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3 19:57:21 | 起点排行榜
唐代长安的民俗丰富多采,其中以节日风俗最受重视:
节日 日期 节日的风俗习惯
初夕
(除夕) 当晚,家家户户都要围炉团聚,举行守岁。到大年初一,须燃放爆竹,悬挂桃符,辟鬼驱邪,欢庆春节。
上元节 正月十五 节日前的两天,长安城会取消夜禁,允许百姓通宵赏灯歌舞。
上巳节 三月三日 长安百姓都要到渭水、灞水、滻水和曲江池等,进行「祓禊」仪式,驱邪除疾。青年男女往往藉此到郊外春游。
清明节 祭扫先人坟墓。
端午节 五月五日 各家都要在门边悬挂艾叶,食粽子和饮菖蒲酒。
重阳节 九月九日 人们都要登高远眺,佩插茱萸,还有食糕、赏菊、饮
酒等活动。
在古装剧盛行的年代,在看到很多晚上出游,灯火辉煌的场景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唐朝的“夜生活”,无论是《仙剑奇侠传3》中紫萱和徐长卿在灯谜长廊中再次一见钟情,还是热门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带来的辉煌壮阔,都能让人耳目一新。
起源于唐朝的上元节庆典又是一个什么的样的形式呢?“夜生活”并不发达的唐朝,居然有这么张灯结彩的夜市,而这次我们要讲的正是唐朝人的上元庆典。
长安城与“夜禁”
在遥远的唐朝,疆土辽阔国泰民安的长安城中,继承着“夜禁”的优良传统,除了夜间的打更人出来为大家报时,晚上的唐朝人也就只能在家里老老实实的睡觉,完全没有夜间的娱乐生活,而这样“夜禁”的举动也是为了安全的起见,安保措施不能遍布城角,“夜禁”总体上来说是来保证安全的。
打破“夜禁”国力强盛的唐朝,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升,生活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这片生活安康,政治稳定的局势,是唐朝的公务员们的辛苦劳作的成果。于是随着道教的传播,唐朝的“公务员”们开始呼吁法定假期,所以在春节的最后一天,传统节日上元节(元宵节)就成为了当时唐朝公务员的法定假期。
在古代的上元节,人们普遍用喜庆和热闹的方式来度过,一般以观看彩灯为习俗,而为了促进公务员的工作,所以在上元节这一天全程放假,共度良宵,随着唐朝“假宁令”的颁布,上元节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关于“放假”的明文法规。
假期延长在短暂的一天上元节假期度过之后,为了盛世的延续,上层的官员们担心这样的通宵达旦的过上元节有点大动干戈,会影响到工作的进行,所以就有官员提出不要彻夜狂欢,而唐朝的唐睿宗也只能听取建议执行。但是到了唐玄宗执政的时候,看到这样全国上下普天同庆的好日子是能调动人民群众的情绪的,所以干脆直接将假期延长到三天,从国库中出资,下层官员出力,资助全城的人民共度上元节良宵。
在上元节期间,为了保证全城的安全,全城都挂上灯光结彩的彩灯,驱散铺天盖地的黑暗,神秘和黑暗都被驱散走了,人们就在彩灯下狂欢,在这“光亮”的黑夜之中,人们喝着肉粥,吃着面茧、丝笼、火蛾儿等美食,载歌载舞,拔河和猜灯谜等活动,开启了彻夜的狂欢。
上元节=情人节在古代,对于女子的约束甚多,不能随意出门,在“夜禁”规定下晚上想“偷溜”出去也是不允许的,而且当时的婚配追求的是“门当户对”,任由家里人分配。但父母安排的不一定和自己的心意,平时累积的抱怨也不能随意释放,所以上元节就成了唐朝女子们的“大型相亲”见面会,这期间的男女们借此良宵,诉苦衷肠,表达爱意,甚至有人上演私奔的剧本。
这也并非没有历史记载,在《旧唐书》中曾说道:
“四年正月望夜,帝与后微行市里,以观烧灯。又放宫女数千,夜游纵观,因与外人阴通,逃逸不还。”
指的是唐中宗时期,上元节出行的宫女,为了摆脱宫中的束缚,与宫外的人私奔,还有的宫女和心上人在上元节幽会,上元节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当时的情人节。
也有很多诗人对于上元节的庆典也颇有灵感,相应创作了一些佳句。欧阳修就在《生查子》中创作了这样的佳句: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朗朗上口,而另外一边的辛弃疾也创作了一句基本人人熟知的佳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燃灯文化
