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 03:57:56 | 起点排行榜
1、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_、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
2、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3、元宵。南方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我的家乡常常被南方人认为是北方地域,而北方人却认为我的家乡是南方地区。而我觉得它不是南方也是北方的中立地带,我更喜欢称之为江南地区,但它似乎也没有浙江那样的富有江南风韵,可我却独独爱这独特的地域,他让我能够以为明确的感知到四季的变化和四季所呈现的不同的风景,正值春节,那就让我说说我家乡的春节美食和特色风俗吧!
深处春节的我们,大多时候都是在与往常做着相同的事情,但如若到了下班的时候,大人们也会展现出与期盼过节的孩子们喜悦的神情,流转于菜市场与超市之间,绞尽脑汁的找孩子们喜欢吃的年货以及过年美食。
1. 寸金糖
一寸见方的金黄色小圆棍儿,酷似小金条,“寸金”之名贴切,又饱含“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世之意。内夹心是咸桂花拌碎桔饼的馅,中间层是糖皮儿,外裹芝麻,吃起来香甜嘣脆,既不粘牙,又带着芝麻、桂花、桔饼的香味,物美价廉,是徽州乡间年节里最受欢迎的应景小吃之一。
2.芙蓉糕
芙蓉糕是用精细的糯米粉,做成米糕切片,再用油炸,然后拌和白糖、饴糖精制而成。其中浸泡糯米和油炸糕片这两道工序相当繁杂,技术性又很强,所以只有少数厂家能生产这种糕点。徽州有农历年前后用芙蓉糕招待贵客嘉宾的风俗。小时候每当吵闹,妈妈都是用这芙蓉糕来使我安静下来,彷佛这芙蓉糕能让我瞬间忘记烦恼一般。这小小的芙蓉糕中有甜而不腻的清凉的美味,恰如我的童年一样。
3.徽州裹粽
提起“徽州裹粽”,对于我来说更多的回忆是在寒冬腊月而非端午,因为爷爷常在过春节时与一家人说起胡宗宪抗倭的故事,爷爷年轻时是当过兵,所以他最是喜欢讲这些英雄豪杰,以至于我们这个故事都快会背了。粽子是取高山箬叶包制,用棕树叶撕条捆扎,其形酷似枕头。老徽州人爱在新春里娶亲搬新房,总要从房顶上撒下几个这种四个角的粽子,意在“四方平安”、“四季如意”。
4.蒸年糕
每年进入腊月,徽州人家会将最好的新米磨成粉,然后几家人凑到一起:揉面、做糕、熟蒸、点红……大家分工协作其乐融融。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蒸年糕是徽州人过年时候的一项民俗传统。过节吃年糕有吉祥的寓意。以前的年糕都是长长细细的,当技术发展起来,大人们也过于忙碌了,于是现在我们都是买回已经做好的年糕,四方四正的模样,可以煮着吃,可以蒸着吃,更是可以炸着年糕再撒一些糖给孩子们吃。但是小时候自家的做的年糕味道更加纯正,口感更佳的软糯。
5.挂面圆子
挂面圆子是合肥人过年常备的一道美食。
关于挂面圆子有很多民间传说,楚庄王时期庄墓人如何喜爱挂面圆子,2000多年的历史太过久远,民间流传最广也是奶奶在吃圆子的时候说的:清末李鸿章寿宴,台湾巡抚刘铭传曾以挂面圆子贺寿,并赋诗一首“挂面圆子加烘糕,台湾治理正操劳,礼轻仁义重如山,如同千里送鹅毛。今天这道挂面圆子晶莹剔透,味道鲜美,绵软又有筋道,含在口里别无所求,吃完后回味无穷,真是无比享受。不过随着时代变化,挂面圆子这道美食的制作几近失传,因为实在是耗时费力,而然小时候的我们,奶奶执着的做了挂面圆子,依稀记得那时的我们,看见挂面圆子的欢笑声以及大人们的赞叹声,可惜奶奶年事已高,再也制作不出当年的挂面圆子了,但我却永远记得那时的味道和那时奶奶的笑容。
6.合碗肉:亳州自古就有春节做年食的传统,年食花样多、特色浓、味道美,其中,合碗肉就是年桌上一道绝美的佳肴。
合碗肉分为虎皮肉、合碗羊肉、合碗牛肉、合碗鸡肉等,味道有咸有甜,适合不同口味的人群。
之前妈妈曾和我说过合碗肉的做法很简单,先把黄花菜、葱、姜等调拌成偏甜味的辅料,把煮好的连皮猪肉切成小长条状,并排码在碗底,然后把拌好的辅料放进码好的碗中。
下面再放进笼中小火慢蒸两个小时左右,一碗香喷喷的合碗肉就可以出锅了。但关上火,把蒸好的肉再焖上几小时,这样出来的味儿更香。按照妈妈的指导下我满怀期待的开始了我的厨师之路,然而我最后的成果却惨不忍睹,我们全家都无法直视我的合碗肉。
7.芝麻花生糖
黑芝麻花生糖是我们安徽这里,年味必备小吃,每逢此时,农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熬糖浆做糖,以此迎接新年的到来。此糖口感硬脆香甜,味道比超市里卖的那些品牌糖果要好吃多了。关键没有添加剂,吃着健康又安心。还记得小时候,家里过年做糖,我总会在旁边偷吃,又香又甜的花生糖是我那时候最爱吃的年味小零嘴了。记得那时,每次吃芝麻花生糖,总会挑选花生最多的那颗,现在想起,依旧记忆犹新。
说到记忆中年味除了美食,必不可少的就是玩了,在这个重大的日子里,我们将“玩”称之为特色风俗,我们几乎早早的买好了年货,在二十八之前就要准备好 过年孩子们爱吃的美食了,为什么要在二十八之前呢,那是因为我们这里在年前二十八的时候是要扫尘的,寓意就是扫去旧的一年的不好的霉气,干净的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气,在这一天,我们一家人都要将手中的事情全部暂时丢到一边,大家伙一起为新的一年打扫房子的每个角落,包括屋顶、墙壁的灰尘,还有门和窗户,并且我们还要把家中的毯子全部洗干净,忙碌一天的我们,还要记得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所以二十八那天,有许多的人去澡堂洗澡。
炸圆子
