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

明朝有趣的风俗:春节不止一个节,它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2024-01-20 19:09:24 | 起点排行榜

今天起点排行榜小编整理了明朝有趣的风俗:春节不止一个节,它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明朝有趣的风俗:春节不止一个节,它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明朝有趣的风俗:春节不止一个节,它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从古到今,春节都是中国的一个重大的节日。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去购买食物,添置一些的新的物品,全家人在一起吃一个

团圆饭

。因为春节在中国的农历上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因此,许多人都会通脱一些庆祝活动来迎接新年的到来,祈求在新的一年能够平平安安、身体健康等。但是在

古代中国

,有一个朝代的春节与现在的春节有所不同,它就是明朝。在明朝时期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重大的习俗。与现在的春节相比,明朝的春节相对来说要更加热闹,更加隆重一些。

一、现在的春节

现在的春节变得越来越不像春节了。换一句话说,现在的春节一点过年的气氛都没有。因为大家都是在走流程。比如,仅仅只是杀个鸡,去庙里烧个香,拜个佛,祈求来年能够风调雨顺,工作顺利。

二、明朝的春节

在我国明朝时期,春节的气息是十分浓烈的。过春节并不仅仅是大年初一以及除夕这两天。在那个时候,腊月二十五就已经开始接

玉王

大帝,希望

玉皇大帝

能够保佑家人出入平安,同时在这一天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接完玉皇大帝之后,就开始赶乱岁,照田蚕,处处以外还有一个

千灯

结。在腊月二十九的时候,人们会把这一天看作是过小除夕,在家中一般摆起酒宴,但是这个规模没有除夕那天的那么大。到了腊月三十一那天,就是正式的除夕了。在这一天中人们会吃个团圆饭,代表团团圆圆,吃完饭之后,人们就开始贴春联放爆竹迎新年。

三、明朝春节与现在春节对比

明朝的春节与现在的春节对比,其不同之处在于明朝的过年的习俗多,气氛比现在的要浓烈一些。

明朝有趣的风俗:春节不止一个节,它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中国春节习俗由来,历史上各个朝代如何过年?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春节习俗由来以及历史上各个朝代如何过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由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习俗】:

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祭灶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如《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起点排行榜

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割年肉

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贴年红(挥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文学作品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窗花与“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这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习惯。由于地理气候方面原因,春节期间北方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寒冬,冬天的北方地区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没办法种植作物,资源匮乏,可选用的食材不多。而南方地区,尤其是沿海一些地方,基本上四季绿意盎然,南方冬季在蔬果等食材上占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在饮食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在地利方面,又得益于水资源充沛分布广所以各类渔获充足食材多样;所以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上,南方的饮食会丰富多样一些。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一些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压岁钱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游神

游神,是传统贺岁习俗之一。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灾、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神偶、舞狮、舞龙、飘色、标旗、游灯、八音、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艺阵表演。是集拜神、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游神在潮汕地区又称为“游神赛会”、“营老爷”,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民间民俗活动;每年春节期间,按时间顺序,各村镇轮流举行民间游神活动,场面热闹非凡。在粤西地区又称为“游老爷”、“游菩萨”,或称“年例”;所谓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在北流一带亦是称为“年例”。在珠三角地区又称为“菩萨行乡”,众人抬神像巡游,绕村一周,接受祈福。在福州又称为“迎神”,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拜岁

拜岁,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上古纪元星名。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如《三命通会》中所讲:“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

庙会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拜年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传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写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利市”一词古已有之,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谚考》亦提及“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的说法,由此可见,利市亦有好运的意义。根据《易杂注》所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烧炮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炮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各个朝代如何过年】:

春节据相关记载,大约起源于4000多年前的虞舜时期,据说舜即位天子,祭拜天地,当日称岁首,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春节。

自此春节便传承了下来,虽然春节其意义都大致相同,就是岁首祈年祭祀,祭奠祖先,祭祀神佛,迎接新年祈求丰收,除旧布新登,但各朝各代的春节还是稍微有点不太一样。

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春节定期在秋末,时间是在每月十月初一,

称为元旦

,主要意义和活动是为了庆祝当年的丰收。

西汉时期

,汉武帝将十月初一的元旦定在了正月初一(也就是现在春节农历时间,一直延续至今),

称为岁首

,主要意义和活动是祭祖。

东汉时期

,春节与西汉无差别,关于祭祖的考察据崔提的《四民月令》中有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 ”