作为人的日常用品,灯从古流传至今,已经有冗长的历史。而在唐代以前,燃灯文化多向原始的神秘崇敬,对“天神”的敬仰,是一种较为正式的器具。而到了唐代,为了照明和上元节的起兴,娱乐性不断增长,到了唐朝上元节的发展之时,燃灯也就成了娱乐性、实用性并肩的灯文化,而上元节的燃灯,就是象征着“狂欢之夜”的存在。
张灯结彩在唐朝之前,张灯结彩属于民间的活动,为了祭奠帝王的燃灯高挂,缅怀有功绩的领导者们,是少有且不被重视的文化,燃灯的文化也没有出彩的地方,但是到了唐朝,随着技术的发展,燃灯的文化也逐渐丰富起来,燃灯不仅仅是祭奠的灯火,更是象征喜庆的灯光,代代流传。
对于唐朝的燃灯灯饰,在《云仙杂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白鸾转花,黄龙吐水,金龟、银燕、浮光洞、攒星阁、皆灯也。”各种动物样式生产的燃灯,让燃灯充满生动性。
灯具的创新随着技术的发展,唐朝人也开始注重灯的发明,随之发明了“影灯”。影灯类似现代的光影灯,灯纸上的团,通过内置灯烛火焰映照出影子,推动花灯的旋转,地面上就会出现映照出来的影子团,灯光好看且影子展现出来的形象也栩栩如生。
影灯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唐朝人丰富的创造力,“热动力学”也在唐朝崭露头角,栩栩如生的影子和花瓶展示品般的灯,都是唐朝人智慧的体现。
除了影灯以外,为了展现高超的技艺,唐朝人还发明了灯树、灯轮、灯楼等等灯的款式,也更有巨型的灯具,在当时也有衍生出来的与灯相关的职业“灯俾”。
灯树,是隋朝灯具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因为像树的分支,灯架分支矗立的灯型。
灯轮,以佛教灯为基础的灯具,充满佛教的元素,灯轮共有七层,每层都有七盏灯,就如同齿轮一样。
灯楼,灯楼是灯轮衍射出来的建筑物,以灯轮为模型的楼层,在《岁华纪丽·上元灯楼》就有这样的记载:“唐玄宗於上阳宫建灯楼,高一百五十尺,悬于珠玉,微风将至,锵然成韵。”
随着灯楼的建成,也彰显了唐朝强盛的国力,也成了象征的建筑物,高一百五十尺就相当于现代的46米,这样的巨型灯楼,还有诸多宝石在上面发出叮叮当当的摇晃声,想象一下都是很宏伟的样子。
灯俾,类似打更人的一种职业,用木雕成的侍俾像的灯架,手持彩灯,拟人而伺立,关于灯俾,在《开元天宝遗事·灯俾》中这样记载的:“宁王宫中,每夜於帐前罗列木雕矮俾,饰以彩缯,各执华灯,自昏达旦,故曰之为灯俾。”
载歌载舞的上元节
“踏歌”而起的唐朝人踏歌起源于汉代,一种舞蹈助兴的形式,风靡于唐朝,无论是身份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在上元节“踏歌”助兴,在唐睿宗党政时期精选长安少女千余人,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
在唐玄宗时期更有诗词的记载,在唐朝顾况的《听山鹧鸪》中:“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描述了在上元节期间,民间的百姓踏歌载舞,跳了一整晚,白居易也在《正月十五夜月》中这样描述踏歌:“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会厌杭州。”也是描写踏歌的喜庆热闹的场景。
“牵钩”拔河的前身除了踏歌的喜庆,在唐朝还有现代的团建活动拔河,在遥远的唐朝称作“牵钩”,上元节人们聚到一起举行快乐的拔河活动。《封氏闻见记》中这样描述:“两钩齐挽,大组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输,名曰拔河”,当时的“牵钩”和现代的拔河差异不大。
最早的上元节(元宵节)习俗是喝肉粥在唐朝的上元美食中,主要是白粥和肉粥,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是属于数一数二的美食,在《唐六典》中有这样的记载:“正月十五日,晦日膏糜”。“膏糜”就是俗称的肉粥。
当然唐朝的上元节也不仅仅只是肉粥这么单调,在上文中也有简单的举例,更有糯米制品“面茧”的蚕茧美食,饼状的食品“丝笼”,油炸的“火蛾儿”,类似现代绿豆糕的“玉梁糕”。流传到我们现代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是到宋朝才开始兴起的,不过在正月十五上元节吃特定的食物是唐朝延续下来的传统。
