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习俗

2024-01-28 16:31:22 | 起点排行榜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习俗相关内容,小编在这里做了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习俗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习俗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习俗

1、在古代,有“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的谚语,就是说,如果你在某地仅住三两年,种种粮食就可以了,如果要长住,那就要考虑种点树了。当然,这个树多是指经济林木,如太史公所说的枣树、栗树、橘树等。《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第三》引《襄阳记》载,吴国丹阳太守李衡,生前种柑橘树千余株,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们家很穷,但我种有千株柑橘树,就像一千个木奴,不吃你的喝你的穿你的,却可以替你纳税,补贴你用度。后来,李衡种的柑橘树长成了,“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一直到东晋成帝咸康年间(335-342年),其宅周围尚存所种之树的枯株。

2、历史上,许多王朝都特别重视植树。唐代沿袭北齐和隋制,王公以下皆有永业田。什么是永业田呢?即私有田(现代曾称“自留地”),免税,但是按要求在永业田里必须种上一定数量的榆、枣、桑树,或其他适宜的树木(《新唐书·食货一》)。

3、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之后,重申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的法令:“课民种树,定民籍为五等,第一等种杂树百,每等减二十为差,桑枣半之。”太宗即位,规定“两京、诸路许民共推练土地之宜、明树艺之法者一人,县补为农师……”(《宋史·食货上一》)这就是说,不光是会种田的,会种树的同样可以做农师,足见朝廷对种树的重视。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一登基就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栽桑以四年起科。不种桑,出绢一疋。”(《明史·食货二》)种桑树者四年之后再纳税,如果不种,就要接受“罚款”了。

4、政府以法令的形式,或靠“惠农政策”引导、鼓励人民多植树,一方面能够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使国家在林木消费上不至匮乏,老百姓也能从种树中得到实惠。据贾思勰记载,有些地方的人生儿育女了,要给每个婴儿栽上二十株树。当然,这也是出于经济考虑,等孩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树也成材了,可以做车轮,按一棵树可做三副车轮,一副值三疋绢计算,二十棵树共值一百八十疋绢,足够结婚的费用了。

5、不过也有种树是为了绿化环境的,西汉政府就曾规定:“城郭中宅不树艺者为不毛,出三夫之布。”(《汉书·食货志下》)住宅周围要种树,否则就视为不毛之地,要受罚的。这显然是为了美化居住环境,至于种么树则没有明确规定,可以是柳树,也可以是其他的树种。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习俗

植树节有哪些风俗

植树节的风俗

1、种树,植树节很多人选择买小树苗种树,部分人还有硬性任务要种树。

2、了解树木知识,多学习有关树木的信息。

3、宣传环保,植树造林本是为保护环境,不是人人都必须去种树,也可点击手机电脑,发布一些呼吁环保的帖子等。起点排行榜

4、环保事宜,做一些爱护环境的事,比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使用纸杯等。

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提倡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习俗

植树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植树节风俗习惯:种树。植树节适合种的树——银杏:银杏为落叶乔木,5月开花,10月成熟,果实为橙黄色的种实核果。银杏树高大挺拔,叶似扇形。

冠大荫状,具有降温作用。叶形古雅,寿命绵长。无病虫害,不污染环境,树干光洁,是着名的无公害树种。银杏适应性强,对气候土壤要求都很宽范。抗烟尘、抗火灾、抗有毒气体。是理想的园林绿化、行道树种。

扩展资料:

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提倡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习俗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起点排行榜。
与“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习俗”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