晋朝时期

,在原来的元旦和岁首基础上出现了守岁一说,据《风土记》记载,晋朝有出席之夜大家终岁不眠,以待天明,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酒食相邀,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

守岁”

。此习俗,经唐宋相袭,并沿袭至今。

唐朝时期

,春节基本已经有了节日的雏形,春节除了登门拜年外,还出现了

“拜年贴”

和现在的贺年卡一样,只不过,现在大多用电子卡了。春节已经有过大节的浓郁气息了。

宋朝时期

,春节过年要

吃饺子

,目前北方吃饺子的习俗基本源于此,还有就是宋代有爆竹,当今春节放爆竹的习俗都源于宋代。

明朝时期

,春节到来明朝时期,已经和现在的春节没什么俩样了,明朝过年十分热闹,出来以上的一些习俗,还有就是诞生了

接灶神、贴门神、赏灯会

等春节习俗,沿用至今。

清朝时期

,这个时候的过年,在清朝都正式称为

春节

,据记载,清朝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

民国时期

,春节的拜年方式是发

挂红名片

,就是名片上必须有红色,代表着喜庆,另外,把名片塞别人家里,就代表了拜年过节了。

新中国

,也就是当今时代的春节,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也就是现在我们过的

春节

【寓意象征】:

春节象征着辞旧迎新、祝福。寓意:家家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尽可能的和家人团圆,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相关典故】:

传说一:“年”是稔的初文,早在古代的字书上,民间把“年”放在禾部里,寓指谷禾丰稔之意。

传说二:民间百姓把年称为春节是近代以来的事情。数千年以来,中国历法进行过多次变革,但是一直采用农历,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后才开始采用公历。为了区别公历和农历,又因农历新年在立春前后,所以才把农历新年叫做春节。

传说三:古人把岁首安排在寒冷的日子里,正是秋收冬藏与春耕夏耘之间,农闲时光,养精蓄锐,以待来年投入旺盛体力劳动。

传说四:传说“年”是一个生性凶残的庞然怪物,俗话讲:年怕声响,以爆驱之。”所谓过年,就是要驱赶这个怪物,祈求平安吉祥。

传说五:早在神农氏的时候已经有了所谓“索鬼神而祭祀”。年是一个有形的鬼,过年就是驱鬼保平安。这就是雏形的春节文化,也是年文化的一种,更是鬼文化的初型。《民俗博物馆学刊》1996年第一期里记载:春节是一个人节,同时也是一个鬼节。

明朝有趣的风俗:春节不止一个节,它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历朝历代春节习俗一览(从商朝到民国)

如果可以的话你愿意穿越到什么朝代过春节?看看古人是如何过年的再决定。

春节最早的由来(殷商)

早在殷商,每当收获完粮食,储存好其它食物,到了岁末年初之际,都要进行一些拜神祭祖活动,感谢神灵和祖先的保佑,并祈求能够在新的一年中,五谷丰登,平安吉祥,而且那时候已经有人制定了“万年历”,且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之为“春节”了。

秦朝的春节好奇怪,在秋天?

秦朝统一中国后,把十月初一定为元旦,即“春节”,从十月开始就归入下一年,皇帝也会在每年的十月祭天,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而民间则会在除夕时,用桃木来驱邪(至今家乡仍用桃木辟邪的习俗,给新出生的小孩用桃木刻一些小玩意辟邪)。

汉朝,终于和现在的春节日期对得上号了

到了汉朝汉武帝时期,以正月初一为“年”,春节被固定为每年的正月初一,守岁、换桃符、燃爆竹等民俗也开始兴起,围绕春节的各项活动越来越活跃,仪式越来越完整,最终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节日。

汉朝喜欢穿绿色(穿绿衣,戴绿冠的关羽)

汉朝人相信春季万物生发,天地翠色。因其属性上对应“青”色,故天子和文武百官会穿青衣前往东门之外迎春。《后汉书礼仪志》曰:“立春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

饮椒柏酒(川味白酒?)

