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0 04:55:12 | 起点排行榜
唐代长安,几乎每个月都有与一定的节日、时令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民间习俗,也表明了古代人民浓烈的生活情趣和道德观念。唐代诗人运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在许多诗章中对此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灯节
相传这个节日最早是在开春为了求得蚕丝丰收而于此日祭祀“地神”的。后来因汉代人迷信“太乙天神”,从正月十五日黄昏开始,通夜在灯火中祭祀,因而逐渐形成了这天夜里张灯的习俗。古代把正月十五日的灯节称为“上元节”(与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相对应),又称为“元宵节”。近代风俗要在这天夜里吃汤圆,故汤圆又称“元宵”。
唐代长安实行宵禁,夜禁鼓一响,便禁止出行,“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到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这三天大街小巷灯火通宵达旦,全城竞相奔走,热闹非常。“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欢》)。当时有一种制作“灯轮”或“灯树”的风尚,如唐睿宗时期的一个元宵节,就曾在长安宫城外架起一座高二十丈的灯轮,上缠彩色丝绸,点饰金玉,悬挂五万盏灯。一些皇亲贵戚也趁此时竞相夸富斗奇,制作大型“灯树”。苏味道诗中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描述的就是“灯树”。在展览花灯的同时还有歌舞表演,在皇宫内,则是由宫女们表演大型歌舞“千门开锁万户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寒食和清明
寒食节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或第一百零六天,届时全国禁止举火,只能冷食事先做好的饭菜,故名寒食。寒食禁火的风俗周代即有,民间盛传此禁专为介之推而设。介之推不受晋文公之赏而隐于绵山,文公寻不着,便放火烧山以图逼其出,不料介之推竟抱树不出而被焚。以后于介之推死之日便禁火寒食,逐渐成为全国风气。
唐代寒食日有严格的禁火令,违者受罚,这一天“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寒食过后,宫内小儿便在殿前钻榆柳木取火,先得火者赏绢三匹、碗一口,然后派人将新火传送给各大臣,以示皇恩。韩 的《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的即是此景。寒食日的传统食品有麦芽糖(饧)伴大麦粥、杏仁酪、枣面饼(之推蒸饼)、鸡蛋。“鸡球饧粥屡开宴”。讲究的人家还在鸡蛋上刻绘图画。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与寒食为同一天或后一天,后人由纪念介之推而推及他人,遂成为全国性的扫墓祭祖节日。
寒食、清明期间,唐长安盛行打秋千、打球和拔河等体育活动。打秋千据说是为了预防寒食日冷餐伤身。这是春日最受妇女们欢迎的活动。秋千本名“千秋”,原取“千秋万岁”,祝人长寿的意思,明代陈卧子诗曰:“禁苑起山名万岁,复宫新戏号千秋”。王建有《秋千词》,细致地刻划了打秋千的动人情景:
长长丝带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织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地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傍人送上哪足贵,终赌明 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
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这些姑娘们不顾一切往高处荡,人都与百尺高的树梢平了;抖落了头钗,仍不在意。只是下来以后,往上一看,才觉害怕。
相传宫内在寒食日宫女也玩秋千,玄宗称其为“半仙之戏”,大约宫女们荡上荡下,彩带飘风,婉如仙女。
打球有两种,一是步打,即蹴鞠;另一是马球,又名波罗球。王建诗中有“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寒食内人常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韦庄的诗说:“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都写的是宫女们于寒食、清明日赐球并得赏钱的情况。
马球曾经为唐代最盛行的运动项目之一。寒食节皇帝往往专门赐给臣子们贴彩之球,以供戏乐。张籍诗云:“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唐代有好几个皇帝是马球好手。据《封氏闻见记》中,中宗时,以李隆基为首的皇家马球队曾大败吐蕃队。关于马球运动,张祜在《观泗洲李常侍打球》诗中作了精彩的描述:
日出树烟红,开场画鼓雄。
骤骑案上日,轻拨蹬前风。
斗转时乘势,旁捎乍迸空。
等来低背手,争得旋分鬃。
远射门斜入,深排马迥通。
遥知三殿下,长恨出征东。
除打球,长安人也经常在这一时期举行拔河比赛。相传唐中宗曾于清明日让大臣们在梨园球场拔河。张说曾在《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诗中,记录了唐代长安盛行这一运动的情况:
今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
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
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
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
唐代寒食、清明时节,长安还盛行斗鸡,杜淹在《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中细致地描述了斗鸡场面:
