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 > 正文

京剧“火”不过豫剧吗?中国国粹与地方戏曲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2024-03-02 10:56:15 | 起点排行榜

起点排行榜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京剧“火”不过豫剧吗?中国国粹与地方戏曲的不同之处,是什么?相关文章,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京剧“火”不过豫剧吗?中国国粹与地方戏曲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京剧“火”不过豫剧吗?中国国粹与地方戏曲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作为当之无愧的国粹,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外国友人对中国的深刻印象之一。

而发源于河南开封的豫剧则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奇怪的是名声较小的它看起来竟比京剧更受欢迎,为此不少人感叹:大师无数的京剧居然火不过豫剧?

寻根究底之源头

探究一件事情的根本,还得从根源处找起。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发源于河南开封,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创新而来。至于后来改名,则是因为河南在建国后简称“豫”,河南梆子这才有了一个较正式的名字。

河南豫剧

顾名思义,豫剧泛指河南的各剧种,作为河南地方戏的它,可谓是贯穿了河南人民的日常生活。河南人自儿时就开始接触豫剧,在耳濡目染之中也对豫剧有所了解,并产生了由内而外的喜爱与依恋。

1994年,河南卫视的特制节目《梨园春》出现在电视上,热度自此以后一直经久不息。河南人从小耳闻目染,对豫剧的热爱可以说是刻在了骨头上,成为了河南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不管是八十老人还是七八小儿,闲来无事时都能哼出几句调调来。对于他们来说,那不仅仅是一门传统戏曲艺术,更是一种家乡的声音。

而相比于豫剧,京剧则显得“年轻”得多。

京剧形成于清代,和起源于特定地区的河南不同,京剧来源甚多。京剧前身是流动性强的徽班,在和其他剧种接触交流的基础上吸收了昆腔戏,啰啰腔等杂曲。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在徽戏、秦腔和汉调合流的基础上,京剧又吸收借鉴了昆曲,京腔的特长,最终中国“国剧”就此形成。

但也许是分叉太多,京剧反而没有豫剧那样相对固定的受众,爱的人多了却好像爱得没有那么深。在一些人看来,京剧好像没有豫剧“火”了。

分布地区

京剧主要分布在华北一带,如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当然上海,湖北和辽宁等地也是京剧的重要分布区。

京剧霸王别姬

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国各省份除了西藏和海南都设有京剧院,其中也包括台湾,京剧可以说是面向全国各地,受众分布得非常广泛。

而作为我国最大地方剧种的豫剧主要分布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虽然豫剧分布区也很众多,但戏迷数量比起京剧来还是略逊一筹。

难度对比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导致京剧“火”不过豫剧,那就是二者的难度存在差异性。京剧舞台艺术包括文学、表演、音乐、唱腔、脸谱、化妆、锣鼓等等多个方面,需要艺人有长期的舞台实践经验,同时也需要表演者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从而使观众产生共鸣。

另外京剧还具有比较格律化的程式,部分人可能因此觉得无聊。但无法掌握这些,就不能完全表现出京剧的精髓,更难以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完美的舞台。

这也就意味着京剧对于孩童和初学者来说十分困难,短时间的学习无法取得大的收获,而许多人又是三分钟热度,当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时,他们在这座大山前往往会选择半途而废。

与此相反的是对初学者很友好的豫剧,豫剧没有京剧那么多的表演形式,初学者很容易上手,有一点点天分,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平日里就可以哼出几句来,这就让人产生满足感,从而产生更深一步学习的欲望,所以学习豫剧的人较多。

再者豫剧吐字较清晰,观众也比较容易听清,能大概了解戏剧内容,不会处在“云里雾里”的尴尬局面。

题材“天上地下”

除了难度上的差异外,京剧和豫剧在选材上也略有出入。京剧有1000多个剧目,常演的有三四百个以上,演出内容主要是历史故事,文化性较高。这就使得京剧不仅要“挑剔”演员,还要“挑剔”观众。

若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学识,不了解一些历史故事,观众们在旋律婉转悠长的京剧演出面前可能会一头雾水,坐了半天,一场下来,可能什么也没听明白。

而豫剧虽然也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传统剧目也有1000多个,并且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包公戏和三国戏等,但在改革开放之后,豫剧的剧目又有了较大的改变。不少新剧目取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生活中的所思所想。

