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8 16:12:02 | 起点排行榜
和其他地方一样,老兰州人过年有很多讲究,一过腊月十六,人们就已开始忙着“办年货”,给孩子买套新衣是必不可少的,养猪的人家也已早早地请来村上的屠夫宰一只准备过年。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有炒菜吃面饼“类似于千层饼”风俗,扫房子,街上的燃放鞭炮的声音慢慢多了起来。从二十八一直到三十,家家户户开始炸油饼子、蒸花卷、做肉,兰州人爱吃“糟肉”、“扣肘子”。兰州人把腊月三十,称之为“三十晚上”,从清晨开始,家里的长辈早早地起来开始扫院子,到中午一些手脚利索的人家开始洗大门、贴对联。这贴对联还有很多的讲究,若是隔壁或对门,谁家的对子贴的早,这家今年就会有好运。于是乎家家都想比其他人家贴的早。
如果碰巧对门两家同时在贴对联,也没有些许的尴尬,相视一笑,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在近乎相同的时间里同时贴好了对子。傍晚四、五点钟,全家人聚在一起,开始包饺子,有些人家家族的人如果太多的话,包饺子一时忙不过来,就吃臊子面。这时家里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大人此时已给他们换了过年的新衣,在院里无忧无虑地追逐嬉戏。到七点半左右,家里除了留下一人守屋,其余全部跟着大人,端着祭祀去村外开阔地去烧纸、祭奠先人。
完后回家,由长子陪父亲在院里“回土”,既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点上一枝香,烧些许黄纸,以示敬土地之意。平时开灯怕费电,但三十晚上每个房间的灯都必须的开着,寓意着出门在外的亲人也已回家。这些工作都作完后,全家老老少少围坐在一起,吃糖、瓜子,有说有笑地观看春节晚会。到凌晨钟响,大人就催促年长些的孩子出去担水,老兰州人认为大年初一的水最为金贵,这天的水不能用自家缸里的水,而要去村上公用的水房去挑水。挑的水越早,水就越金贵,预示着来年的生活也越红火。
甘肃春节的风俗有:
1、伏羲庙会
每逢农历正月十六,相传是伏羲诞辰,这一天,是天水有名的伏羲庙‘人祖’庙会。对天水人来说,每年这一天都要祭祀
人文始祖
伏羲,缅怀恩泽,弘扬伏羲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
2、上九朝观
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天水的市民都会倾城而出,去玉泉观‘朝观’,朝观是天水最大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而在正月初八晚上开始,市民便像潮水般涌向玉泉观。到零点,人流几乎水泄不通。
3、新年舞社火起点排行榜
社火,广泛流行于甘肃各地,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
4、舟曲迎婆婆
"正月十九迎婆婆"(舟曲称圣母娘娘为婆婆)是
舟曲县
遗留下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动,是整个正月活动的高潮,犹如舟曲县的狂欢节。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从以前单一的迎生送子、求儿求女扩展到今天保佑一方平安、祈福禳灾的民俗活动。
5、打醋坛
春节前后打醋坛,不仅是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也蕴涵着先辈们经过无数岁月积累来的科学道理。按照传统的说法,打醋坛这个活动带有祈祷的意味,用醋坛熏过的房间比较洁净,便于迎接神仙,还可以达到为人消毒杀菌的目的。
起点排行榜(https://www.dressupstart.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甘肃春节的风俗是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
甘肃的春节风俗是指一系列民间传统的习俗和活动。除了传统的春节联欢晚会和赏花,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聚集在一起观看舞狮、放鞭炮、挂灯笼、贴春联等活动。这些习俗象征着人们对于新年的期望和祝福,也体现了甘肃独特的文化风格。
春节期间,甘肃人们还会举行祭祀活动,为祖先祈求平安和殷实。一些习俗也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烧香、谒祖等活动。这些活动既是一种传统的信仰体现,也体现了人们对于亲人的缅怀和敬意。
除了传统的习俗和宗教活动,甘肃还有一些地区特色的春节活动,如庆阳的舞鼓文化、武威的小麦仙活动、临夏的民歌演唱等。这些活动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交融的体现,让不同地区的人们通过共同的文化庆祝新年。
2024-01-19 16:17:45
2024-03-02 09:37:13
2024-03-15 09:45:47
2024-03-15 08:21:57
2024-03-13 06:18:30
2024-03-13 05: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