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4 06:14:32 | 起点排行榜
浦江县特色文化有浦江板凳龙、浦江书画、浦江乱弹、浦江剪纸、浦江迎会等。1、浦江板凳龙:据浦江白马镇夏张村张姓族谱载,自唐朝始,“龙腾灯舞闹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间的习俗。2、浦江书画:浦江千百年来形成了书画文化与民间工艺相互影响的独特发展轨迹。书画依赖于民间工艺的兴盛而得以发展。
浦江县特色文化有浦江板凳龙、浦江书画、浦江乱弹、浦江剪纸、浦江迎会等。
1、浦江板凳龙:浦江县位于浙江中部偏西,金华市北部。据浦江白马镇夏张村张姓族谱载,自唐朝始,“龙腾灯舞闹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间的习俗,浦江县志中称之为“灯节”。
2、浦江书画:浦江千百年来形成了书画文化与民间工艺相互影响的独特发展轨迹。书画依赖于民间工艺的兴盛而得以发展,民间工艺则由于书画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创新。
3、浦江乱弹:发源于浦江,故称浦江乱弹。浦江乱弹是以浦江当地民歌“菜篮曲”为基础,并在“诸宫调”讲唱艺术和我国最早的戏剧南戏的相互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浦江剪纸:浦江剪纸,具有风格秀丽,形象生动,质朴大方,题材广泛,装饰性和想象力强的特色。浦江剪纸历史悠久,据传南宋时期就已相当盛行。
5、浦江迎会:浙江浦江迎会,俗称“抬阁”。它以中国民间传说人物造型为主体,进行精心的艺术设计,具有惊、险、奇、怪、妙等特征,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浦江板凳龙(俗称“长灯”),顾名思义就是用一条条板凳串联而成的龙灯,盛行于浦江县乡村,广泛流传于江南沿海各省。根据龙头造型分仰天龙、俯地龙、大虾龙等。还因板凳(龙身)上的设制造型分别取名为方灯、酒坛灯、字灯等11种。逢节日或重大庆典兴灯。以麦饼团、剪刀箍、甩尾巴为主要表演阵式。
自唐朝始,“龙腾灯舞闹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间习俗,浦江县志中称为“灯节”。富有特色的浦江板凳龙在2006年6月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月里,板凳龙就会在各个乡村中舞动。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各村就会进行正月里的最后一场舞龙大会。
长灯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下托木板,以竹篾扎成,高2米余,长约4米,外面裱上棉纸,再绘上色彩鲜艳的龙鳞、云脚,龙头前有一龙珠,写有“五谷丰登”、或“风调雨顺”等字样。龙头造型威武,白须飘逸。晚上点上灯更显生动鲜艳。龙身由木板连缀而成,一节称一旗,一般按户或按丁(家中男子)由各家制作,而龙头、龙尾由村里制作。每旗龙身上有拱门壳,裱以棉纸,扇面上绘上各种图案,拱角上绘上龙鳞、云脚。晚上出灯时,里面点上蜡烛。 在板凳之间用一木棍相连,每根木棍有一人拿着,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替代龙体)。由于每只花灯都按个人的喜好所画,为此花灯的图案各不相同,甚至五六条龙走在一起也找不出相同的图案。
一条浦江板凳龙,几乎就是一个艺术综合体,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龙灯游动时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浦江板凳龙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参加人数之多、活动场地之大是罕见的。以广场性、广泛性、惊险性为主要特征。
通常龙所到的大村都要盘龙。选择能容纳整条龙盘旋的场地(多为晒谷场),无场地的选面积较大的田块。田里有庄稼的更好,说是“龙踩脚,一年三年麦”,意为被龙踩过的田块当年会获得大丰收。板凳龙每年都要到附近同姓的村子串演,龙虎旗、云锣开道,所到之处均以火炮、香烛迎送。除了到各村的祠堂、厅堂祭拜外,一些户家为求平安、求发财、求子也将龙头请到自家门前祭拜,并送以红包、馒头。求子的还要在龙头上摘一小球挂于床前,一旦求子求成,一般在第二年还要来分馒头致谢。
正月十四,是元宵节的前一天;
正月十四习俗有:
1、拜临水娘娘
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其实,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
2、吃麦流
农历正月十四夜,每逢此日晚餐,宁海城乡家家户户都要吃麦流。麦流即是将菜叶、香干丝、虾皮、番薯粉面丝放一道烧熟,然后把麦粉放下搅拌,成为薄薄的糊状,就叫“麦流”。为什么宁海正月十四夜要吃麦流呢?据说这与戚继光抗倭寇有关。
3、喝亮眼汤
新昌有正月十四喝亮眼汤的习俗。民间有个说法,这十四夜亮眼汤一喝,就说明春节也过得差不多了,大家得开始振作精神开始新一年的工作。亮眼汤是碗青菜麻糍汤。将麻糍切成小手指般大小的一条条,然后将洗净的青菜合二为一,下锅煮熟,放入适量的食盐、酱油,挑上一撮熬熟的猪油,就成了民间传统的亮眼汤。
4、吃“糊辣羹”
象山正月十四闹元宵,有吃“糊辣羹”这一习俗。当天,小孩们自带碗筷,串街走巷,挨门挨户吃糊辣羹,说一声:“吃发财羹啦!”主人不分熟人或陌生人,每人一瓢。“糊辣羹”是用牡砺、虾仁、鱼肉、蛏肉等为主料,加上切成粒的精肉、芋艿、萝卜、蛋、香肠、菜丝等做成熟食后混合在炒烩最后加水勾芡而成。据说小孩串的门越多,吃的越多,越会聪明。讨糊辣的人越多,主人越会发财。
5、试花灯
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成为“试灯”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成为“灯市”。
6、食糟羹
在台州,元宵节为正月十四,其节日气氛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和内涵,台州元宵夜吃糟羹更是在全国独一无二。糟羹的制作方法很简单,也很独特。据清《台州外书》载:元宵时,“以肉、菜和粉,杂荠、笋为羹,以多为贵,谓之吃糟羹。”常以芥菜、肉丝、猪耳朵、猪尾巴、豆面、冬笋、香菇、木耳、豆腐干、油泡、川豆板、芋头等时令蔬菜,切成丁状或末状,在锅里烧熟,加水烧开,再用米粉调水,倒入锅中搅匀,烧成糊状即成。古时,曾用酒糟调和,故称“糟羹”。
7、守财神
从正月十四这天下午起,从刚刚学步的娃娃到十二三岁的儿童,手里都捏着一根线,拉着毛兔灯,牵着大人的手,满街地跑,蜡烛点在兔肚子上,把白兔照得通体透亮。此时家家户户的每一间屋子里都点起蜡烛,俗称“间间迎”,以此表示迎接财神。同时,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点“长夜灯”,从傍晚一直亮到第二天早上。
8、偷青
客家人自古有正月十四“偷青”的习俗,叫做“偷青节”,正月十四这天夜里,青年男女三五结伴,乘夜幕掩护到别家菜地里“偷青”。葱、蒜、萝卜、麦菜、生菜都是他们的目标,“偷菜”预示着把一年的好运气都“偷”回了家。如果不小心被主人发现了,挨了一顿骂,更是一种好运气。起点排行榜
2024-01-19 16:17:45
2024-02-19 14:46:57
2024-02-14 11:29:08
2024-02-11 14:05:14
2024-02-04 01:25:03
2024-01-27 04: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