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5 01:31:08 | 起点排行榜
一、“祭灶”和“打扬尘”
在四川,广义上的“过年”,从
腊月二十三
就开始了。在中国很多地区,都有过“小年”的说法。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四。
但四川却是个例外,大部分地区都是没有“过小年”的概念的——倒是有些地方把除夕夜称为“小年夜”,把元宵夜称为“
大年夜
”。
二、准备年货
腊肉、卤肉,最常见的是猪肉,除了正常的肉以外,还包括猪身上的各种部位,比如
猪耳朵
、猪舌头、猪蹄子、
猪尾巴
、猪心猪肝,品种越丰富越好。此外还有腊鸡腊鸭腊鱼腊兔等等,牛羊肉相对比较少。
三、“团年”和“
守岁
”
在四川人看来,虽然从腊月二十三直到元宵节,都是广义的“过年”,但最重要的,无疑还是除夕和初一这两天。除夕,最重要的是“团年”和“守岁”。
四、“走人户”
“走人户”是贯穿初二到十五的活动,四川人所说的“走人户”就是走亲戚、串门。大家都会穿戴一新,然后依次到亲戚家里拜年,并带上
糕点
、水果作为礼物。
五、初二到十四,各有各的主题
在四川,初一到十四的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主题,也就是每天都是一种动物的“过年日”。比较常见的版本是: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九龙十虎,十一猫儿十二鼠,十三是虼蚤(
跳蚤
),十四又是人过年。
1、四川过年,年三十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是做一大桌年夜饭。初一早上吃汤圆。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户”(串门),一般是看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鸡、蛋、面条、酒、叶子烟(烟叶)等这样的礼品。
2、媳妇、姑爷回娘家,在农村比较远的还要住几天。晚上(城市中)逛灯会。白天场(庙会)茶馆非常热闹,有许多川剧、评书等表演。
3、洗脚洗得高来年运气好。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洗脚的场面都十分热闹,大人会一边讲这个习俗,一边亲自示范,小孩们半信半疑,嬉笑着挽裤腿,照着大人的方式洗一遍脚。
4、大年初一去“捡财”。大年初一“捡柴”的习俗:捡柴谐音“捡财”,寓意来年财源滚滚。
5、所谓偷青,就是在正月十五晚上,趁着月色,去别人的地里偷点绿色蔬菜,比如蒜苗、芹菜、白菜、青菜、葱、豌豆尖什么的,但也就是意思一下,偷点别人的运气,去掉自己的诲气就行,没人会真偷。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春节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一方一俗 四川盆地一些地方独特的春节习俗
1、游喜神方
“游喜神方”活动是成都的一种古老的民俗,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喜神方,即喜神所在的地方。每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成都市民都要携家结友,出南门,访武侯,游喜神方。
2、“舞龙、秧歌、唢呐等民俗
舞龙,又称玩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吉祥。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
3、川剧
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
4、变脸
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瑰宝,1987年,文化部正式出文,将川剧变脸艺术列为国家二级机密,这也是中国戏剧界唯一一项国家机密。
5、《刘禅落带》
洛带古镇地处成都市龙泉驿区境内,是成都“东山五场”之一,被誉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刘禅落带》讲述就是洛带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成都:从“看”文化到“种”文化 民俗文化入人心
2024-01-19 16:17:45
2024-02-19 14:46:57
2024-02-14 11:29:08
2024-02-11 14:05:14
2024-02-04 01:25:03
2024-01-27 04: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