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4 06:44:44 | 起点排行榜
六安古老而神奇,
民风纯朴,
风情独特。
美丽的山川,
丰富的饮食,
寻常的起居,
日常的劳作,
都演绎成美好的传说和地方掌故,
寄托着皖西人民对真善美的憧憬
和追求。
一:风土人情
六安风土人情具有丰厚的历史沉积和古朴之风。
1.
居住
旧时皖西地区以农为本,安土重迁。建宅时,要求前阔后高,
“
宅坐青山龙
虎地,门迎绿水凤凰池
”
(后山前水)起点排行榜
,
“
宁要青龙高万丈,不要白虎抬头望
”
(左
高右低)
。门向多取东南或西南,忌正南正北,更忌与山墙、烟囱、水流、厕所、
道路相冲。古时城镇官富宅前倘有路口、巷口乃立一石碣,曰
“
泰山石敢当
”
,谓
可祛邪消灾。
2.
饮食
旧时沿淮地区多食麦、豆、山芋,山区多食玉米、小麦、山芋,圩畈丘岗地
区多食稻米。
城乡人民均有自己动手加工食品习惯,
如清明前腌禽蛋,
梅雨季节
制豆酱,
立冬后腌花菜萝卜,
冬至后腌鱼肉家禽,
春节前做糯米年糕。
六安人历
来好客,旧时宴席菜肴一般为八样、十样,即
“
八大海
”
、
“
十大海
”
。
3.
婚嫁
旧时婚姻之事取决于
“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
在婚嫁方面,一般经过提亲、
定亲、送日子
(
选定婚配日期
)
和成亲四个步骤,彩礼的轻重、程序的繁简,以双
方经济为基础,经过男女双方协商,男方多尊重女方意见。
提婚,又称
“
提媒
”
;订婚,又称
“
下书子
”
;结婚,也称
“
完婚
”
。完婚当天,男
方备花轿、新衣、礼物,由媒人率迎亲队伍送至女家。新娘早起
“
哭嫁
”
,吃
“
分家
饭
”
,后由亲人背至轿上,嫁妆前行,花轿随后。绕至男家,新娘由人搀扶从红
色布袋上至堂前行拜堂大礼,后入洞房,饮圆房酒,闹新房。为烘托喜庆气氛,
有
“
赞喜句
”
之风俗,一人唱贺,众人道好,宾客也可对新婚夫妇适度嬉戏逗乐,
谓
“
新婚三日无大小
”
。完婚后,还有回门、会亲等事。
4.
丧葬
一般经过去世、出殡、柩放
(
用草包裹或在用砖建成的柜屋里放置
)
和下葬四
个环节。在人行将去世时,子女应赶至死者面前送终
(
俗称
“
送老
”)
。柩放
1-3
年
后,入土下葬。随着丧葬文明的发展,火化率也逐渐提高,丧葬程序得以简化。
生孩子的第二天,
要向岳父母报喜,
第三天产妇要用艾水熏澡,
婴儿也要洗
澡,称
“
洗三
”
。在小孩满月时,要请亲朋好友喝
“
满月酒
”
。周岁时
(
俗称
“
抓周
”)
,
亲朋好友道喜祝贺。到
10
岁时,也有做
10
岁生日的。人到
60
岁时,儿女们要
为父母做
“
六十大寿
”(
做九不做十
)
。以后逢生日,也做寿,但一般没有逢十做寿
场面大。
(
6
)
礼仪
旧时礼仪习俗主要有:迎客,宾至主人出门揖迎,宾前主后,入室后让上座,献
茶敬烟。坐席以
8
人或
10
人为满,坐次视桌面缝线而定,缝线直对门向,则中
堂左侧为上,右侧为次。敬奉烟、酒、饭、茶等物时均双手捧呈,神情专一,目
不斜视。见面,常见者互相问候,拱手作揖;不常见者免冠致意;幼者、晚辈见
亲友,应先招呼。
二:节庆习俗
六安节庆风俗多彩多姿,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
1
)
春节
春节习俗很多,大多属一些美好、幸福、吉祥、安康之类的祝愿和盼望。如
腊月十八、十九两天为
“
扫尘日
”
,除旧布新,祈求康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为
“
小年
”
,祈求平安。腊月的最后一天为
“
除夕
”
,贴春联,挂新画,结彩灯,放爆
竹,点花灯,吃团圆饭,合家守岁,翘盼新春。除夕与次年的正月初一、初二为
“
过年
”
,正月初三早晨,便燃鞭炮
“
送年
”
。
(
2
)
元宵节
“
正月十五大似年
”
,
“
早过十五晚过年
”
,是六安的传统。早餐元宵、饺子,
元宵中常裹一枚铜钱或硬币,吃上者谓可
“
交财运
”
。早餐后,或赶会,或观灯,
或逛集,或玩乐。是夜,城乡大闹花灯。在城镇,灯会巡礼时,所经居民、店铺
门前,
均要燃放爆竹,
致送烟、
糖之类;
在乡村,
灯歌队、
龙灯队竞相出场表演,
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
3
)
端午节
盛行包粽子、赛龙舟之俗。粽子有火腿粽、枣仁粽、肉馅粽、豆沙粽等,有
荤有素,
花色繁多。
至于赛龙舟,
更是一种气势壮阔的水上竞技活动,
下水龙舟
扮成青龙、黄龙、白龙诸色。舟上划手身着彩衣,结扎齐整,双手执桨,分坐船
