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1 02:26:30 | 起点排行榜
一,扫巡. 在莆田,大扫除被称为“扫巡”,这是一个良好的卫生传统。俗语说:“千补万补,洗净见先祖”、“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扫巡日一般定在农历十高袜饥二月初十日至二十日户都选个“双日”中的大晴天(“双日”是莆仙群众的吉利数码),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户外,先洗净让太阳曝晒,一求干,二消毒。然后室内再“扫巡”。
二,祭灶公 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举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祭拜时烧一纸线,送灶公上天是祈求玉皇赐福,丰衣足食。
三,二十五日头农历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习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称“二十五日头”。这一天,一般是大晴天,相传为“天官赐福”的好历日子。这一天,也是发善心积德的日子。凡种种原因向神许愿的金钱、谷物,都要主动送到城隍庙(或村里宫庙),由经办人化为施舍给穷人、乞丐。这一天必须做好事,如债务未清者,也不能讨债。
四,做年糕十二月二十六日起,户户做豆腐,买年货,尤以做年糕最为繁忙。 莆仙过年还准备其他年货,如做豆腐。80年代后,在小康之家,时令佳肴逐渐取代传统的年糕、食品。
五,辞岁戚返“除夕”前一天,俗称“小除”,户户放鞭炮,贴新春联。当晚,家家户户堂上点花烛,叠红橘果如塔状,上插“三春”纸花,供“隔年饭”于灶头,备办丰厚祭礼和“贡银”,祭祀天地神,名为“辞年”。除夕俗称:“做岁”,除夕夜叫“三十暝”。逢小月叫“廿九暝”,全家同桌饮宴称为“围炉”,宴席菜一般备10碗,鱼不切尾,螃蟹要10脚全。饮宴结束,大放鞭炮,长辈要给儿童分压岁钱,一般通宵不睡,俗称“守岁”。
六,春节 春节,是习俗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莆仙一带把正月的初一至初五日称为“五日岁”初一早晨,开门放鞭炮,各家拜神明祖先,祀以线面、烛、炮,礼毕,全家共吃线面,每人一碗,寓祝全家长寿。初二不相往来,不相串门拜年,只有初一日来过者不忌。初三日,各户进行“迎年”,所谓“迎年”,是上年年底有“送年”之例的回应。初四日,在继续“迎年”中,沿有“为菩萨乞草”的习俗:由儿童捧神像,在车鼓队簇拥下,按户募取木柴。下午则有“娘妈请花”,希望能庇其早生贵子。黄昏垒柴木于社庙前,举火燃烧,各户进行接神祀,待柴火烧透,众用长钳争夹未烬之柴速返家中,日“夹火母”希望财如火发。
七,初四过大年,做大岁[仙游地区是初五] 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出烧杀掠抢。兴化府城(今莆田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兵到,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做岁。
八,神诞春酒 正月初九日,相传是“玉皇至尊”神诞,各户于初八日夜半,点烛烧香,向天空顶礼,祷祝全年吉利。初九日,莆田各地信男、信女成群结队至壶公山凌云殿祀玉皇或到莆成以西的石室岩玉皇殿进香,这两处于当日都雇演莆仙戏,非常热闹。据说新婚夫妇正月初九"走玉皇路"可以生男丁. 初十日,官绅互相邀饮,号“传座酒”。这原是长安旧俗,莆俗改称“春酒”,在举行前一、二天,官绅用帖书写要请者的姓名,派人挨户签知,到时大开筵席,地位高的一天须赴多席。请“春酒”是官绅在新年中一件必不可少的事。劳动人民没有这套俗例,只在走亲戚时带着小孩,互相邀请吃些茶饼糖果或其他小点心而已。
九,元宵元宵从正月初六起为至廿日为“元宵”。每个村落日子不同,以正月十五日这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为元宵正日,俗称“元宵心”。 元宵节在莆仙相当热闹,虽然莆仙各地闹元宵的时间、内容、形式不完全一致,但均体现“以神为主,神民同乐”的基调,农村尤为突出。各村(过去叫“境”)各宗簇围绕各自的村社闹元宵,为期一般3天,有的还联合闹元宵。农村中庆祝元宵,普遍演戏酬神,并在“行傩”之外,穿插放焰火。 庆祝元宵,各里社已婚男子都要按年轮流担任“福首”,负责是年向社神烧香、清扫、祭祀、收藏社神袍服、祭器等,元宵时捧社炉随神座绕境,让各户进香 元宵彩架在庆祝元宵中,各地还流行各种习俗,各里社在前一年结婚和生育男孩的人家,每户须于元宵夜向神献礼,或燃点巨烛1对,称为“喜烛”,较特殊的习俗,前一年新婚的妇女,在元宵夜都盛装打扮,排坐在各自里社的庙前,让人们晤识新妇风姿。 农历二月初二日是“中和节”。这一天俗称“头牙”。各户祭神祭祖先。商家备办酒席,邀店员做“头牙”。乡村里社凡在正月因大雨等原因未举行元宵活动的,多在这一天补办,俗称“二月二”目前为您提供的是【餐饮文化】栏目的【福建莆田人的春节过年习俗】[摘要] 福建莆田人称过年为“做岁”。