在大年二十九那天,我们一家人都要聚在一起炸出春节期间要吃的圆子,孩子们也会在一旁看着,等着新鲜的圆子出炉,要趁着热乎乎的时候一口包进嘴里,就是很烫的,我们也是迫不及待地品尝味道,圆子炸出锅的香气飘香十里,而然二十九那天可以闻足一整个昼与夜。
2.祭祀
徽州宗祠祭祀是徽州宗族的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冬祭和春祭,曾广泛流传于古徽州的祁门县、歙县、黟县等地。现如今这些地区仍保留有部分宗祠祭祀,而很多的民俗活动根源也是宗祠祭祀。祭祀的礼仪和物品等细节都是十分考究,一般主持祭祀的都是由一族的族长进行的,进而在进行房祭,如若无较大族系,可直接进行房祭,祭祀一般都是半生的且必须是整块的,例如鸡,就必须是一整块摆放祭祀,连其中的内脏也不可缺少的,并且祭祀的鸡必须要五分熟,不可全熟,亦不可全生,否则就是对祖先的大不敬。
3.抛头狮
“抛头狮”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项习俗,以肥西门歌、舞狮、崇祀活动为载体。其中,狮头与狮身是分开的,舞狮头者上场之前举起狮头套在自己的上半身,举套之间便有了一个向上抛的动作,故称为“抛头狮”。大年初三,村上的年轻小伙们会自发地进行抛狮头的活动,他们游走在一个村有一个村,每到一个就会停留在村口,等待村长的迎接,并且给出全村的新年礼物,其实这份礼物不仅是给辛苦表演的人们,更多的老人觉得是尊敬狮子的威武。
4.玩旱船
每逢正月十五,在合肥城乡还常常可看到玩旱船的习俗。旱船的“灯芯”为女性,玩旱船的主角是艄公,随旱船扭来扭去,配合着锣鼓节奏,不时地哼唱小调。唱词多望风采柳,即兴发挥,幽默、诙谐,为当地节日街头最为逗引看灯人的一道风景。哼唱的小调那时候的我并不懂,长大的我才明白那是一首唱出我们家乡的民俗特色的一首小调。
5.出祖宗
每个村或者邻近几个村都会供奉同一个老祖宗,我们这边的俗话称之为“老太太”,每逢过节过年,我们都是要去拜一拜“老太太”的,并且向他倾诉我们自己的琐事和烦恼,为保平安,所以,一般情况下是庙里有过较大香火钱的人们可以抬着“老太太”,到每个村头都会放鞭炮,而且要十分开心的迎接,如若你不迎接,那么人们就认为你来年的运气会十分不好,因为“老太太”在我们这边极具敬仰的。
看了上面这么多的美食和特色的介绍,你有猜出我的家乡是哪里吗?没错!就是安徽,一个濒江近海,把长江拥在怀抱,把海还给世界的城市,也是一座同时拥有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城市,这也让这座城市兼具南北两种气候,进而让南北两方人都猜不透的城市,也是孕育我长大的,我所热爱的城市!
起点排行榜(https://www.dressupstart.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过年吃的习俗有哪些?的相关内容。
东北春节习俗:
在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黏豆包、做豆腐。黏豆包多由大黄米做皮包上豆馅制成,几乎家家都做,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春节习俗:
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春节习俗:
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春节习俗:
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春节习俗:
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春节习俗:
在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回族春节习俗:
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到初二才吃饺子。
壮族春节习俗:
春节吃白斩鸡和“大年粽”。年粽在除夕时摆在供台上祭祀,到正月初三才由家人聚食,以示团圆。
中国各地春节传统习俗
上海
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
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台湾
称除夕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起点排行榜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压岁钱”等。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户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
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
山东省
宁阳县春节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春节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初一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初一,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初一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2024-01-19 16:17:45
2024-03-02 09:37:13
2024-03-15 09:45:47
2024-03-15 08:21:57
2024-03-13 06:18:30
2024-03-13 05: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