舷,击鼓者则立船头。一声令响,数舟齐发,水上群情激昂,岸上欢声雷动。
(
4
)
中秋节
有
“
早过端午晚过节(中秋节)
”
之俗。若中秋之夜天高气清,月轮慢转,家
家在庭院、
门前或楼台摆上桌椅,
备齐月饼、
水果和茶水,
边吃边叙,
亲情融融。
在农村,除了赏月、品尝食品之外,青少年们多到村外打火把、撂火球、舞火龙
火狮,
天上人间,
飞彩流霞。
待一切平静之后,
三五成群的孩子们便悄悄地去
“
摸
秋
”
了,
所谓
“
摸秋
”
,
就是借月光偷摘庄稼,
摸着不同的庄稼就有不同的兆头,
是
一种充满神秘、冒险和人生向往的乐事、趣事。
三:六安的各地民俗
(
1
)
中秋耍火把、
摸秋
六安市城乡在中秋节晚餐后,
都有品茶赏月的习俗,
青
少年则要尽情玩耍到下半夜。而乡间则有耍火把之俗。是日晚上,人们用麻秸、
黄蒿、稻草等扎制成丈余长的火把,点燃后高举着,欢天喜地奔向村边、大路、
田野,或耍火龙,或舞火狮,奔腾跳跃,远近呼应。
“
摸秋
”
也是乡间中秋之夜的
传统活动之一。入夜,人们可以随意溜到菜园、庄稼地里,摸摘瓜果、大椒、黄
豆、玉米、棉花、萝卜,不论是张三家还是李四家的。俗谓
“
摸到冬瓜生男孩,
摸到丝瓜生女孩,摸到大椒不害眼。
”
尔后,还要拔了黄豆棵子在路边烧毛豆吃。
因而,中秋节后,乡间的路旁、田边常可见到一摊摊灰尘烬。中秋之夜,城镇上
大户人家还有
“
步月
”
的雅兴。月上三杆后,锣鼓班子纷纷出动,踏着月华走街串
巷,咚咚呛呛,边走边敲,乐此不疲,直到夜深尽兴方归。
(
2
)当头酒
喝月色
旧时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五,寿县城乡有
“
喝当头酒
”
、
“
喝
月色
”
的习俗。人们依据对月行规律的认识,认为一年中只有十一月十五日半夜
时的月亮正对此地,直射于人身上而地面却没有影子,故名之曰
“
当头
”
。每逢这
一天,
上年纪的人们在天黑后都置酒院中,
浅斟低酌,
边饮边等。
有些爱热闹的
人觉得独坐候月未免乏味,
便三五相邀:
“
走,
喝月色去。
”
来到街头酒馆里坐下,
大家掏钱凑份子买酒叫菜,谓之
“
抬石头
”
。一边吃酒,谈古论今,一边等待月上
中天。
故这一天城关及农村集镇上酒馆的生意都特别好,
几乎座无虚席。
此时庭
院中早已竖立一根竹竿。时至夜半,满月一轮,当头无影,人们沐浴在月华中,
禁不住发思古之幽情,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又兴致大发,重新回到酒桌旁,行
令猜拳,往往一醉方休。
(
3
)柏树庙
·
柏树庙会
柏树庙位于叶集镇彭台村,始建于隋朝,庙内供奉东岳
岳神和十殿宫真君,千余年来香火连绵不绝。
1997
年至
2004
年,柏树庙继续
对原庙建筑重新维修,
新建大雄宝殿一座,
成为集宗教、
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据传说,
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王降生之日。
这一天在这里烧香许愿十分
灵验,有求必应。故年年来此求签问卜、求子挂红、烧香还愿者络绎不绝。遂在
柏树庙附近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庙会,
不但繁荣了鄂豫皖三省的民间艺术,
推动了
边际民间贸易活动,还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
4
)霍山地方风情
霍山这块热土养育了勤劳、善良、热情、智慧的人民,这里
既有浓厚的现代气息,
也保留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情。
如竹筛、
簸箕、
竹烘斗等
生产工具随处可见,也可见到蓑衣、斗笠、草鞋等生活用品。石磨、石碓等虽然
很少使用,
但仍保存完好,
特别是水碓冲木粉这个古老的生产方式仍然在发挥作
用。县内有条水轮河,就是因此而得名,至今这种水碓还在欢快地运转。土灶、
铁锅、
竹把子仍是手工制作霍山黄芽的基本工具。
玩龙灯、
舞狮子也是霍山人喜
爱的节目。特色饮食,除霍山黄芽、迎驾贡酒外,还有小河鱼、红灯笼泡辣椒、
米酒、糍粑、米面饼、血豆腐等几十种地方美食。
(
5
)
大别山民俗文化苑
坐落于霍山县铜锣寨风景区铜锣峰东麓环翠园。
始建于
2002
年
7
月。占地面积
1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550
平方米。房屋样式为仿清
建筑,青砖灰瓦,一进两重,骑楼带天井,回廊连古屏;雕栏画廊,古色古香。
