是农历三月初三。南京有民谣道:“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这天人们采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上已节始于六朝东晋,人们把荠菜花挂在门头、锅灶上或床上,妇女则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藉以消灾灭难。
1、冬至
旧时,老南京就有“贺冬”的风俗。“贺冬”也称“拜冬”,实际上就是指“冬至”节的各类庆贺活动。每逢“冬至”节,南京百姓都会更换新衣,往来庆贺,相互馈赠,商铺、手工作坊、学堂都放假一天,风俗一如过年。
老南京称“冬至”为“大冬”,这一天,民间百姓要开展祭祖活动,做媳妇的要孝敬公婆新鞋新袜。媳妇为老人送上新鞋新袜,叫做“履长节”,这种敬老的风俗在过去穿着传统布鞋布袜的年代,特别是郊区县农村尤其盛行。
2、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名灯节、上元节。“初八上灯,十八落灯”,南京的元宵节是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正月初五,市面上就有彩灯出售。正月初八,家家户户挂春灯。
灯的品种有花果灯、百族灯、人物灯等名目繁多。灯节开始,老少观灯,万人空巷,非常热闹。“上灯元宵落灯面”,正月十八落灯,家家户户要用吃面条表述灯节结束。
3、腊月掸尘
腊月二十五,扫屋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清理门院落;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杂土都搬走。这是过去南京地区流传的一首“掸尘”谚语。
4、送财神
旧时,老南京正月初五清晨要敬财神,希望财神保佑自己获得财富。还有送财神的,一人装扮成财神爷模样:头戴乌纱、嘴挂假须、身穿红袍、足蹬官靴,手拿一根树枝,上挂数枚铜钱,后面紧跟敲锣打鼓的,挨门挨户散发红纸印的财神像。
5、过年
一大早,换上新衣的晚辈要向长辈祝福。市内、郊县多食汤团、面条,寓意全年“圆满、顺利、长寿”。随后是亲友互拜新年,客至以糖、瓜子、花生、糖茶、松子茶、炒米团、元宝蛋招待。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老南京民俗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南京
南京有过小年的风俗,好像在初二,将放一夜炮,市区也不例外。还有图吉利、讨头彩、盼来年。南京人对过春节是极重视的,尤其“老南京”人,千百年来,传统风俗习惯代代相传,不少习俗至今仍然存在。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物质文明的提高,南京人的风俗习惯,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南京人过去历来有烧素什锦的习俗。正月十六爬城头,也是有的,而今多是爬中 华门城堡、台城、武定门一带了。还有一些老南京人过年必吃的, 除夕那天,老南京人要祭祖、守岁、吃年夜饭等等。守岁时,要吃一种甜羹,又叫福寿汤。这汤由红枣、莲子、荸荠等熬制而成,取“增福添寿”的意思。初一吃饺子不是南京人的传统,而是吃“元宝蛋”(就是茶叶蛋),客人来了,一定要吃一个。另外,要给客人端一碗糖水,里面放上一个“欢喜团”(把糯米粉蒸熟以后晒干,搓成一团),寓意甜甜蜜蜜、欢欢喜喜。
三十晚上要烧两条鲫鱼两条鲢子鱼。烧好的鱼放到家里的箱几上,等到过了小年(元宵节)才能吃。此外,每家至少还要买8条活鲫鱼养起来,以此寓意年年有鱼(余)。年三十中午开始,家家清扫门窗,贴春联、窗花。然后是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饭、包饺子、守岁。
2024-01-19 16:17:45
2024-02-19 14:46:57
2024-02-14 11:29:08
2024-02-11 14:05:14
2024-02-04 01:25:03
2024-01-26 09: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