结语
唐朝是一个国力富强、国泰民安的朝代,领导人为了公务员的休息而调动的假期,演变成了举国欢庆的日子,无论是电视上的演绎还是历史书上的记载,都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上元节,上元节的庆典也成为了唐朝的创举,打破古代的黑暗和神秘,宣扬欢乐的氛围,展现了风华绝代的上元节庆典。
唐朝,围绕着春节这几天,出现了一系列饶有风趣的活动。
更换桃符、门神
据汉人应劲《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称:上古之时,有神仙兄弟二人,一名神荼,一名郁垒,居于风景秀丽的度朔山下,他们把祸害人间的恶鬼都用苇索捆起来,让老虎吃掉。这个传说在当时广泛流行于民间。蔡琶《独断))也说,海中有度朔之山,上有桃木,枝叶茂盛,盘根错节,树冠盘曲覆盖达三千余里,在树枝东北有鬼门,是世间万鬼出入的必经之门户,神荼、郁垒居其门,见到害人之鬼,就用苇索捆缚,令虎吃掉。因此汉代人每到除夕,为防止恶鬼进家,便削桃木梗制成神荼、郁垒两人形象,立于门上。同时在门上悬挂苇索,供神荼、郁垒两个门神作缚鬼喂虎之用,称之为“悬苇”,于是便产生了中国门神的雏形。
这一习俗流传至魏晋南北朝以后,时人认为刻木为人形太麻烦,于是削成一块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人的名字,把这块桃木板挂在门上,称之为“仙本”或“桃符”。宋人王安石《元旦》诗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辟鬼祛邪的“桃符”。
门神每年一换,由于门神风俗的影响,加之文化发展,印刷业兴起,唐末宋初之时,又出现了年画与春联的新风俗。
举行驱鬼除瘟疫的仪式—逐傩
“逐傩”亦称“驱傩”,它起源于原始的巫舞。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在民间一直盛行不衰。在汉代,傩舞不仅广泛流行于民间,而月。传入宫廷,成为一种规模盛大、仪式隆重的驱鬼逐疫的仪式。
到了唐朝,除夕时的滩舞仪式已发展成为滩戏。这是一种“以歌为职,娱神又娱人”的歌舞,朝野都喜闻乐见。《新唐书·礼乐志》及《乐府杂录》都有记载。唐朝逐傩虽然仍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娱乐的成分大大加强了。宫廷逐傩由太常寺来主持,有音乐伴奏,表演者都经过化妆。表演时不仅朝臣们可以携带家眷观赏,寻常百姓也可以欣赏。在关中,民间滩戏也厂‘泛流行::唐李悼《秦中岁时记》中说:“秦中岁时日,傩作鬼神状,二老人各为傩翁傩母。”由此可见,汉魏宫廷数百人的驱傩仪式,在唐朝民间已成为三四人演出的歌舞小戏。当时傩戏中的滩翁一般身穿“朱衣画裤”,傩母一般是“青衣画裤”,傩鬼又都是“染面唯白齿”,并有一些基本规范化的舞蹈动作。除驱傩、拔楔外,更多的是为了娱乐,可以即兴表演说唱故事。
《太平御览》卷17引《荆楚岁时记》云:“卒岁大傩,殴除辟厉……桃弧棘矢,所发无桌,飞碟雨散,则瘴必毙。”据《酉阳杂俎续集》卷4《贬误》载:“俗好于门上画虎头,书渐字,谓阴刀鬼名,可息疟病也。”《汉旧仪》说:“滩逐疫鬼,又立桃人、苇索、沧耳、虎等,渐为合沧耳也。”前为六朝时事,后者为唐朝。宋代及以后亦然。
送神
唐朝长安市民在除夕还有送神风俗。《辈下岁时记》载:每至年夜,请和尚、道士来看经,并备有水果送神,在灶前贴灶马,把酒糟抹在灶门上叫做“醉司命”,夜里在灶里点一盏灯,称作“照虚耗”。这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地方风俗。
乞如愿
这种风俗起源于一个神话故事。据《荆楚岁时记》引《录异记》及《云仙杂记·如愿》记载:卢陵有一位商贾名叫欧明,他每次经商路过彭泽湖,就取船中的物品供祭湖神—青洪君。积数年如一日,长祭不断,使湖神青洪君大为感动。一天,湖神步上水面问欧明:“君有何求?”欧明说:“但乞如愿。”本来他的意思是乞求万事如意,可是恰巧湖神有一女侍者名叫如愿,湖神就答应了这个请求,将脾女如愿赐给欧明。欧明带如愿回到家中,高兴得心花怒放。凡是欧明需要什么,如愿都能立即办到,真是如愿以偿。可是有一年除夕,如愿起床晚了些,欧明怒火中烧,痛打了如愿一顿,如愿在气恼中跑到土堆中不见了。这时欧明就用钱杖敲打土堆,口里呼唤着如愿,如愿还是没有回来。这是一个离奇的神话故事,它寄托了人们追求生活中万事如意的美好愿望。因此,每年除夕,在祈求新年如愿的风俗中,注人了乞如愿的活动。到唐朝时,这种活动尤为兴盛。人们用一根细线绳拴系一个锦人,投入土堆中,然后执杖痛打。不过这种活动有的在除夕夜进行,有的在元旦日进行,也有些地区是在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进行。