室内陈列着当地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农民生产、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各类器具。
走进苑中,
如解读一本山村民俗风情百科全书。
苑名由著名文学家鲁彦周先生题
写,现已正式对外开放。
(
6
)铜锣寨古石臼
霍山县铜锣寨始建于明代末年。据《霍山县志》记载,寨顶
中部有三个古石臼,现均已找到。石臼形模甚古,其中最大一个石臼上口直径
40
厘米,底径
28
厘米,深
24
厘米。石臼为旧时加工谷物所用。三个古石臼都
已对游客开放。
(
7
)
舒城民俗风情
境内民风淳厚,
民众性格开朗,
处世多和亲睦邻,
待人则热
情大方,家庭观念较重,讲究落叶归根。长期以来,衣着以朴素大方为标准;食
则以大米为主食,铺以玉米、山芋等杂粮;菜食以咸味为主,辅以辣味,不喜甜
食。民居以背北向南为主,主房四周杂以牛屋、猪栏、禽舍、茅厕等简易建筑。
过去住房多泥墙草顶、
开窗甚小,
改革开放后,
多建砖墙瓦顶的基建平房。
近年,
则以两层
(
或以上
)
基建楼房为普遍。结婚以男娶女嫁为主,男到女方落户称为招
女婿。
结婚时以喜庆祥和为基调,
设喜宴待客,
有闹新房的传统风俗。
丧事过去
多为棺葬,
现除较远山区外,
已大都实行火葬;
除幼小夭折外,
均有停尸
3
日的
习俗
安徽春节习俗:
1.过年只吃一顿饭。
大年三十一天全家谁也不准吃早饭和午饭,只准吃一顿
年夜饭
。吃年夜饭,必须要有一盘鲜鱼 ,但这盘鲜鱼任何人不准吃(意味着年年有余) ,只有过完大年初三才能动筷吃这盘鱼,人人都要吃上一口。吃年夜饭时不准说话(意味着埋头大发财) ,吃年夜饭一定要留点饭在碗大年三十、初一、初二、初三,四天不许重新开锅做饭,这也是当地一特色的年俗。
2.“
元宝
” 放在门槛上。
开门大发财,"元宝” 滚进来,在
肥西
、六安一带被当地百姓演绎得活灵活现。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后,“
守岁
”的人们都关了大门。当地风俗是,关上大门后就不能再开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烧上香,燃了烛,再开门放炮。
3.年饭是在中午吃。
在
定远县
的很多农村,年的过法各不相同。在这里,人们常说的“年夜饭”却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在定远县很多农村, 一直以来都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饭。很多家庭为了"抢早”,有的上午11点不到,就开始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了。
4.吃饭之前先祭祖。
庐江
在那里过年,仍然能感触到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年俗。大年三十中饭吃过,大人们便带着小孩到祖坟上烧纸。在吃年夜饭之前,同姓年纪最长的再召集儿孙们到祠堂祭祖,意寓过年时不忘记祖宗,先摆上一桌菜,倒上酒,然后,按家族中辈份大小挨个磕头,忙完了这一切,才能回各自家中吃年夜饭。
5.做团圆饼。
蚌埠地区有一个习俗,过年了家家蒸大馍, 蒸了一锅又一锅,蒸好了放在盛粮食的笆斗里。年前蒸馍时各家都会蒸上一个一尺方圆的饼,当地人叫团圆饼。饼一般连续摞3 三四层,上面用面粉做一对小龙,预示着子女都能
成龙
成凤;配上莲子、红枣等点缀,有早生贵子、红红火火之意。蒸团圆饼时,小孩子是绝不允许插手的,蒸好后,要放在自家的粮囤上,也有庆丰收的意思。
起点排行榜(https://www.dressupstart.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安徽的习俗是什么?的相关内容。
安徽的习俗是:合肥市抛头狮、亳州市大班会、宿州市
皮影戏
、蚌埠市花鼓灯、六安市龙腾舞狮。
1、合肥市抛头狮
“抛头狮”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现实生活,习俗中形成娱神、娱人为内容,以
肥西
门歌、舞狮、崇祀活动为载体。其中,狮头与狮身是分开的,舞狮头者上场之前举起狮头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举套之间便有了一个向上抛的动作,故称为“抛头狮”。
2、亳州市大班会
大班会是一种罕见的
民间舞蹈
,它十分精彩奇特,因有剧情发展,又类似
折子戏
。演员们着戏剧服装,脸画油彩,纷纷登场,闹闹攘攘。大班会虽然形式上具有较浓厚的因果报应、
封建迷信