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
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
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
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
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
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这种风俗在唐代相续不断。武则天时韦承庆在《寒食应制》中也有“莺啼正隐叶,鸡斗始开笼”之句。斗鸡风在玄宗时最盛。
三月三
我国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节”后定在三月三日。人们都于此日到水边去洗涤污浊,举行“消灾除邪”仪式,同时相聚游乐。人们还往往于此日邀朋集友会于环曲水流旁,置杯于上游,任其飘下,停于谁前,谁就取饮,称为“流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写于永和九年三月三日,记上巳节流觞吟咏之景。
唐代的三月三,主要是一个以春游为中心内容,持续时间较长的节令。当时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首先是曲江池及其附近的杏园一带。
三月三日,皇帝往往在曲江池宴会群臣,贵妇们则斗富夸奇,杜甫的《丽人行》淋漓尽致地描述了这种盛况。普通士女则有斗花的风气,以致“好花皆折尽,明日恐无春”。
上巳前后踏青也别有情趣,杜牧《长安杂题长句》诗曰:“祥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草妒佳人钿朵色,风回公子玉衔声。”有时下雨,也挡不住郊游的人。唐彦廉《上巳日寄韩公》云:“上巳接寒食,莺花寥落晨。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
唐代还曾特许宫女们于上巳日在兴庆宫内大同殿前与家人相会。这天有成千上万的人来探亲,有的宫女家人没来探望,她从早到晚在人群中寻找,呼唤,直到“放风”结束,只得伤心地“涕泣而入”。
上巳后不久,就是牡丹盛开的季节,春游活动也形成新的高潮,“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
在这期间,新考中的进士也有许多活动,如去杏园举行“探花宴”,去雁塔题名,去曲江游乐等等,他们的活动,使长安春日游玩的气氛更加浓厚。
端午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本名“端五节”,又有“端阳”、“重五”、“重午”等不同名称。这是全国性的节日。逢节当天,人们最普遍的食品是“粽子”。《风土记》中记载,古代的棕子除粘米外,还要粟、枣等配料。唐代长安人则常吃一种“百索粽子”,皇宫中还往往于此日赶制许多粉团粽子,让人们用小角弓去射,射中就吃。
相传曲原投江后,曾有许多船只前往打捞,因而南方于端午节有竞龙舟的风气。
唐代长安人于此日身佩五色织带,称为“长命缕”,“五色缕”,“续命缕”。权德舆曾于此日得到皇家赏赐的彩带,有诗云:“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端午日人们还饮菖蒲酒,悬挂艾草,意在驱虫去邪。饮菖蒲酒还有保平安的含意,殷尧藩有诗曰:“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唐代制镜工匠有一个独特习俗,是五月五日午时在扬州的长江中心的船上铸造铜镜,专门进贡皇上,称“天子镜”。白居易在《百炼镜》中说:
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
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
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史手自封。
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
七夕
七夕原为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相会日,“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渡来。”以后七夕也逐渐成为民间的重要节日,人们于此日“家人竞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权德舆《七夕》)织女是神话中的织纺能手,因而唐代七夕节,妇女在当院设置穿针台,摆上果品,向织女“乞巧”。夜里若有蜘蛛(被称为“喜子”)张网于穿针台上,则认为大吉。“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刘言史《七夕歌》)皇宫中也有此风俗,“每年宫里穿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楼。”(五建《宫词》)
在七夕夜的月光下,用彩丝线穿七孔针,成了妇女们大显身手的机会,林杰《乞巧》诗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宫中特制一种“七孔金钿针”,供宫女们乞巧使用。
重阳节起点排行榜
“九”谐音“久”,古人重视“久”,故于重九日有庆祝风气,“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重阳节的具体风俗习惯,源于东汉。据《续齐谐记》载,后汉时汝南人桓景听方士费长房说,九月九日将有大灾降于其家,宜率家人佩茱萸,外出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以后遂成风气。
九月秋高气爽,宜登高望远,范灯有诗云:“忆长安,九月时,登高望见昆池,上苑初开露菊,芳林正献霜梨。”
茱萸香气浓烈,能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消积食,故被认为能“去邪气”。插戴茱萸是普遍的风气,王维有一首名作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外菊花酒是节日不可缺少的饮料。
除夕和元旦