在封建社会,人们只求温饱,却很难“如愿”,在现实生活中理想不能满足,就到神话传说中去追求,年年除夕打灰堆,乞如愿。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
到了唐朝,守岁的风俗尤其兴盛。帝王宫廷在除夕夜守岁,燃檀香簧火,大摆酒宴,极尽豪华奢侈。据《南部新书》记载:唐朝每当除夕夜,常常一夜就要烧去这种珍贵的木料二百多车,燃烧时火焰冲天,高达十余丈,香闻数十里。岁除之日,太常领属官乐吏千人入宫内,晚上于寝殿前进傩舞,同时“燃巨烛,燎沉檀,萤煌如昼”,皇帝王妃公主都来观看。唐朝宫廷守岁,还大摆宴席,侍臣应制作诗,歌舞升平。唐太宗就曾作过((守岁》诗,描绘除夕夜宫廷生活。诗云:
幕景料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在这种时候,正是那些御用文人在皇帝面前应制作诗献赋的大好时机。唐朝在除夕守岁时,应制诗连篇累犊,汗牛充栋,大部分都是铺排辞藻,歌舞升平,称颂君王圣明,文辞华丽而内容空泛无物。但是有些守岁应制诗,也反映出唐朝宫廷除夕守岁活动的盛况来。像著名唐朝诗人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诗写道: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
宫阀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熏天。
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
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在各地州县,人们举办除夕之宴,举杯传筋,载歌载舞,直到岁日结束。张说《岳州守岁》云:“除夜清蹲满,寒庭燎火多。舞衣连臂拂,醉坐合声歌。”就是平民百姓,也要在家中略备酒席,欢宴达旦。董思恭《守岁二首》为此有热情讴歌:“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销出镜水,梅散人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周弘亮《故乡除夜》亦有“何处夜歌销腊酒,谁家高烛候春风”的感唱。一年一度的除夕夜,就在人们高歌送酒之际走过了最后的时光。起点排行榜
除夕象征着一年即将过完,新岁快要来临,人们甚至通宵不寐,坐而守岁,至少在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的荆楚地区即出现此俗。据《荆楚岁时记》载:“岁暮(除夕之夜)家家具肴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此类事例又见《玉台新咏》卷八徐君倩《守岁》诗。唐诗中也屡见此类记述,如《全唐诗》卷509庐全《守岁》诗、《全唐诗》卷659罗隐《除夜》诗等。
宿岁也是当时民间除夕习俗之一。《荆楚岁时记》前条接云:“岁暮……留宿岁饭,到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衙,以为去故纳新也。”这种“宿岁饭”大体是表示家庭富足和希望来年丰收之意。又有吃团圆饭之俗。中守岁条注中《风土记》云:“除夜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与上引《荆楚岁时记》“岁暮……相聚酣饮”,记述大体一致,是说在除夕之夜吃团圆饭,这与流行至今的春节习俗已非常接近。
拜年
拜年之风汉代已有之,唐朝以后发展很大。拜年分三种类型:一是同宗族拜尊长,二是亲族拜访,三是官僚朋友之间的互相拜访。拜尊长一是家中拜家长,二是同族拜长者。这种全族而拜的风俗全国各地大致相同。初一晨起,祭天地祖宗,同族拜年,互道新年之喜。但是亲戚拜年就不一定是初一了,走亲访友,互送礼品,共饮美酒,以庆新年。这种风俗直到今日依旧盛行不衰。
