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

北京春节风俗特色(北京的春节习俗)

2024-02-08 08:03:41 | 起点排行榜

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北京春节风俗特色(北京的春节习俗)相关的问题,今天,起点排行榜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北京春节风俗特色(北京的春节习俗)

北京春节风俗特色

北京春节特色风俗:糖瓜儿粘、扫房、做豆腐、蒸馒首、吃饺子守岁。

1、糖瓜儿粘

在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的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人们在灶君神像前供上关东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爷“上天”。“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黏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2、扫房

腊月二十四的传统是扫房子,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3、做豆腐

俗语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豆腐是介于肉与蔬菜之间的食品,可以制作不同的菜式,从而取代肉类。当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义。中文“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

4、蒸馒首

“二十九,蒸馒头。”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家家还要蒸枣糕、年糕、豆包等。

5、吃饺子守岁

老北京人的年夜饭,主要就是吃饺子。包饺子要有肉、有菜,取“有财”的谐音。守岁就从吃年夜饭开始,大家慢慢地吃,一边畅谈,一边品尝美酒,直到深夜。而在午夜12点的钟声响起时,大家就会一起欢呼,吃饺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北京春节风俗特色(北京的春节习俗)

北京的春节习俗

北京地区春节习俗很多。

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春节风俗特色(北京的春节习俗)

老北京过春节有哪四个习俗?

在北京,人们一进腊月门儿就开始忙着备年货了。一是“破五”之前,商铺都不开业,这过年的吃穿、日用、玩耍、点缀等都要准备得足足的。二是要频繁地走亲访友、上门拜年,送礼不贵还得有面儿,所以年前忙活着置办年货,不但是一种讲究,过年还特别有年味儿。

老北京过春节 的四个习俗:

❤️‍🩹💛一、点心匣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进腊月,小孩儿都要跟大人去打点心匣子,图个喜庆,送人还有面儿。

点心匣子,富裕的人家一般都会送黄板纸包装的,上面再垫张红纸,里面装大小八件,售货员用纸绳一横一竖捆好,一般会装两包,再打个提手,动作十分麻利,绑得漂亮还结实。穷人家一般是纸盒装的,里面有槽子糕、桃酥等。

大小八件是人们喜爱的京八件,源自于宫廷糕点的“大八件”,有八种形状、不同口味,后来传到民间,还被分成了大八件和细八件。大八件是福字饼、禄字饼、寿字饼、喜字饼、枣花酥、太师饼、黑麻饼、萨其马。细八件是枣花酥、玉蝶酥、小卷酥、合欢饼、甘露果、芙蓉糕、粉衣、蛋黄酥。除此之外,糕点还有老北京人喜欢的槽子糕、缸炉、桃酥、茯苓饼等等。

当有人过年来家送点心匣子的时候,孩子们是最着急,就等着客人前脚一出门,后脚就打开匣子,有种现在拆盲盒一样的兴奋——一满盒花花绿绿的点心。最抢手的就是其中的蛋糕和萨其马,一般一个匣子里也没几块,其它的再由最爱到能吃,一个个逐一扫光。

❤️‍🩹💛二、茉莉花茶❤️‍🩹💛

据说在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成了皇家贡茶,开始大规模生产,官员贵族们跟风,百姓也跟风,喝茉莉花茶的习惯就这么流传下来。起点排行榜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对茉莉花茶更是情有独钟,还经常将其作为礼品送给外国使节。久而久之,老百姓也认定了这个礼儿。

所以过去每天的一大清早,老北京人都爱闷上一大搪瓷缸子花茶,认为这一天把茶喝透了才舒坦。老舍先生也是:“有一杯好茶,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

所以逢年过节走亲戚,人们也都是到茶叶铺称二两茉莉花茶,包成精致的小包,拎着方便,送人也都喜欢。

❤️‍🩹💛三、杂拌儿❤️‍🩹💛

杂拌儿是过去小孩过年的零食,一般分为三种,高档的细杂拌儿,有苹果脯、杏脯、桃脯、蜜枣、瓜条、青梅、山楂和糖藕等。中档的杂拌儿也叫粗杂拌儿,有梨干儿、柿饼、山楂、脆枣、榛子仁、花生仁等。最次的,旧时叫“杂抓”,里面有瓜子、花生、嘣酥豆等,比粗杂拌儿还粗多了。

北京人过年吃杂拌据考证从明朝开始就有了。明人刘若愚的《酌中志》书中有,北京正月新年有内盛“柿饼、荔枝、桂圆、栗子、熟枣”的“百事大吉盒儿”。“杂拌儿”的名字,听说还是慈禧太后吃得高兴时随口给起的,后来传到民间,成了北京的传统小吃。

杂拌儿也是要过年前就买好的,大年三十晚上端出来,一家人围着炉子守岁唠家常吃杂拌儿。第二天有人来拜年,装杂拌儿的食盒必须是满的,既是待客的好东西,也是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四、门神、挂钱儿和窗花儿❤️‍🩹💛

门神、挂钱儿、窗花儿,是老北京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三样儿年货。

门神版本很多,北京多沿用唐代传下来的“白脸儿”秦叔宝和“黑脸儿”尉迟敬德二位武将的木刻版画,大多来自天津的杨柳青。

“挂签儿”或叫“挂钱儿”,是过年时经常在门框上贴得一排下面带穗儿的剪纸,一般都在腊月二十九贴上,民间说贴它可以“拒穷”。传说周朝时姜子牙封其妻为“穷神”,怕她坑害穷人,令她“见破即回”,后人为避穷神,就将纸剪破贴在门上,遂成贴挂钱儿习俗。到了正月初六还要“送穷”,这一天,门上的挂笺儿要摘下来扔出去,表示在“送穷神”。

北京的挂钱儿有糙制与细制之别。糙制的,是用普通红灯花纸雕成,长一尺,宽五寸,上面雕“吉祥有余”“四季平安”等吉祥语,四周连缀轱辘线儿,下方缀以穗子,贴于门檐下,或贴之于佛龛或财神洞前面。细制的则用红毛边纸雕成,刻工尤精,价格也高,一般殷实家庭才会买。

窗花儿是过去满族人在节日里挂于屋内门窗、房梁上的吉祥贴,镂刻有吉祥图案如“莲生贵子”“合和二仙”“果老骑驴”“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或者是福、寿、瑞等文字,节日期间装饰的屋内喜气洋洋。

除此之外还有福字、春联一起贴,过年喜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另外还有,腊月二十三买“祭灶”用的关东糖,还有祭祖、请财神的供品也是必不可少的,供桌上要有蜜供、套饼、水果、干果、大小八件等,尤其是蜜供,那时候一进腊月,家家不论贫富,都要到点心铺定制。还有肉食水产、衣服鞋帽、儿童玩具……各种年货办齐了,这热热闹闹的新年也就来了。

过去在岁末之时,人们会添置年货,将好的东西买回家,庆祝这辞旧迎新的时刻。现在生活更好了,年货能给新年带来浓厚的年味,也能传递人与人之间的祝福。

以上就是起点排行榜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起点排行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北京春节风俗特色(北京的春节习俗)”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