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6 16:35:30 | 起点排行榜
莆田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首先,年前的大扫除是必不可少的传统,莆仙话称之为“扫巡”,意味着清除旧岁的尘埃,迎接新年的到来。这项活动通常在腊月初十至二十之间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进行。
其次,贴春联也是莆田春节的重要习俗。除了常见的红色春联,莆田还有一种独特的白头春联,即在红色对联上方留有白色额头。这一传统可追溯至明朝的倭寇之乱,用以悼念那些在战乱中不幸遇难的人们。
农历十二月廿五被定为莆仙习俗中的重要日子,相传这是“天官赐福”的时刻,人们在这一天会行善积德,避免争执和冲突,以求来年平安顺利。
廿六日起,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制作豆腐、红团等传统食品。炸豆腐作为莆田春节的特色美食,象征着吉祥和富贵。
除夕夜,莆仙人称其为“做岁”或“三十暝”,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称为“围炉”。饭后,长辈会给晚辈分发压岁钱,寓意着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大年初一,人们清晨起床后首先放鞭炮,然后享用一碗寓意长寿的线面。饭后,穿上新衣,出门游春,即“游春”。
正月初二被称为“探亡日”,莆仙人在这一天避免相互拜访,以防止不吉利的影响。如今,这一天已成为朋友聚会外出的好时机。
正月初三是各户进行“迎年”的日子,是对去年年底“送年”习俗的回应。
初四的传统起源于明朝时期倭寇的侵扰。当时,人们在二月初二返回家中,一方面安葬战争中遇难的亲友,另一方面修复家园。因此,二月初四重新做岁,成为了一种纪念和庆祝胜利的方式。
莆田习俗:
1. 一年过两次新年
福建莆田地区在明末清初时期,频繁遭受倭寇的侵犯。有一年除夕夜,当地村民因躲避倭寇而逃入山中,等到战乱平息回家时,已经是年初二。回到家中的百姓发现家中景象惨淡,于是决定再次庆祝新年。这一习俗在不同乡镇和村庄有不同的时间,如大年初四或初五。这种一年过两次新年的独特习俗在中国其他地方颇为罕见。
2. 红联上方截白
倭寇入侵导致许多家庭失去了亲人。为了避免在过年期间贴上红色的春联,同时又不违背传统,人们想出了在红联上方留一截白色的方法。这种独特的表达哀思的方式在莆田地区的对联中颇为特别,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习俗逐渐被人们忽视。
3. 大年初二不访友
为了纪念那些在战乱中遭受不幸的家庭,莆田地区的百姓规定在大年初二不互相拜访,以此来表示对那些因战乱而家破人亡的家庭的尊重。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尽管现代的年轻人对此可能不再那么严格遵守。
4. 莆仙话的起源
莆仙话的根源可追溯至唐朝。历史文献中记载,唐代已有莆仙戏的表演。例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范进中举》一课中提到的“走在半路上”,在现代普通话中可能被视为病句,但在古代却是正常的表达方式。莆仙话的语言特点在古书中均有体现,体现了其语言的古老和独特。
起点排行榜(https://www.dressupstart.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莆田过年有哪些独特的风俗的相关内容。
正月初四“做大岁”、白额春联忆先人、团团圆圆做红团、。
从除夕夜开始,莆田人的春节就显得与众不同。除夕之夜,莆田依照传统,要“关起门来吃年夜饭”,全家人围炉而坐,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中,门窗却一定要紧紧关闭。
将农历二月初四“做岁”改为正月初四“做岁”,并将年三十晚上称为“做小岁”,正月初四晚上称为“做大岁”。按莆田习俗,丧家未除服是不能贴红联的,因此人们在贴上红联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截,以示抗议和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悼。莆田人过年还有一项传承千年的特有习俗,就是做红团。红团颜色红、形状圆,是莆田最有特色的传统喜庆节日食品,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每年在腊月廿七、廿八起,除丧服未满的人家做白团之外,家家户户都要做红团。起点排行榜
2024-01-19 16:17:45
2024-03-02 09:37:13
2024-03-15 09:45:47
2024-03-15 08:21:57
2024-03-13 06:18:30
2024-03-13 05:24:41