长安的逸动PLUS到底咋样,真的那么好吗?看到这个问题,我居然有种莫名的亲切感,想当初我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作为逸动PLUS的老车主,我感觉我是很有发言权的,先说结论,我觉得这车是好车。自己的老逸动PLUS开了半年多了,一直没出过什么问题,尤其是动力方面,该有的爆发力都有,完全可以满足家用的需求。自从21款长安逸动PLUS推出之后,我也是很关注的。这款车在3月份已经正式上市了,我发
哪个不是春节在古代的别称正月啊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岁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古代过年,有很多富含文化价值的习俗,哪些消失了
长城宽带怎么样长城宽带好不好长城宽带怎么样1、长城宽带怎么样:长城宽带挺好的。2、长城宽带价格便宜。长城50M、100M宽带平时浏览网页、边下载边看电影电视剧没有问题。3、如果你上网时间过长,长城宽带网络靠强大的技术支持,会让你每10分钟休息片刻,以保护你的身体健康。如果你想玩在线游戏、在线视频等,长城宽带明确地告诉你。4、我们拒绝网瘾,本网络决不支持有碍身体健
警车牌照到底是什么样的所谓的“百科”是网友自己编的,质量参差不齐,这种没有权威性的东西不出错才是见鬼。警务号牌是白底黑字加红色“警”字,“警”在最后——其实我觉得楼主大可不必为了这个问题而茫然,街上的警车那么多,看一眼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简单解释一下警务牌的含义公安系统警务号牌的样式是“某·X1234警”,汉字是省份简称、字母表示所在城市(O除外,表示公安厅)、数字是编号、“警”表
投石车的发明投石车并不是刘晔发明的,而是袁曹在官渡相持的时候,袁绍军使用了大型攻城器械高橹,然后刘晔献计用投石车破高橹。三国演义里其实没有提是刘晔发明的。后来经过马钧改进,进一步完善。投石车在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隋唐以后成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是古代战车的一种。上装机枢,弹发石块。因声如雷震,故名霹雳车。《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太祖(曹操)乃为发石车,击(袁)绍楼,皆破。绍众
运动装品牌排行榜是怎样的?哪个品牌最受欢迎?运动装品牌排行榜:李宁、安踏、特步、361度、乔丹、匹克、耐克、阿迪达斯。最受欢迎介绍如下:1、李宁说起运动品牌,市场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出现,有的是国际知名品牌,有的只是小众或者不知名的品牌。在中国最受欢迎的运动品牌是李宁,它是运动员李宁创造的品牌,也是世界品牌,广告语上总是会这样说,它是中国体育用品行业领跑者。其实,李宁的品牌也
古代春节的风俗有哪些?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等。按中国人的习惯,每年一到腊月(农历十二月)就准备年货。除夕晚上,即使常年在外的人们此时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古人(主要指汉族)团年,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
你喜欢什么样的美食漫画?我一看到这个题目立马就想到一部动漫,名字叫《梦色糕点师》。这部动漫是我初中的时候看的,当时很喜欢看这种风格的漫画。这部漫画主要讲的就是天野草莓向糕点师努力的过程!在我的印象里这部动漫主要画面就是做糕点!做糕点!做糕点!各种各样的好看的,好吃的精美糕点!其实这部动漫除了好吃的,剧情也是很不错的。主要讲的是天野草莓在导师安利老师的推荐下,去到了祖奶奶创的蛋糕
2024-01-19 16:17:45
2024-02-19 14:46:57
2024-02-14 11:29:08
2024-02-11 14:05:14
2024-02-04 01:25:03
2024-01-26 09: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