椒柏酒是用花椒、柏枝所酿制的酒。古代人在农历正月初一用椒柏酒来祭祖和献给家中长者祝寿拜贺。饮用新年酒是要看时辰的,一般是在大年初一晨曦微露时开始喝,饮用时鞭炮声开始响起。

古诗有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

配方:

川椒37粒,侧柏叶7枝,白酒500毫升。

制法:将前2味捣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过滤去渣,即成。

附记: 引自《中国医学大辞典》。

娱乐:“御风”行动

春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身体适合活动起来。踏上马迎着风狂奔,追逐春风或相约打马球。古人说:“列子御风常以立春归于八荒,是风至则草木发生。”取一截金门山的嫩竹为管,在竹管内放入一些草木灰,轻清上升的春气就会带动飞灰,甚至还能发出声音,古时称作“葭管飞灰”。不过有时候这也被视作冬至的习俗,因为冬至时已经有阳气初生。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除了以前的那些活动外,逐渐出现了“除夕守岁”的民风习俗。

五辛盘

,饮

屠苏酒

晋朝时候春节的风俗: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

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

是也。”五辛盘就是春盘。

饮屠苏酒以发五藏之气。

据说

屠苏酒

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药酒?)。

吃大蒜、喝药酒,好刺激。

唐(开始变得会玩)

到了唐朝,国力强盛,礼仪风行,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开始有了类似今天贺卡式的“拜年贴”。春节真正成为普天同庆,这个时代春节的习俗与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慢慢地从驱邪祈愿的神秘气氛中走了出来,将重点由祭祀神转向了娱乐世人。

梅花妆

传为寿阳公主闲卧含章殿时梅花飘落额上所成,宫女见其状极美遂争相效仿,后遂演化为梅花妆,爱美之心尤甚的唐朝女子将其演绎到了极致。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此风俗传至唐朝,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

簪花

春节大约在立春左右,此时盛开的鲜花并不多。故最初这一习俗,只有贵族或统治阶级才能享受到。民间百姓则多是用彩纸、金箔做成花朵的样子插戴。《洛阳牡丹记》曰:“春初,城中无贵贱,均插花。”

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霄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唐朝政府破例取消京城夜禁三天市民为庆佳节燃灯盏、做灯树,规模十分宏大长安街市上火树银花、人潮攒动大唐盛世一片歌舞升平。

第一副春联

历史上第一次写“春联”是在五代十国时期,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宋朝(活动变得丰富)

馈岁(不是压岁钱)

不计酒食与野鲜,每逢岁暮送年盘。

馈赠虽少风淳厚,友邻情谊溢山川。

过年时候朋友间相互赠送酒肉、野鲜,不计较送多送少,重要的是彼此祝福的心意,世风古拙人心朴素,人与人之间情谊最重。

年货

在宋朝时期,春节时需要置办的年货就多达几十样。《武林旧事》第三卷《岁晚节物》一节就罗列了一大堆年货清单:腊药、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春帖、天行贴儿、金彩、缕花、幡胜、馈岁盘盒、酒檐、羊腔、果子、五色纸钱、糁盆、百事吉、胶牙饧等。

燃爆竹

宋朝时期,由于火药制造业有了较好的发展,开始出现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让过年变得更加热闹和喜庆。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宋代王安石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

爆仗

。《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余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

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宫中赐银幡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

南宋仍沿北宋风习。《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蚕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宋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

“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

宋代妇女以米粉为蚕丝,书写吉言置于其中,随意抓取以占新年之福,虽然吉言都是自己写的,但抓到了依然很开心。

打灰堆

除夕黎明打粪堆,一任灰尘满院飞。

但求万事如吾意,定放汝向彭泽归。

宋人将钱串在竹竿末端围着灰堆转几圈,然后投打在灰堆上,颇有粪土金钱之意味,谓来年可如愿以偿,这个活动小朋友应该很喜欢。

元朝:

结羊肠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

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元朝元宵节后妇女们取九道旧历纸乱接首尾,其状如羊肠,以相属者为吉兆。

明朝

明朝的时候,春节的礼仪性和应酬性逐渐加强的同时,游艺性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在新年之际相互拜年,馈赠礼品的同时,舞龙、耍狮子、唱戏、说书、扭秧歌、荡秋千、踩高跷、跑旱船、做手工、玩游戏、比才艺等各种娱乐活动。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袁宏道有《迎春歌》,证明迎春仪式已经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万象更新”。

