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8 05:08:18 | 起点排行榜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除旧迎新:春节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民间习俗认为在这一天要把家里的旧物件清理干净,祭祀祖先神灵、做年终账目,以除去旧年的晦气和瑕疵,准备迎接新春的到来。
团聚共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团圆节日,人们需要尽可能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享受团圆欢乐的时刻,祈求家庭幸福和健康长寿。
祭祀祖先:春节期间还会进行祭祀祖先的活动,供奉祖先的神位,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回忆,并祈求祖灵保佑自身平安、吉祥如意。
守岁迎神:除夕守岁是春节传统之一,家人等待新年的到来。此时家家户户都将点燃烟火,辞旧迎新。同时也有祭祀门神、贴春联、挂红灯笼等活动。初一至十五日,都有各种的庆祝活动和民间传统。
总之,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团结、幸福、向往。在此期间,人们彼此互相致以祝福和问候,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传承发展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的来源:❤️🩹💛
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人们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春节的习俗:❤️🩹💛
⭐一、洒扫除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中国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里里外外都干干净净的。
⭐二、挂年画
挂年画是中国春节特有的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新年里,将年画在门上或挂在壁上。由古代贴门神演变而来,原为驱邪,后变成烘托新年热闹气氛和表达人们欢乐的情绪。
⭐三、写春联贴门神
春联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宋代时,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后来,人们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除了春联外,不少地方也保留着贴门神的习俗。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而由于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自此,以这两位名将作为门神的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四、年夜饭
除夕晚上,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年三十的饺子一般要在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晚上子时再吃,因为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五、共饮屠苏酒
什么是屠苏酒呢?屠苏是一种草名,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饮屠苏酒的风俗则是经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每年腊月,孙思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此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人饮屠苏酒的方法很独特,平常饮酒是年长者先饮,而饮此酒是从年少的小儿饮起,年长者在后,每人只饮少许,古人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六、守岁
晋周《风土记》:“ 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餽问,谓之餽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七、压岁钱
对于小孩子来说,春节期间最开心的就是来自长辈们的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压岁钱的寓意为压祟、避邪,祝愿孩子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八、穿新衣
正月初一穿新衣,是历代注重的一个过年习俗。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里说,正月初一“长幼悉正衣冠”。古时荆楚地区的人们在初一早上鸡刚打鸣就起来了,首先在庭院前燃放爆竹,以震慑山妖鬼怪,然后穿上新衣服的全家老小按长幼顺序相互拜贺。过年了,穿新衣,不仅寓意着新的开始,也蕴含着求吉避凶的美好心愿。
❤️🩹💛春节对我国人民的意义❤️🩹💛
所有中华儿女对于春节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你说不出道不明,但是却能切身感受。“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赶三十年”,这些都说明了春节对于我国人民有着特殊的意义。
而这种特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一家团圆
从古至今,除夕夜团聚都是不变的主题。在除夕那一天,无论离家多远的游子,都会想尽办法归家,然后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敬祖守夜。
在这一天,大家在意的并不是那丰盛的年夜饭,也不是那新年红包,而是在意那一股热热闹闹的氛围,在意那一家团聚的喜悦。就像《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唱的一样: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 二、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
中华民族是比较注重仪式感的民族。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了放爆竹并不能驱邪,贴门神也并不能守卫门户,但是我们依旧没有舍弃过这些行为和举动。
这不是因为我们比较迷信,而是因为我们坚信这是一种文化底蕴,是我们中华儿女独特的文化传承。也正是因为我们坚信,所以我们乐此不疲。
而在春节这诸多的仪式上,除夕守岁无疑又是重中之重。在古代,人们往往会在一年的最后一天,举行盛大的宴会,来犒劳自己一年的辛劳,然后静待天明,为新的一年驱除邪瘟病疫;现如今,则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然后等待新一年的来临。
💡 三、祭奠先祖
在除夕之夜,我们往往还会祭奠先祖,一是为了缅怀先祖之德,继承先祖之志;二是为了祷告先祖保佑子孙,祈盼明年全家安康。
春节对于我们中华儿女来说,意义重大。我们在这其中倾注了太多太多的情感,有小时候的回忆,有长大后的感悟。也正是这份特殊的情感,才能使得春节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并成为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文化。
❤️🩹💛结束语:❤️🩹💛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不仅仅代表着新一年的开端,更代表着我们对新一年的期盼,代表着我们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传承。
春节首先代表着温暖和亲情。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赶三十晚”??这些话,道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
春节又有很多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点灯笼等等。春节首先代表着温暖和亲情。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赶三十晚”??这些话,道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
关于春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流传最广的是“年兽”的故事。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让乞讨老人住自己家里,自己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习俗:1、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这一天把“灶王爷”送上天,等除夕夜再接回来。
先辈告诉我们,每家每户的“灶王爷”这一天带着主人一年来所做的善恶行为到天上禀告玉皇大帝,来年这家的命运则依过去一年的善恶来走,所以每家主人要祭“灶王爷”以求得在玉帝前多说好话?? 这虽然是一种传说,但也说明我们要多行善,多积德!
2、腊月二十四 大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做大扫除,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二十六。办年货,在农村过去一年一次的磨豆腐,做粑粑,还有专为过年准备的家畜等等。因过年后很多亲朋好友来拜年而准备。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吃年夜饭,给压岁钱,是现在过年的重头戏。
6、正月初一 拜年。中国人过年还有很多各地留下的来的本土习俗,春节的传说源于一只“年兽”,至于这只年兽究竟存不存在,那也不得而知。了解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明白春节的意义,珍惜现在美好安宁的生活,感恩身边的人,珍惜与家人团圆的日子,同时不忘福慧双修!
从漫漫羁旅风雪夜归,到春运期间滚滚人潮,构成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景观。“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起点排行榜
其次,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不能回家过年的中国人,哪怕不孤单,却总有一种“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漂泊失落感。旧时北京人过年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新年亲人必须齐全。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这顿饭无论如何一定要在家里吃。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已经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正因为春节这些特质,确定了它在中国人生活中第一大节的当然地位。现代化的进程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改变不了春节返乡的汹涌人潮,改变不了天下游子的一片归心。节日文化一旦成为传统,就具有它特定的社会意义,这种意义适应了人性的需要。春节尤其如此。
春节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需要经营。它是中国民众一年一度情感、愿望的释放日,应该努力使充满活力与温情的传统春节永远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多样性中闪现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春节,这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灯,以其独特而永恒的光芒辉映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这样的光芒,明亮又温暖。”“节日有着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而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社会意义尤为巨大。”长期研究民俗文化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如是说。
2024-01-05 13:53:17
2024-01-04 10:14:09
2024-01-10 19:52:13
2024-01-09 02:52:53
2024-01-08 10:19:16
2024-01-07 10:5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