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

甘肃过年风俗有哪些?

2024-02-19 23:34:39 | 起点排行榜

今天起点排行榜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甘肃过年风俗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甘肃过年风俗有哪些?

甘肃过年风俗有哪些?

甘肃过年风俗有:

1、迎喜神

正月初一是四时之始,一切讲究早。在天水,各家各户要早早到附近的庙里烧头香;过去没自来水时,要早早到泉里担回一担水;早饭要吃早,吃完早饭,要早早地去迎喜神。

2、烤制年馍馍

赶制过年食用的馍馍对金昌人来说是大事情,重要的是要在烤馍馍的三天前发酵面粉,和面,备好各种锅盆面板等使用的物件。袖子高高的撸着,屋里屋外,案前锅旁,人们在灶口炕台忙的不亦乐乎。

3、耍社火

新年舞社火是甘肃各地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载歌载舞,题材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大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

在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信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而且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表演社火艺人在化妆时,会根据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从而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

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陇东的秧歌和天水的扇舞,腊花等。

4、黄河灯会

在甘肃一些地方流行黄河灯会,这种灯会,取黄河九曲十八弯之意,形成一种阵排天地,势摆黄河的玄妙。

一般而言,先选择一大片空地,在其中竖立一根大杆上面悬挂旗幡,相当于灯阵的中心,然后围绕大杆,灯阵布设365根灯,取九宫八卦之势,然后按照一定规律,将灯杆连起来。

目前,张掖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九曲黄河灯阵”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中国规模最大的灯阵”。每年元宵节前后,灯阵布展迎客,供当地群众、游客祈福祈愿。

5、打秋千

正月打秋千,进入农历正月,临夏的大树间,一架架秋千架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游戏。

打秋千有两种基本姿势,一是自己坐在横板上,由别人在后面送,悠悠晃晃,飞得不太高,这种姿势适合于年幼儿童;二是站立在横板上,自己用力,使秋千快速飞升,这种姿势最受大人青睐。

甘肃过年风俗有哪些?

春节有哪些习俗,各有什么寓意?

自古以来,春节都是我国隆重而又富有特色的古老节日,民间流传着“过了小年就是年”的说法。在春节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有许多经典的传统习俗,有些还流传至今,装点着人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哪些关于春节的习俗呢?

1、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除夕和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2、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3、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和福字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4、吃饺子起点排行榜

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如今饺子现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5、吃年糕

在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年糕的习俗。年糕是由红黄白三种颜色组成,代表着金钱,年糕也被称为“年年糕”,是“年年高”的谐音,所以过年吃年糕,也是年年岁岁寄托着美好的希望。而且年糕美味,口感软糯且劲道,也是好多人都喜欢的美食。

以上就是我知道的关于春节的习俗了,小伙伴们你们还了解哪些呢?

甘肃过年风俗有哪些?

春节习俗都有什么

春节(别称:新春、年节、天腊、岁首、新年、大年,英文名:Spring Festival)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日期定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

常见的春节习俗都有:

备年货、贴年红、祭灶、掸尘、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洗头沐浴、张灯结彩、倒贴福字、年夜饭、拜年、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龙、挂灯笼、拿压岁钱、吃汤团、开门炮、拜岁、观社火、踩高跷、闹花灯、舞狮等习俗。

在春节期间,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习俗,而且每个地域的习俗也有不一样的。我认为在春节的众多习俗中

值得一提有5个

,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春节习俗之一:赶大集🌷✨

赶大集是腊月二十七这一天的主要大事,

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人们要把过年期间需要的各种年货买齐。在过去人们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购买对联福字,祭祀用品,小朋友的礼物以及女孩子们的头饰等,这些都是过年的必备品,而且年味儿十足。那么到了现代,虽然我们在过年的时候购买各种物品也很方便,不过一些必要的年货还是要提前准备好的,以免在除夕的时候手忙脚乱。

腊月二十七赶大集。春节期间“上店赶集”虽然也有与往日集市贸易、购缺卖余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买卖年节物品,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春节习俗之二:包饺子🌷✨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关于这个习俗,民间传说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合成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

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

✨🌷春节习俗之三:拜大年🌷✨

拜大年是中国民间的最古老的传统习俗

,在春节时期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活动,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大年是大年初一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的意思。拜年习俗由来: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祝福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短信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春节习俗之四:踩“祟”🌷✨

过去快到春节这个时候,老北京人就要开始忙活起来了,比如要置办年货、准备祭灶拜天等等;其中家里有一件很重要而又很别致的事情,就是要准备芝麻秸,预备踩“祟”。芝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茎是直立的,下部为圆形,上部一般为四棱形,叶子有毛,花白色。收获后经脱粒剩下的是茎,也就是芝麻秸了,晾干后既直且脆。

当时北京四郊的农民,就趁农闲的时候,在腊月中挑着一担一担的芝麻秸等入城叫卖,即为适应这个踩“祟”的风俗需要而来。

于是街头巷尾,常常可以听到“卖芝麻秸来”的吆喝声,买的人很多。

祟”原指传说中的鬼怪或鬼怪害人,这里由于“碎”与“祟”同音,又是把它放在脚下踏踩,所以就是取一年开始驱除邪祟之意,大约和古时开始的在门口立桃符、挂松柏枝认为能压邪的用意相同。这既是祈望新的一年平安吉祥的“老例儿”,同时也成了当时小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事情之一。

✨🌷春节习俗之五:吃烙合子🌷✨

正月十一,老北京这一天有吃烙合子的习俗。

古人认为,“十”是“齐备完美,周而复始”的美好数字,在十之上再加一个“一”,就有了新的开始的意味,所以把元宵节前的四天作为“拜晚年”的时段。

老北京有“不出十五,都可拜年”的说法:腊月三十之前叫“拜早年”,正月初五之前叫“大拜年”,正月初五即“破五”之后叫“拜晚年”。在大年前后这几天因各种原因未能向亲友和故交拜年的人,赶紧“拜个晚年”,也不失礼数。这一天的饮食习俗是吃烙合子,烙合子的“合”与“和”谐音,吃合子寓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春节习俗和活动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团圆、走亲访友、看望长辈等,愿我们能将这些饱含浓浓亲情和美好心愿的习俗牢记心中,代代相传。

以上就是起点排行榜整理的甘肃过年风俗有哪些?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起点排行榜。
与“甘肃过年风俗有哪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