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3 01:43:12 | 起点排行榜
可能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桃符是什么了。在最早的时候,古人会把门神的画像或者名字写在桃木板上,希望可以压邪驱鬼。喜欢看僵尸片的朋友应该知道,驱鬼的道士用的都是桃木剑,实际上便是这个道理。桃符的历史非常悠久,到了现代桃符依然没有衰落,但人们已经不会把桃木板挂在家门口,而是将桃符做的比较小巧,可以随时放在身上。有关桃符的作用和历史,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1、桃符的作用
桃符的作用是除灾避邪。古代人在辞旧迎新之际,会在桃木板上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张贴于门首,意指祈福灭祸。
2、桃符的来历
自古以来,中国人认为桃有辟邪的作用,先秦时代桃茆即桃木柄笤帚,具有驱鬼除邪的神奇力量。《礼记·檀弓下》说: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茆执戈,(鬼)恶之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就有这方面的事例。《周礼·夏官》说,诸侯盟会割牛耳取血,要用桃茢为镇物。《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取藏冰时,要用桃木做的弓和用棘制的矢进行除灾仪式。桃符的前身是桃梗和桃枝。起点排行榜
桃符最初是书写二神的名字或描绘图像,后来演变为书写吉祥语,进而发展成为对偶的诗句,这便是造纸术产生之前的对联。东汉时期便已盛行春节挂桃符的风俗,据《梦粱录》的记载,人们要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门神和钉桃符,主要是为了驱邪避灾,祈求新年好运。门神原先用的是古代传说中能打鬼驱邪的钟馗,到了北宋末年,则以唐代名将秦琼、尉迟敬德代之。
3、桃符与春联
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考是从五代十国开始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好诗词,在公元964年除夕夜,宴请群臣,筵席之间孟昶命大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题词,写吉语献岁。不过大学士辛寅逊作词后孟昶不是很满意,于是自己亲笔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于是,中国第一副春联就诞生了。
皇帝新年题词,这件事很快在士大夫之间传开,众人纷纷效仿,把写春联视作高雅之事,不再用桃木板而是直接用红纸书写。但写春联这事只在上层社会之中流行,还没有在民间真正普及。
虽然五代十国之后写春联,贴春联已经产生,但在民间并未得到广泛的普及,直到一个人的出现,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清代的《簪云楼杂话》记载,朱元璋定都金陵后,有一年除夕前一天,忽然有天心血来潮,下命让家家户户在门上贴春联,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庶民,都要贴,以庆贺大明朝的新气象。第二天,他自己还亲自微服私访,但却看到一户人家没贴,朱元璋就问为什么不贴,那家主人说自己是个屠户,不识字,年前忙着给左邻右舍杀猪宰羊,来不及请人写。
朱元璋一听乐了,竟然亲自给这屠户家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后来,那屠户知道是皇上写的,激动不已。群臣见朱元璋对春联如此重视,便自上而下地认真地对待春联,并且要求每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迎接新春,接福纳祥。这样一个充满喜气的习俗就普及传承至今了。
文/晓梦阁神秘文化观
古时候,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以为疾病灾害都是鬼神在作祟。为了驱恶避邪,人们便用桃木削制两块木板、写上能避凶纳福的偶像神茶、郁垒的名字挂在门旁。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或“门贴”。
那么为什么要用桃木板写神荼、郁垒的名字呢?古代神话中有个故事说:”东海中有一座大山,叫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巨大无比的桃树,树根向周围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圆,树顶上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根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歪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度朔山上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这些鬼怪要下山就得经过这扇门。因此这里称为鬼门。天帝怕鬼怪到人间作祟,便派了两上神将去把守鬼门。这两个神将,一个叫神茶,一个叫郁垒。两员神将既能捉鬼,又能吃鬼。如有恶鬼胆敢出来,就把它们抓住,或者吃掉,或者用带索绑起来喂老虎。
一天,有一个鬼母领着一大群小鬼半夜里偷偷来营救被关在桃树洞里的众鬼。神茶、郁垒听到有异样的声音,连忙跳起来去抓自己的兵器。谁知兵器已被小鬼先锋促狭鬼偷走。两神将大怒,出门各折了一根桃枝,向众鬼头上扫去。说来真怪,柔柔的桃枝一扫到众鬼身上,它们立即像被电击似地瘫软在地上,连那凶蛮无比的鬼母也只能乖乖地躺在地上动弹不得,只好瞪着眼睛看着自己的手下一个个被抓进树洞,最后连自己也被扔了进去。这桃树洞竟然像铜墙铁墙一样牢不可破,里边数不清的鬼怪一个部逃不出来。由于这个神话故事的流传,人们就相信桃木有驱制鬼的特异效用,相信神荼、郁垒是众鬼的克星。
因此,古人便使用桃木雕刻神荼、郁垒的神像,一个手里拿着带索,一个身边牵着猛虎,安放在大门上,以镇压鬼邪。大概因为雕刻神像太费事,后来就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像来代替,这就称为“桃符”。再以后,觉得画还是很费事,便再简化,只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两个神名,往门上一钉就完了。到了宋朝,印刷技术普遍以后,就出现了用木刻印成的神像,这就是过年时出卖的桃符纸。渐渐地,这原来是镇邪用的桃符,成了新年门上的装饰画。画上神像的花样也多起来,不一定是持带索、牵老虎的神将神荼、郁垒了:也有根据后来的神话传说,画上唐朝大将秦琼和尉迟恭的图像作门神的。
春节是辞旧迎新,新的一年的开始;为了祈求一年的好运,从一开始就不让鬼邪上门,于是人们就在此时将“桃符”、“门贴”贴到大门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门贴”的变化,到了今天,每逢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只是在自家门上贴上一副春联,以求吉利,保平安了。
起点排行榜(https://www.dressupstart.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春节的传说的相关内容。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它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并且有着非常多的神话传说。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这些神话传说似乎正在被逐渐遗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关于春节的那些传说。
【祭灶王】
灶王又被叫做“灶神”、“灶君”、“灶君老爷”、“老灶爷”、“火神”等。是神话传说中主管饮食之神。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过“年”守岁】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
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发现,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话说,有两个放牛娃,在腊月三十日那天傍晚,正赶着牛群回家。突然,牛儿惊慌得哞哞叫。“不好,快走!”两个少年挥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几下。忽然听到“嘎哇”地一声怪叫,一只怪物吓得朝村前路上跑去。他俩不断地挥动牛鞭催牛快走。牛鞭声劈哩啪啦地响,年逃窜得更快了。少年猛悟过来:“原来年害怕牛鞭声!”后来年窜到一个老人的家门。老人家门前晒了一件大红衣裳,年吓得扭转头,朝村后头跑去。那边也有一个村子。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地闪着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又扭转头跑了。