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

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

明代春节期间鞭打春牛已成为一种盛大活动,官员和百姓在田头共同参与其乐融融,官民同心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走百病上城头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古时女子鲜有出门的机会,更别提抛头露面去看外面的景色了。到了明代在过年期间女子可成群结队登上城墙一览城中美景,登高望远舒散心情谓之走百病上城头。现在南京仍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散百病。

清朝

到了清朝,过年的形式和内容都丰富了许多,过年前后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诸如接灶神、大扫除、蒸馒头、包饺子、贴门神、守岁、拜年、正月十五赏灯等等,就逐步增加完善并盛行了起来。

猜灯谜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猜灯谜的习俗在南宋的时候就有了,到清代过年时开始盛行,好事者甚至专门成立灯谜社,试想春节期间帝城不夜,灯谜遍市该是怎样一种热闹景象。

发压岁钱

种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笑开颜。

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便赐压岁钱。

压岁钱年俗流传至今随着钱币形制的改变,其形式也从发金属钱币到纸币,到现在更多的人则选择在微信上发红包,但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它都表达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期待。

卖春联

塾中先生不甘贫,书写春联卖斯文。

当众挥毫显身手,自夸笔力胜右军。

春联最早渊源自桃符,明朱元璋时期开始改称为春联。岁末时候私塾先生们书写对联出售赚取外快,千门万户也因此而焕然一新。

民国

国民政府时,试图废除春节,改作公历1月1日为新年,这是要准备与国际接轨,但是遭到国人的反对,并没有实际实行成功,尤其是在民间,人们仍然按照旧历来过年。

老北京人曾经有过一个过大年的顺口溜,比较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人们过年时的忙碌活动和愉快心情。“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我们可以感受到过年时的喜庆情景的。

图: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写的“福”字,你觉得谁的“福”字写的最好?

古人对联:“雅”

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山静水流开画景;鸢飞鱼跃悟天机。

四面云山皆入画;万家烟火总关情。

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

雨过林霏清石气;秋将山翠入诗心。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笔底江山助磅礴;楼前风月自春秋。

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草风流。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间岂不是神仙。

提笔四顾天地窄;长啸一声山月高。

云水风度;松柏气节。

荡思八荒;游神万古。

每闻乐事先惬意;或见奇书手自抄。

水清石出鱼无数;竹密花深鸟自啼。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

江山澄气象;冰玉净聪明。

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

竹露松风蕉雨;茶烟琴韵书声。

近代风格的春联一览:

万里度春风,虎啸龙吟同庆典;

三英翔广宇,人间天上共团圆。

福字飘红,谁家玉笛梅花暖;

春风点翠,故里小桥流水香。

春请黄莺吟柳色;

雪邀瑞虎画梅花。

虎岁催人,税苑三牛耕梦早;

鹏风抟福,楚天一鹤入云深。

风拂华夏春花艳丽,

雨润神州美梦团圆。

百业齐兴,筑梦宿城春尚好;

八方奋进,讴歌盛世喜相逢。

击鼓迎春行大运,

扬鞭跃马展雄风。

梅花煮雪云天外,

草堰耕云锦绣中。

万树寒梅迎瑞雪,

九州生气化祥云。

金牛踏雪辞岁去,玉虎拥梅迎春来。

四野耕牛趁好雨,千山虎啸引春来。

收藏的春联一览:

江山千古秀,花木四时春。

爆竹两三声,人间一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静处也闻香,梅知其我;

寒中犹觉暖,春却多情。

江山千里国,天地一家春。

凤鸣春日晓,龙化海云高。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年年如意春,岁岁平安节。

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

云间瑞奇三千丈;堂上春风十二时。

万里和风生细柳;一夜春雪映梅花。

松梅竹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喜看春日花千树,笑饮丰年一杯酒。

向阳花木易为春,积善人家有余庆。

北斗初回,天上五云程瑞;

东风乍暖,人间万物争春。

日月重光,三始同临首祚;

天地交泰,万家共庆新春。

乐事无边,万家春灯传五夜;

太平有象,一日瑞雪兆三丰。

客至岂空谈,四壁图书聊当酒;

春来无别事,一帘风雨欲催诗。

以上就是起点排行榜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明朝有趣的风俗:春节不止一个节,它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明朝有趣的风俗:春节不止一个节,它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