除夕之前,人们尽量往家赶,以求与亲人团聚。除夕夜全家团聚欢宴,喝驱寒去湿的花椒酒,即把花椒放于盘中,饮酒时撮一点放入杯中。宴后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称为“守岁”。杜甫有诗云:“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董思恭诗云:“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储光羲诗曰:“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写的就是欢宴和守岁的情景。
除夕还有一种驱除瘟疫的迷信仪式,称为“傩”(nuó,音若挪)或“大傩”。这是从远古传下来的活动。《论语》中有“乡人傩”的记载。唐人于此日选男童,戴可怖的面具,着红黑衣裤,击鼓舞蹈以驱鬼。领舞者称“方相氏”,伴舞者称“ 子”,另有执事十二人。唐诗中的“傩声方去疫”(姚合),“更为乡傩羡小儿”(徐铉),即说的是这类活动。唐皇家此日则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大傩”仪式,人数达五百多人。沈 期有诗云:“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 子乱驱妖”。王建更有详细的描写:“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第二天一早,便是新年了。首先高兴的是儿童,“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刘禹锡)。爆竹也是不可少的,“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来鹄)。
唐代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而往往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个名字,挂于门首,称为“仙木”或“桃符”。传说神荼、郁垒乃兄弟,“性能执鬼”,居桃树下。五代时,后蜀孟昶于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第一副春联。以后“桃符”成为春联的别名。
唐人春节要吃“五辛盘”又叫“春盘”,乃是由五种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拼成,以发散五脏中的陈气。此外还有胶牙饧,柏叶酒,屠苏酒也是传统的食品和饮料。白居易诗云:“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唐代风俗,长者后饮,最后饮者称“蓝尾”。
元日过后,唐长安人开始走访亲友,互相邀宴,称为“传座”。“锵锵华驷客,门馆贺新正”(李郢),一派热闹气氛。
元旦之后不久就是“立春”,此日吃春盘,也举行拔河比赛,相传可促成秋季的丰收。李隆基诗云:“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观拔河俗》)。
立春日唐人还有佩戴彩绸剪成的燕子和在门上贴短语的习俗,称为“宜春字”。诗人则写诗贴门楣。韦庄有诗记此事“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贴绣楣”(《立春》)。
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广东省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江苏省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山东省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老北京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
春节的来源:
❤️🩹💛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在不同时代,春节的名称也有不同。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春节,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的习俗:
❤️🩹💛一、大年三十:除夕守岁❤️🩹💛
❖贴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除了春联,家家户户还要贴窗花、年画、福字,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守岁
,守岁又称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熬夜等。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守岁亦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放鞭炮,
放鞭炮,是传统年俗之一,据说鞭炮起源于爆竹。这个习俗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如今,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
❖压岁钱,
年夜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其寄予了长辈对少儿们成长的美好祝福。
❖包饺子,
饺子在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上都吃,除夕这一天包饺子,与平时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谁吃到了包有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二、大年初一,去拜年❤️🩹💛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人人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这新的一年也就开始了。
❖拜年,
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拜年。
❖不杀生,不扫除
