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

中国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2024-01-29 00:59:48 | 起点排行榜

今天起点排行榜小编整理了中国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帮助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我的家乡过年最有趣的习俗是?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老百姓心中的头等大节日。中华民族这个具有传统色彩的民族,过着头等大日子的传统习俗可是规规矩矩的、一点也不能少。

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春联上写着对新一年的祝福。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门中还有一个福字。我们通常会将福字贴倒,意为福到了。这看似简单的习俗。放鞭炮。我们会在大年三十放鞭炮,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生性异常凶残,每年冬春之交就会出来伤害人畜。比较聪明勇敢的人就想到一个妙计:在院中摆放“年”爱吃的东西,当“年”来时,大家就放鞭炮、敲锣鼓,是“年”落荒而逃。从此,放鞭炮的习俗也就保存了下来。压岁钱。这个习俗是孩子们的最爱,这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美好的祝愿。吃团圆饭。我最爱的还有团圆饭,生在北方长在北方的我最爱吃饺子,而在北方的团圆饭中饺子又必不可少。饺子可以包很多馅,样子也各异,是最具传统色彩的家常便饭了。

包饺子是一门学问,别看家中长辈手十分灵巧,包饺子迅速而美观。其实,饺子的厚薄、饺子馅的多少、煮饺子的时间……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许少了或没有做好哪个环节,饺子就没有那么美味了。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饺子有馅,便有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进去,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期望。饺子这一节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想过春节不只是吃饺子之美味,更是享受传统节日的风俗带来的欢乐。

中国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各地春节风俗

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广东省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江苏省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山东省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老北京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中国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中国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俗称“过年”。人们视过年为所有节令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入腊月即开始筹备:制年糕、缝新衣、办年货、掸尘、扫地、疏沟。

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择吉时放鞭炮开门,谓之“开财门”。全家起床后,要拿糖果糕点、打“早伙”。早餐素食,一般吃年糕、汤圆、米粑、油豆腐等,象征“团圆”。早餐后,首先到厅屋祖先堂,向祖先跪拜,各家由长辈带领向全村各家拜年。上午,全村人由长辈引头,敲锣打鼓,至祠堂拜祖宗或寺庙朝佛,谓之“出行”;摘回常青树枝插在门上,谓之“纳财”。这一天,忌扫地和往外泼水,意愿是免财气外流。同时忌讲不吉利的话。

从初二开始,亲友交贺, 拜年。通常先拜岳家,次拜其它亲友,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随便行”。

初三到十五,农村大都舞龙灯、狮子,或演花鼓戏。龙灯前有彩旗牌灯,大锣大鼓开道,后有帮事队、乐队、浩浩荡荡。每到一村,以鞭炮相迎,有的邀吃拦门酒,俗称“邀座”。此时,龙灯、狮子均得表演一番,以示酬谢。 年是什么?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年是什么?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

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

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回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

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

这就是年了。

那么古代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写联对,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

才是过完了。那么我们追溯古人的“年步”,先来祭灶——

灶王爷可是年节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脸的一尊,

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

崇敬之情的表达。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起点排行榜

都是灶神。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

得象个美女。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有六

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他除

职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

天帝。人们还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

神,同时还喃喃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这个风

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

祭食也简化成了“灶糖灶饼”,可是你要是留心

的话,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

天说好话,不好的可别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爆竹最初是巫术的一种工具,作用是驱辟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并不是象现在的

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烧竹子,发出噼叭之声,惊吓鬼怪。屠苏即屠苏酒,意

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

的酒统称“屠苏酒”。

桃符又称“桃版”,是春联的前身。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

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

转化成春联据说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纸制的春联则是明、清才兴盛起来。今天的

春联意在于渲染年节气氛,祝吉求祥,已经失去了旧时春联的驱辟作用,而且内容丰

富,形式多样。

写了联对,接下来该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年节

饮食很多,诸如年糕、年夜饭、更岁饺子等。另外

还有巫术味很浓的饮食,如桃汤、柏酒、椒酒、五

辛盘。桃汤是用桃煮的汤,柏酒是一种用柏树叶浸

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

饮用,意为避邪祈福。五辛盘即以葱、姜等五种辛

辣食品置盘中,又称春盘。俗谓可以辟恶、除瘟、

通五脏,也有贺新的意思。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

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

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

进程。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

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

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

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

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

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团年饭后还要“消夜”,一家人吃着

点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静待天

明,这便是守岁。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

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

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

聪慧,万事如愿。

“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这声音单调,

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就在这时际,……发现迎春花开了。”

是的,迎春花开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

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

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

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

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

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

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

以上,就是起点排行榜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中国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