后来呢,人们就知道了年的弱点,原来年怕响、怕红、怕火。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为吉利的象征。
【门神】
上古时期,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木,枝繁叶茂,盘庚错节,树冠盘曲覆盖达三千余里。在树枝东北门有扇鬼门,是世上万鬼出入的必经之门。
神荼、郁垒二神居其左右,见到害人作恶的鬼,就用苇索握悉梁捆起来,让老虎吃掉。因此,汉代人,每到除夕,为了防止作恶害人的恶鬼进家,便用桃木梗制成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立在门上。同时在门上悬挂苇索,供神荼、郁垒两个门神作缚鬼喂虎之用,称之为“悬苇”。于是便产生了中国门神的雏形。这一习俗流传至魏晋南北朝以后,人们认为刻木为人形太麻烦,于是削成一块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人的名字。
把这块桃木板挂在门上,称之为“仙本”或“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
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弥勒佛的人间恩赐】
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祖,为什么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
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法。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拿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
如来佛心眼多,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
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
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陆纳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采烈地过了一天。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作“春节”。
【破五的来历】
相传,姜子牙在封神的时候,将自己的老婆封为“穷神”。并令她“见破即归”。在神话传说中,姜子牙的老婆是一个非常令人讨厌的角色。被丈夫封为穷神后,她就更加惹人厌恶了。
人们为了躲避她,就一致商议在初五这天“破”她,让她“即归”,也就是“马上滚回去”的意思。久而久之,人们便将这天称为“破五”。
【压“祟”钱】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总是会偷偷跑出来,到人家家里去,用手去摸熟睡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就会头疼发热,变成傻子,甚至会死掉。
但是这个名叫“祟”的小妖怕灯光。因此,家家都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有一对夫妻老年得子,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给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作枚铜钱包在红纸包上,放在枕头旁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要去摸孩子的头,这时只见枕头边发出道道金光,吓得“祟”大叫一声就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原来八枚铜钱的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
因为“祟”与“岁”同音,之后逐渐变为压岁钱。
【倒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春节期间,各家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多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以上为总结的春节传说,大家还知道哪些春节的传说,欢迎评论区交流!
现在贴门神有什么意义?过春节在家门贴上门神的习俗已经流传了数千年,即使继承中华的传统文化,同时增加节日气氛,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古贴门像,为敬神、拜佛、求福祈祷平安。今贴门像,表达的是对平安、幸福的向往与追求。门神是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也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
春节为什么要挂灯笼?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扩展
春节为什么要贴福字贴福字,汉族传统年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汉族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把福字贴在
春节贴门神画像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知道吗?春节贴门神画像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知道吗?贴门神的意思,大概就是为了镇邪去恶。将这两个恶鬼的门贴在门上,一些恶鬼闻风丧胆,不敢轻举妄动,这户人家就会平安无事,吉祥如意!据传说,在古代,门神都是贴在桃木上的,桃木本身就是驱邪物品。追溯门神的原型和起源,几乎与神话传说密不可分。最著名的故事是太宗和他的两位将军的故事。
为什么春节要在家剪窗花呢?剪窗花,是中国独特的民俗风情(确切应该说是北方),每逢喜事都会剪窗花以示喜庆。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节日,人人都在这一天辞旧迎新,迎接美好的新年,所以剪窗花,也是表达对人,事,物的一种喜悦,开心之情。这是一个中国特有的民俗风情,现在不光是中国人,国外的人们对中国的剪纸艺术也非常的热爱,喜欢。剪窗花,是中国独特的民俗风情(确切应该说是北方),每逢喜事都会剪窗花以
为什么要过春节??过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以下几个原因:1.传统习俗: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习俗。过春节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氛围,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2.团聚与家庭: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时刻,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会返乡与家人团聚。对于在外工作或学习的人来说,春节是与家人共度时光、亲情交流的重要机会。3.辞旧迎新:春节是农历新年
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啊?贴春联的寓意和象征:1、辞旧迎新,继承传统习俗: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也是继承传统习俗的一种方式,是对祖先的尊敬,对传统的继承。而我们在春节贴春联也是为了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阖家幸福。2、象征美好愿望:古人贴春联是为了驱邪保平安,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春联中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语言,如“天增
春节为什么要守夜?跟过年的传说有关,传说中有只年兽要去村子抓人,村子的人都很害怕不敢睡觉,等待跟年兽做斗争,后面就流传下来守夜的习俗的。传说具体内容看文章后面介绍。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
2024-01-19 16:17:45
2024-03-02 09:37:13
2024-03-15 09:45:47
2024-03-15 08:21:57
2024-03-13 06:18:30
2024-03-13 05: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