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盐城春节风俗有哪些

2024-01-22 00:40:44 | 起点排行榜

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盐城春节风俗有哪些相关的问题,今天,起点排行榜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盐城春节风俗有哪些

盐城春节风俗有哪些

盐城春节风俗有:忙年、送灶接灶、掸尘、压岁、放爆竹、斗香等等,盐城市,江苏省辖地级市,Ⅱ型大城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江苏东部,东临黄海,南与南通接壤,西南与扬州、泰州为邻,西北与淮安相连,北隔灌河和连云港相望。

盐城春节风俗有哪些

忙年

就和民谣唱得一样,从腊月开始,老盐城人就开始忙着准备糯米粉、磨面;一过腊月半,就开始蒸年糕、涨饼、炒炒米。有的人家还在年糕上打上红戳印。腊月廿以后,不论大家小户都要“请”香烛、菩萨像等。富裕人家还会把要采购的枣子、红白糖、油炸果、大糕等写在纸上,称作“打年货单”。临近春节,家家户户还都要买鱼。在盐城西乡还有抢买鲶鱼的习俗,取意“年年有余”。

送灶接灶

盐城人把送灶和接灶合称祭灶,春节便从祭灶开始。以前,民间家家灶间里都专门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人们称之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负责管理各家各户的灶火。民谣中的“廿三;糖瓜粘”就是说的农历每年腊月廿三或廿四的祭灶。对于祭灶,民间还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即官府腊月廿三、民家廿四、水上船民廿五举行祭灶活动。

掸尘

送灶以后,人们便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了,即从腊月廿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晚上止,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做“掸尘日”或“除尘日”。

压岁

农历腊月三十或小月廿九,都被称为“三十晚上”,全家人要团在一起吃“压岁酒”。吃过晚饭,家中长辈一般用红纸包好钱,送给儿孙,表示祝福;也有的是在大年初一早上给晚辈钱,称作“压口袋”,表示新的一年不缺钱。所有这些,被统称为“压岁钱”,其用意在于镇恶驱邪,祝愿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放爆竹、斗香

大年初一,开门大吉,人们早早起来放“开门爆竹”。家主还要先起身燃香点烛,祈求平安。旧时,乡间殷实人家在大门口挂上灯笼,在天井里烧“斗香”。小孩子早上起身后,必须先吃一点甜食,方可开口说话。早饭要吃汤圆茶。家中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邻里间见面便相互道喜,互贺“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等。登门拜年,以小孩子最为活跃,他们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地走。

南北方过年吃什么

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都是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吃什么更是节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过年的食俗也各有不同。北方过年一般吃饺子,南方人的年夜饭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笔者就带着大家去看看南北方春节吃什么。

明清以来,除夕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显的差别。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但是具体南方各地,春节吃什么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春节的前一天称为除夕,古称“岁除”或“逐除”。除夕的饮食习俗,北方和南方不尽相同。

北方人以饺子为美味,有水饺、蒸饺等,在出席子时食用,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为讨吉利,有的饺子中放些糖块,意味来年生活甜美;有的在饺子里放一枚“制钱”,吃到有制钱的饺子,一位着财运亨通。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虽然饺子早已是普及大江南北的日常点心,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在南方,人们以年糕、元宵、松糕、粽子以及鱼、肉、菜为美味。除夕多吃年糕和元宵。元宵也叫“团子”、“圆子”即汤圆,取“全家团圆”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产和生活“年年高”之意。吃年夜饭之前,旧时一般还先要祭祖,将食物分出少许,献给祖先,以示纪念。午夜钟声一响,辞岁礼开始,全家向祖先灵位行礼致敬,子女依长幼序向长辈行礼辞岁。小辈可从长辈那里收到“压岁钱”即“押崇钱”,寓意镇压“邪崇”。

南方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相互祝福。早餐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等。吃罢早饭,人们穿上新装,到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家去拜年,预祝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每家都会以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招待客人。这一天,人们吃的大多是节前准备好的食物,即取其“有余”之意。北方大多吃馒头,南方还是以米为主。北方过春节吃什么,虽然与南方不太一样,但也有几分相似,都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只是地域的不同造成现在的多样化。

南北方相同的是新年必吃年糕。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虽然南方也有吃年糕的习惯,但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几乎全国各地都要吃年糕,“黏”字与“年”字谐音,而“年”字本来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吃黏糕寓意一年收成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高。现在已通称年糕了。

虽然南北方春节的年夜饭有所差异,但是形式上都是迎接新年为主题。南北方的春节吃什么所体现的差异,反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的体现,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延续。

盐城春节风俗有哪些

春节有 哪些习俗

春节俗称“年节”、“过年”,是我国民间隆重而又富有特色的古老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狭义上讲,就是指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广义上讲,春节是从腊八节或者小年一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九,都算是春节。下面分享的是春节期间的一些习俗,看看你知道几个?

1、扫尘

“二十四,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3、祭祖

新年为岁首,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先。这一礼仪,有的地方称之为“拜家堂”,因为祖宗是称为“家亲”而不是称为神的。

祭祀祖先一般在家中进行。有的地方,家家户户在堂屋中悬挂祖先画像,但多数地区是供着祖先的牌位。除夕子夜前后,开门放鞭炮之前,祭祖的活动便开始了。祖先的牌位前摆好美酒佳肴、时令果品,供列祖列宗享用;点燃香纸蜡烛后,家长率子孙行叩祭礼。起点排行榜

新年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及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繁荣昌盛,诸事顺意,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思想。

4、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5、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6、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7、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8、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其实随着年龄越大,感觉年味已经没有小时候那么浓了。或许是身上已经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对过年的期待也没有那么强烈了。匆匆忙忙的归来,又匆匆忙忙地离家。而那些老一辈的传统习俗,年轻人也不愿意去学,过年的规矩形式也越来越简化了。而你们对于春节记忆里的习俗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盐城春节风俗有哪些

春节有什么传统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农历新年或中国新年。它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持续15天,并以盛大的庆祝活动和各种传统习俗而闻名。下面是一些关于春节传统习俗的介绍。

1. 贴春联:春联是一种以红色纸张写成的对联,常见于门上或墙壁上。它们通常包含有吉祥的对仗句子,如“福”、“寿”、“财”等。这些春联象征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

2. 挂灯笼: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红色的灯笼。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象征,代表着光明和幸福。

3. 包饺子:包饺子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的过程充满乐趣和团结。饺子的形状像元宝,象征着财富和好运。

4. 放鞭炮: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放鞭炮来驱逐邪灵,并迎接新的一年。鞭炮的声音被认为可以驱走霉运和不祥之气。

5.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对方新年快乐和万事如意。尤其是小孩子会给长辈拜年,以表达敬意和祝福。

6.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非常受欢迎的一项传统表演。人们穿上龙和狮子的装扮,在街头巷尾表演舞蹈。这个活动象征着吉祥和消灾。

7. 年夜饭:除夕晚上,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重要、最丰盛的一顿饭,象征着家庭和睦、团圆。

8. 红包: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红包通常是装有压岁钱的红色信封,代表着祝福和好运。这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春节独特的传统之一。

以上是关于春节传统习俗的介绍,每一项都寓意深远,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这些传统习俗不仅赋予春节独特的文化魅力,也加强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和团结。希望这些图片和答案能够给你带来更直观的了解。

以上就是起点排行榜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起点排行榜。
与“盐城春节风俗有哪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