除夕,莆田、仙游民间统称为过年、做岁、三十暝(夜)、围炉等。莆田、仙游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开始,要做大量的工作。也有许多规矩 “做大岁”和“白额春联”福建莆田特有的过新年风俗 莆田市辖的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只称兴化。兴化人家俗例,从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早开始,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全中国都一样。但在兴化,至今还沿袭"做大岁"、贴"白额春联"的习俗——"做大岁" 明嘉靖41年11月间,倭寇进犯兴化,杀戮掠夺,至次年正月底始退,城中尸骸遍地,惨不忍睹。 农历二月初二日,出外避难的人陆续回来,悲喜交集,既为幸存者庆幸,又为死者悲伤。此时亲友之间急先互相探望,然后擦干眼泪,重过春节,补做大岁,庆贺光复。 因家家都没过大年节,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以后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仙游则是在初五"做大岁")。并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 后来因感到春节期间互不登门,终究不便,就变通为初一日如已到亲友家拜年过,初二日就不必忌讳了。 "白额春联" 全国各地春联均为一色满红,唯独兴化春联有一段两寸长的白色联头,红白相间,格外醒目。 相传清兵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滥杀无辜,不少人家因办丧事贴了白联。时值春节,清廷又强令家家户户贴红
正月初四“做大岁”、白额春联忆先人、团团圆圆做红团、。
从除夕夜开始,莆田人的春节就显得与众不同。除夕之夜,莆田依照传统,要“关起门来吃年夜饭”,全家人围炉而坐,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中,门窗却一定要紧紧关闭。起点排行榜
将农历二月初四“做岁”改为正月初四“做岁”,并将年三十晚上称为“做小岁”,正月初四晚上称为“做大岁”。按莆田习俗,丧家未除服是不能贴红联的,因此人们在贴上红联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截,以示抗议和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悼。莆田人过年还有一项传承千年的特有习俗,就是做红团。红团颜色红、形状圆,是莆田最有特色的传统喜庆节日食品,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每年在腊月廿七、廿八起,除丧服未满的人家做白团之外,家家户户都要做红团。
莆田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首先,年前的大扫除是必不可少的传统,莆仙话称之为“扫巡”,意味着清除旧岁的尘埃,迎接新年的到来。这项活动通常在腊月初十至二十之间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进行。
其次,贴春联也是莆田春节的重要习俗。除了常见的红色春联,莆田还有一种独特的白头春联,即在红色对联上方留有白色额头。这一传统可追溯至明朝的倭寇之乱,用以悼念那些在战乱中不幸遇难的人们。
农历十二月廿五被定为莆仙习俗中的重要日子,相传这是“天官赐福”的时刻,人们在这一天会行善积德,避免争执和冲突,以求来年平安顺利。
廿六日起,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制作豆腐、红团等传统食品。炸豆腐作为莆田春节的特色美食,象征着吉祥和富贵。
除夕夜,莆仙人称其为“做岁”或“三十暝”,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称为“围炉”。饭后,长辈会给晚辈分发压岁钱,寓意着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大年初一,人们清晨起床后首先放鞭炮,然后享用一碗寓意长寿的线面。饭后,穿上新衣,出门游春,即“游春”。
正月初二被称为“探亡日”,莆仙人在这一天避免相互拜访,以防止不吉利的影响。如今,这一天已成为朋友聚会外出的好时机。
正月初三是各户进行“迎年”的日子,是对去年年底“送年”习俗的回应。
初四的传统起源于明朝时期倭寇的侵扰。当时,人们在二月初二返回家中,一方面安葬战争中遇难的亲友,另一方面修复家园。因此,二月初四重新做岁,成为了一种纪念和庆祝胜利的方式。
2024-01-19 16:17:45
2024-02-19 14:46:57
2024-02-14 11:29:08
2024-02-11 14:05:14
2024-02-04 01:25:03
2024-01-26 09: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