色彩,但集中地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心愿。
3、宿州市皮影戏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
灯影戏
",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
打击乐器
和弦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4、蚌埠市花鼓灯
集舞蹈、灯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花鼓灯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或“拉花”),演出多在广场举行,以庙会、春会为最盛。
5、六安市龙腾舞狮
龙腾舞狮表演队伍身着五彩艳丽的服装,在街区路旁走走停停,向周边商铺和路过围观的群众表演舞狮子、跑旱船、花挑子、
大头娃娃
、莲香舞等传统民俗文艺。
十余米的金龙在队员们的手中上下翻飞,或逶迤,或抖擞,时而蛟龙入海,蜿蜒遨游,翻起千层浪花。
各地春节风俗浙江省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福建省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
春节习俗活动是什么?有年夜饭、办年货、守岁、拜年、扫尘等。1、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
铜川有哪些民俗文化1八阵鼓:表演者10人,4女6男。其中一男武将打扮,手持一根长七八尺,顶端带小旗的杆子,在场子中间,代表东吴大都督陆逊,在“社火”表演中起指挥作用;另一老生打扮者,身着道袍,胸前挂一面稍大的鼓(社火中称之为打边鼓的),在表演者的外围,代表诸葛亮的岳父黄成彦,为被围在阵内的陆逊不断指,点着走出阵图的方法;其余4男4女,皆武士打扮,身插背旗,每人胸前挂一面小鼓,随着表演的节奏,
春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1、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
南昌过年的风俗文化有哪些南昌过年的风俗文化有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南昌人对于拜年也是很讲究的。初一儿子给父母拜年,幼辈依次给尊长拜年,尊长又率幼辈向邻居贺年。初二女婿给丈母娘拜年。初三女儿回娘家要给邻居分糖饼,体现邻里关系融洽。初七这一天,家家户户要
过去的过年习俗过去的过年习俗:守岁除夕守岁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全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笑语连连。吃饺子每逢新
贵州有哪些民俗活动和节日1、舟溪甘囊香芦笙节2、台江姊妹节3、肇兴谷雨节4、布依族三月三5、苗族四月八贵州地处西南放的云贵高原上,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环境,这里自古就是南方少数民族汇聚的地方,千百年来和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现在独特的名族文化风情,下面给大家分享一批值得关注的贵州民俗节日活动。1、舟溪甘囊香芦笙节舟溪甘囊香苗族芦笙节是黔东南最大的苗族陆生
韶关民俗节庆1、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尝新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2、宗教庙会开耕节古人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春社以后开始耕作,故又以春社作为开耕节。这一日,农民家家户户做糍粑,磨豆腐,到土地庙拜神,甚至到野外拜田头伯公伯婆,祈求五谷丰登。南华诞农历二月初八伯公伯婆,祈求五谷丰登。南华诞农历二月初八,是禅宗六祖慧能诞辰纪念日。
2024-01-19 16:17:45
2024-03-02 09:37:13
2024-02-12 23:32:35
2024-03-15 09:45:47
2024-03-15 08:21:57
2024-03-13 06: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