所谓贴近人民生活的文化才是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豫剧的改变吸引了新时代的人们,同时历史剧新编也带来了一波“豫剧热”。因此豫剧在近些年博得了不少观众的喜爱,给人一种豫剧火爆的感觉。

国剧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京剧相对于豫剧来说,影响力更广,是当之无愧的“国剧”。

从双方代表人物来看,即使是一点儿不了解京剧的人可能也听过“梅兰芳”这个名字,但要是随便问一个路人,陈素真,常香玉是谁,对方可能会迷茫地摇摇头。京剧大师梅兰芳大家大概都知道,但豫剧大师的名字对于大部分群众来说可能却有些陌生。

其实京剧的观众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在1919-1935年间,梅兰芳大师就远赴外国,他在海外的精彩演出吸引了不少外国观众,这不仅消除了外国人对中国戏剧乃至中国人的偏见,更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京剧一时也成了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派京剧团赴海外演出,精彩绝伦的演出给新中国赢得了极高的荣誉,同时也给外国的戏剧大师带来了东方的灵感,不少外国戏剧中增添了中国元素。

自此以后,中国戏剧在海外也找到了自己的舞台。文学博士傅谨曾言: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京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各有千秋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豫剧就比不上京剧,只能说二者各有千秋。豫剧在抗战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演出团参加义演,为战士加油鼓气,被称为热心救国之模范。豫剧在经历了建国初期的种种坎坷后,发展得愈加兴旺,终于也走向了国际化道路。

1990年,豫剧团先后飞至美、德、澳、意、英等国公演,豫剧从此也站上了国际的大舞台。2009年豫剧成为了大学的一门专业,豫剧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也具有了更加顽强兴盛的生命力。

传承发展

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京剧和豫剧谁更火”之称其实并不重要,这二者都是我国的重要传统文化艺术,并不存在哪一者更好之分,重要的是二者都要注重传承和发展,莫要让这两种传统文化日渐消失。

为此国家和个人都应重视中国戏曲的传承问题,特别是在流行音乐盛行的今天,我们倡导“百花齐放”,不排斥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但也不希望看到有花悄然凋谢,无人问津。

传承中国传统戏剧文化,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同时,在世界日新月异的今天,一成不变只会使戏曲发展陷入困境,戏曲大师们也应努力创新,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找到新时代的题材,让戏曲事业生生不息。

京剧“火”不过豫剧吗?中国国粹与地方戏曲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河南卫视梨园春为什么停播了

河南卫视梨园春停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收视率太低,看的人越来越少了。起点排行榜

好好的节目,失去了原汁原味的戏曲风格,搞得跟不伦不类的大杂烩一样,归根到底艺术的根基在群众之中。艺术若失去群众,就是无源之水,就是无根之树。

《梨园春》简介

《梨园春》是河南卫视的品牌节目,口碑好、影响力大、生命力强等有目共睹,深受河南乃至其全国戏曲爱好者的青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的品位越来越高,节目要想继续走下去,就得多听观众的呼声,认真总结,不断创新,被吐槽、被批评是好事,这说明这档节目还是有不少人在关注的。

作为一个节目,暂播一期,也许是某些方面的改进和调整,也许会让节目会越来越好,所以是很正常的,不要刻意琢磨和凭空猜测停播的原因。

京剧“火”不过豫剧吗?中国国粹与地方戏曲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梨园春》好看吗,是什么节目啊?

《梨园春》是以豫剧为主、汇集全国各地不同戏曲剧种,以戏迷擂台赛方式呈现的一档戏曲综艺旗舰栏目。它已成为中国电视界戏曲栏目的第一品牌,同时也是中国电视戏曲类栏目最早引领者。

《梨园春》 由创始人周迪君于1994年在河南卫视推出,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是中国生命力最强的电视节目之一。梨园春获奖无数,囊括“星光奖”、“金鹰奖”、“兰花奖”等国家级电视大奖,荣膺由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评选的媒体行业的“中国标杆品牌”称号。

《梨园春》受到领导、专家和观众的普遍好评,成为河南卫视的一个名牌栏目,对繁荣电视文化事业、推动河南戏曲的发展以及弘扬民族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梨园春》的影响下,各地电视台的戏曲类栏目和戏曲频道相继出现。个人觉得,中国文化的传承需要途径,《梨园春》就是很好的表现,值得推荐。

以上就是起点排行榜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京剧“火”不过豫剧吗?中国国粹与地方戏曲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京剧“火”不过豫剧吗?中国国粹与地方戏曲的不同之处,是什么?”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