,每逢过年,都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习惯要遵守,俗称年禁。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一年运程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比如大年初一这天忌杀生,因为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三、正月十五,闹元宵❤️🩹💛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但都象征团团圆圆的意思。
❖闹花灯,
元宵节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舞龙灯,
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还有一传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斩杀龙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李世民,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有元宵节耍龙灯之习。
❖猜灯谜,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年俗文化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团圆、走亲访友、看望长辈等,愿我们能将这些饱含浓浓亲情和美好心愿的习俗牢记心中,代代相传。
有关春节的习俗和来历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日期定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也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节日,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很受国人重视。春节习俗有:备年货、贴年红、祭灶、掸尘、挂年画、贴窗花、倒贴福字、年夜饭、拜年、放爆竹、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龙、挂灯笼、拿压岁钱、吃汤团、开门炮、拜岁、观社火、踩
有关春节的习俗和来历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日期定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也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节日,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很受国人重视。春节习俗有:备年货、贴年红、祭灶、掸尘、挂年画、贴窗花、倒贴福字、年夜饭、拜年、放爆竹、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龙、挂灯笼、拿压岁钱、吃汤团、开门炮、拜岁、观社火、踩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有意义的传统大节,历史悠久,古已有之。是从上古时代,人们会在新年岁首进行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春节的习俗1、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
南京的春节习俗有哪些?南京有过小年的风俗,好像在初二,将放一夜炮,市区也不例外。还有图吉利、讨头彩、盼来年。南京人对过春节是极重视的,尤其“老南京”人,千百年来,传统风俗习惯代代相传,不少习俗至今仍然存在。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物质文明的提高,南京人的风俗习惯,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南京人过去历来有烧素什锦的习俗。正月十六爬城头,也是有的,而今多是爬中
四川春节自驾游攻略:带你畅游美食和美景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四川春节自驾游攻略,带你畅游美食和美景。四川是一个美食和美景并存的地方,春节期间来这里自驾游将让您留下美好的回忆。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讨论四川春节自驾游攻略。一、品尝四川的美食四川被誉为中国的美食之都,拥有许多家喻户晓的美食,如火锅、串串香、麻辣烫等。春节期间,四川的美食文化更是达到巅峰。以下是一些在四川春节期间自驾游必吃的美
家乡的春节有哪些习俗?1、拜年2、贴春联3、挂年画4、贴窗花5、放爆竹6、发红包7、穿新衣8、吃饺子9、守岁10、舞狮舞龙11、挂灯笼12、磕头等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
广西的春节习俗有哪些?1、挑新水、喝伶俐水按壮家独特的习俗,春节要挑新水、喝伶俐水。挑新水又称汲新水,挑伶俐水、挑乖水;喝伶俐水又称“喝智慧水”,流行于广西巴马、凌云等县。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家家户户的大姑娘、小媳妇都要挑着水桶,拿着三柱香火,唱着歌,去河边挑水,到了河边或者取水处,先把香插好,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
江西春节的习俗有哪些1、拜年:正月初一,幼辈依次向尊长拜年,尊长又率幼辈向左右邻居贺年。南昌有句俗话:(南昌话)初一的崽,初二个郎,初三初四老姑丈,初三、初四也有专为亡亲祭拜的。2、换茶:是“换财”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发财。用厚毛纸外加一层白纸包裹糕点,上贴一片红纸,送来送去。只需一件,只需一件,只图形式,不重内容。3、跳傩:是有严格的时间限定的,一般是农历正月
2024-01-10 19:52:13
2024-01-09 02:52:53
2024-01-08 10:19:16
2024-01-07 10:59:39
2024-01-30 04:55:33
2024-01-30 04: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